
南山林場位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的南部長江河谷區,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幹旱,易導緻馬尾松毛蟲等食葉害蟲的暴發。為加強森林資源管理,必須高度重視馬尾松毛蟲的防治工作,從源頭降低發生機率。
1馬尾松毛蟲發生現狀
為有效監測馬尾松毛蟲的發生趨勢,在馬尾松林區安置黑光燈,結果表明松毛蟲主要集中在往年發生較嚴重的區域;從黑光燈收集的馬尾松毛蟲數量及雌雄蟲比例來看,雌蟲數量較多,通過監測分析,必須做好松毛蟲防治工作。
2馬尾松毛蟲防治措施
2.1生物防治
2.1.1施用白僵菌高孢粉白僵菌是近幾年來林場在防治松毛蟲時使用的一種最常見藥物,其為真菌性殺蟲劑,藥效強,但對人畜無害,殘留、污染較少。白僵菌分為粉劑和乳劑兩種。在防治實踐中,施用量以粉劑每克含量100億孢子,每667m2用量0.5kg;乳劑每mL60億孢子,每667m2用量150mL,在幼蟲越冬前(11月下旬)和越冬後(2—3月)施藥效果最為理想。
2.1.2釋放赤眼蜂采取“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方法,釋放赤眼蜂等寄生蜂卵于林場重點發生的較場壩、放牛坪、大垭口、法國教堂等區域,放蜂期與松毛蟲大緻發生期一緻,即蜂、卵相遇時,寄生卵攜帶的病毒能大規模殺死松毛蟲,操作較簡單,對人畜和環境無毒、無害,防治效果較好。
2.2實體防治
利用松毛蟲成蟲具有較強趨光性特征,在馬尾松毛蟲越冬代,第一代馬尾松毛蟲老熟幼蟲化蛹盛期開始在林區安置殺蟲燈。一般選擇在開闊地設定,殺蟲燈是利用害蟲趨光性進行誘殺的一種實體防治方法。鄭州歐柯奇的OK-TS2 頻振式殺蟲燈是利用害蟲較強的趨光、趨波、趨色、趨性資訊的特性,将光的波長、波段、波的頻率設定在特定範圍内,近距離用光、遠距離用波,加以誘到的害蟲本身産生的性資訊引誘成蟲撲燈,燈外配以頻振式高壓電網觸殺,使害蟲落入燈下的接蟲袋内,達到殺滅害蟲的目的。廣泛應用與農業、林業、蔬菜、倉儲、茶葉、煙草、園林、景區、遊園、公園、學校、企事業機關、大棚、葡萄園、水産養殖、畜牧養殖等。
2.3生态防治
采用生态防治法是防治林區病蟲害的有效方式。結合南山林相改造、生态屏障區建設等項目,大力栽植木荷、含笑、楓香等樹種,營造針闊、四季有花、喬灌草相結合的多樹種、多層次混交林,逐漸減少馬尾松純林的比重,營造不利于松毛蟲生存和繁殖的環境。對放牛坪林區松林郁閉度大的區域,及時加強森林撫育間伐管理,清除林下雜草。
在森林資源管理過程中,我們必須加大林業有害生物的監測力度,并采取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以生物防治為主,有效控制馬尾松毛蟲的發生,確定森林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