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章壯遊七省,蕩氣回腸
鄧志新
三十六
經過晝夜坐船,唐伯虎首先來到長江下遊安徽蕪湖,他站在湖濱之畔,望着與太湖不一樣的風光,湖面煙波浩渺,漁帆點點,別具一番氣象。眺望遠方,在湖中似另有一汪湖水,那汪湖水模糊呈現島嶼山峰、綠樹叢林、人影移動。是海市蜃樓嗎?還是另一方仙境?遊人告訴他:那是湖中之湖,名曰鏡湖。鏡湖中的山,名曰赭山,又稱“雄山”,山之峰,可謂王峰,是天下遊人必到之處。
有人問他:“客官,可去看看?”經遊人指點,唐伯虎頓覺心馳神往。他趕緊踏上遊船,徑直來到赭山,駐足觀看,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看那雄峰矗立,樹木蒼翠,真有王者氣派。觀此關山,不禁想起家鄉蘇州那些山巒,家鄉的山雖好,但山都不如寺出名。如寒山寺、雲岩寺等,人們隻記得寺名,幾乎忘記山名。面對如此山水,唐伯虎不由拿起畫筆,慢慢素描起來。也就是從觀賞赭山開始,每到一地,遇有景色迷人之處,唐伯虎便開始素描,他不僅要把畫面收藏在畫紙上,更要收藏在記憶裡,為日後根據素描進行再創作。
兩日後,唐伯虎乘船溯江而上,前往江西九江,到達九江後必看之處自然是廬山。廬山北靠長江,南傍鄱陽湖,風景絕佳,是天下文人遊客必去之處,可九江離廬山尚遠,足有七十多裡地。這一天,唐伯虎借驢夫提供的腳力,騎驢來到廬山腳下,望這座傳說中殷周時,因匡氏七兄弟結廬隐居成仙而得名的廬山,果然氣象不同。仰觀此山,氣勢雄偉,群峰聳立,諸峰峥嵘,延綿不絕,變化萬千。有幽谷仙洞,流水瀑布,又有大小天池,茂林修竹,實乃人間仙境也。唐伯虎初觀廬山,感到蕩氣回腸,不虛此行。他決定先歇歇腳,買點吃的,然後再随遊人登高望遠。
稍事休息,唐伯虎登臨高處,望山岩之上,懸崖側畔,數不盡曆史文化遺存盡現眼前。陶淵明、謝靈運、李白、白居易、蘇轼、王安石、陸遊等名人詩文,各領風騷,精彩紛呈。其中,詩仙李白就曾五次遊曆廬山,寫下十四首脍炙人口的贊美詩。他在馬尾瀑布前寫下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豪情詩句曆曆在目。再看宋代大文豪蘇轼的“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的夢幻佳句,寫盡了廬山的壯美,真是回味無窮,千古絕唱!
登高必賦,大概是曆代大詩人的共同情懷。今日,唐伯虎登上廬山,也難免詩興大發,隻見他觀賞了一陣香爐峰後,便展紙揮筆,一氣呵成,即以《廬山》為題,寫下了一首著名詩篇。全文如下:
匡廬山高高幾重,山雨山?濃複濃。
燒丹未往屛風疊,騎驢來看香爐峰。
江山烏帽誰渡水,岩際白衣人采松。
古句磨崖留歲月,讀之漫滅為修容。
寫罷此詩,又漫遊了一會兒,觀日頭西斜,趕緊随衆人下山,不然滞留山上過夜是很危險的。下山後,就近找了家客店住下。唐伯虎心想,反正出來了,要放慢腳步,一個人到哪都是家,在揚州掙的銀子還夠花的。蘇東坡在《臨江仙·夜飲東坡醒複醉》中不是說“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嗎?以後就“江海寄餘生”吧!
第二天早飯後,唐伯虎背上行裝,繼續向山腳行進。是日,陽光和煦,天高氣爽,望山岚險峰,或隐或現。這時,有些人已捷足先登,沿古棧道曆險攀援,逶迤向前。唐伯虎看了,感歎遊人為尋刺激,竟拿生命冒險。随拿出紙筆,素描了一幅《棧道圖》,讓這些遊人在大山中攀援棧道的情景,永遠定格在他那幅畫紙上。然後,唐伯虎又在畫面題詩道:
棧道連雲勢欲傾,征人其奈旅魂驚。
莫言此地崎岖甚,世上風波更不平。
題詩畢,唐伯虎又氣定神閑,移步另一處風景點準備素描。他剛打開畫紙,拿出畫筆,隻聽身後有一群人大喊:“前面快閃開,王爺駕到!”唐伯虎回身一看,一頂大紅官轎落地,轎頂還有兩條四爪金龍纏繞,從轎裡走出的人相當年輕,乍看隻有二十來歲,身着繡龍蟒袍,頭戴展翅烏紗,面相白淨稚嫩,步履沉穩,氣度不凡。這個王爺不是别人,正是太祖朱元璋六世孫、甯王朱權第四代繼承人,名叫朱宸濠,今年才二十一歲,就是他,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起兵反叛朝廷,險些颠覆大明皇位。在這個王爺前後,有十多個家丁跟随,如狼似虎,手執鞭棍,一路吆喝,鳴鑼開道。有兩個看唐伯虎在前面展紙繪畫,沒有躲避,便沖上來大罵:“你是哪裡來的王八蛋!難道你沒聽見耳聾了嗎?你敢擋王爺駕找死啊?”說着揮鞭就打将上來,唐伯虎本能地閃身一躲,鞭子落了空,正在那家丁舉鞭要抽第二鞭時,隻聽王爺高喊:“住手!”那幾人趕忙收回鞭子,點頭哈腰地陪王爺走到唐伯虎面前,其中一個家丁喝道:“你小子,見了王爺還不跪下!”唐伯虎聽了收回畫筆并未跪下,隻是雙手抱拳躬身施禮道:“草民不知王爺駕到,這廂賠罪了!”
王爺說:“也罷,請問,你操外地口音,是何方人氏來此作畫?”唐伯虎回道:“草民乃姑蘇唐寅,人稱唐伯虎是也,今雲遊貴地,見此地山川秀美,特随便畫了畫。”王爺一聽是姑蘇唐寅,立刻面露笑容道:“原來是去年赴京會試的江蘇唐寅,你博學高才,遠近聞名,可惜含冤落第,此事本王略有耳聞,今日到此,幸會、幸會!”說罷喝令家丁在山地平坦處擺下桌凳,沏上茶水,邀唐伯虎共飲聊天。唐伯虎忙躬身施禮道:“草民乃一介布衣,豈敢與王爺共飲?”
王爺說:“哎!如何飲不得?本王一慣禮賢下士,何況你唐寅乃當今才子,誰人不知?快過來,但飲無妨。”唐伯虎礙于王爺盛情,若不陪飲怕有損王爺威嚴,隻得收起畫筆落坐。茗茶稍許,王爺問:“去年會試離京回蘇後,生活可好?”唐伯虎想,初次見面,不能在王爺面前具實禀報,便故作樂觀地說:“禀王爺,草民本無雄才大志,回籍後躬身勞作,飲山泉之水,吃五谷雜糧,豐衣足食,不問前程;閑暇時,雲遊四方,樂山水之悠悠,戀書畫之高雅,倒也不勝快哉!”
王爺聽罷,開懷大笑曰:“委身貧民之家,遠離權柄之争,食人間煙火,不問廟堂之事,溫飽無憂,雖不能與神仙相比,倒也的确快哉!為王我就不同了,我出生帝王之家,雖不為君,但為甯王。甯王者,以天下安甯為願也,若有朝一日,預感天下不甯,為王我,豈能無為而自甯乎?唉!本王我天生操心的命,家事、國事、天下事,我事事操心。今有幸得遇你這位天下才子,可有妙策呈獻于本王乎?”唐伯虎聽了甯王一番憂心陳述,又聽甯王要其獻策解憂,這是何等大事?又豈是一介草民該擅言的?想到這裡,唐伯虎立馬滿面陪笑恭維道:“草民雖在民間,已早聞王爺雄才大略,文武全才,現治理一方,已是民豐安泰,富足名揚,歌舞升平,天下向往。至于王爺的遠憂近慮,恕草民愚鈍,實無良策。不過,若王爺不棄,草民願獻詩一首,請王爺細品之。”
王爺一聽,連聲稱好。他心想,這個江南才子礙于本王威嚴,也許不敢當面獻策,品味他的詩也許能有所得。于是就說:“那就請先生獻詩吧!”唐伯虎略加沉思,便寫下一首着實讓甯王品味良久的詩。詩文如下:
詩贈甯王
信口吟成四韻詩,自家計較說和誰?
白頭也好簪花朵,明月難将照酒卮。
得一日閑無量褔,作千年調笑人癡。
是非滿日紛紛事,問我如何總不知。
甯王看了,感覺詩句新鮮,奈人尋味,與宮中那些老朽之作大不相同,此詩佳句雅韻,意涵流香溢于紙上。忙笑道:“久聞不如一見,今日拜讀大才子詩文真讓本王開眼也!”唐伯虎見王爺面露悅色,見好就收,忙起身告辭說:“草民今日承蒙王爺厚愛,又飲茶賜教,真是三生有幸。不過,恕草民還要雲遊別處,不能再耽擱王爺寶貴時間了。”王爺說:“也好!”唐伯虎随即作揖告辭。從王爺那裡走出,唐伯虎如釋負重,畢竟他不願意與官家來往,更何況是王爺貴族。接着唐伯虎又去太祖爺朱元璋當年大戰陳友諒屯兵小天池的地方。在望江亭上,極目遠眺,蜿蜒長江浩浩蕩蕩,百舸争流來來往往。在此,他繼續繪畫素描,賦詩抒懷,至晚才回旅館,休息了兩天,仍騎驢回九江客棧。在客棧裡,唐伯虎難免想起王爺招待飲茶以及贈詩的事。感覺這個王爺朱宸濠,貴為王爺,錦衣玉食,還有何不足的呢?江山社稷自有皇上作主,他幹嘛還要說是操心的命呢?其實,唐伯虎他怎麼也不會想到,就是這個王爺朱宸濠早有反心,陰謀推翻朝廷,自己做皇帝。招待他飲茶、聊天,目的是在試探唐伯虎,看是否能為己所用,這些都是唐伯虎所絕對想不到的。
幾天後,唐伯虎離開江西,乘船前往湘鄂贛去了,到了湘鄂贛,他足足遊曆半年時間,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