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視訊行業報告·正劇:“主旋律”全面崛起,國劇走進新時代

作者:新周刊
視訊行業報告·正劇:“主旋律”全面崛起,國劇走進新時代

《大江大河2》劇照。

今年1月,一張“山寨”海報在中文網際網路廣為流傳。

畫面正中,從左至右依次排列着白宇帆、黃覺和黃軒鼻青眼腫的臉龐,上方的戛納電影節标志與下方的法語片名,将人們帶回12年前那個“春風沉醉的夜晚”。

這是一次觀衆自發的夢幻關聯。脫貧攻堅劇《山海情》以一種極緻戲谑而浪漫的姿态,打破了所謂“獻禮劇”的傳播瓶頸。一時間,來自五湖四海的城市觀衆,為甯夏農村西海固的民生“操碎了心”。

兩個月後,重大革命曆史題材電視劇《覺醒年代》破圈。陳獨秀(于和偉飾)手中的瓜子和魯迅(曹磊飾)手中的茴香豆,與西海固村民手中的蘑菇合流,成為第一季度中國熒屏最吸睛的道具。

與此同時,黨史中那些嚴肅的曆史人物、幾十年前那群鮮為人知的援建人員和基層幹部,重新作為父母、子女、鄰居、夫妻、同窗和同志,作為與我們同呼吸共命運的普通人,走進當代人的生活。他們所處的時代與奮鬥經曆也變得真切鮮活,觸手可及。

靠“反差萌”破圈的獻禮劇

站在國家發展和國際局勢的雙重視角,2021年的特殊性無需贅述。放眼國内電視與視訊行業,獻禮熱潮自去年下半年開始醞釀,繼而通過《山海情》與《覺醒年代》的強勢出圈全面爆發。

它們的破圈有其必然性。

兩個極易被打上“偉光正”固有印象、不被年輕閱聽人關注的藍本,與劇作的生動叙事、豐滿角色、精良制作、走心演繹和内斂營銷形成鮮明對比,強烈的“反差萌”大幅提升了作品的驚喜值與話題度。

去年年中,黃軒、張嘉益、闫妮三位當紅實力派演員,與老牌演員尤勇智、胡明、祖峰以及青年演員黃堯、熱依紮、白宇帆、王莎莎等組成的全明星陣容,讓《山海情》遭遇第一波争議。

縱使有國劇金字招牌正午陽光背書,人們依然為這個遙遠的扶貧故事捏了把汗。然而,恰恰是開播前的嚴峻形勢,将它後來的表現反襯得驚豔無比。

相較《山海情》自立項起便備受矚目的盛況,《覺醒年代》的前期面貌顯得過于低調而神秘,以至于年初的一些大劇盤點一度忽視了它。從籌備到首播的近四年光陰,桃李不言,導演張永新向《新周刊》講述這段創作故事的時候,該劇已經在三輪播出中下自成蹊。

根據百度指數人群畫像,《山海情》的閱聽人集中在20—29歲之間,占比約四成,比全網指數高出近10個百分點;《覺醒年代》的閱聽人也以這一年齡段居多。

而這隻是“主旋律劇集赢得年輕觀衆喜愛”現象的冰山一角。

作為今年第一部出圈的獻禮劇,《山海情》的收官成績近乎登峰造極:豆瓣評分9.4分、騰訊視訊播放量破2億次、3家衛視日平均收視率破1.5%、微部落客話題閱讀量近14億次。

一周後,《覺醒年代》首播,長尾效應綿延半年之久。據FUNJI娛樂整理,2021年2月1日—7月13日,共有38個《覺醒年代》相關話題登上微網誌熱搜榜,其中排名最高的為“#覺醒年代yyds#”。

9億多名中國網民必須承認,《覺醒年代》與“yyds”(永遠的神)是互相成就的關系。爆炸性的破圈效應,既讓一些不常“沖浪”的60後、70後、80後主創認識了這個縮略詞,也讓一些遠離網絡用語的觀衆記住了它的含義。

在主打年輕閱聽人的視訊平台哔哩哔哩上搜尋兩個劇名,獲得最多點選的視訊播放量各約為926萬次、615萬次,至今仍有大批使用者為它們貢獻彈幕;在劇集的微網誌超話裡,基本每天都有人發帖讨論劇情、分享觀劇感受或日常打卡。

可以說,《山海情》和《覺醒年代》真正做到了“不在江湖,江湖卻一直有它的傳說”。

視訊行業報告·正劇:“主旋律”全面崛起,國劇走進新時代

《覺醒年代》劇照。

當崇高貼近平凡,“戲的精氣神就有了”

《大江大河》《大江大河2》《山海情》助理導演、編劇列那認為,主旋律的創作難點在于怎麼接地氣,以及怎麼獲得觀衆的情感共鳴。

在今年3月的“新時代重大主題電視劇的創新生産”學術研讨會上,列那用“真實”“現實”“踏實”總結重大主題電視劇的創作經驗。真實,即故事的真實、情感的真實、細節的真實;現實,指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踏實,則是全體從業人員應有的創作态度。

我們不妨将這一宗旨延展為:拍生活而非拍傳說,“造人”而非“造神”,表情而非煽情,還原而非誇大。正如《山海情》創作團隊所強調的,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取自人民。

列那還指出,影視作品寫故事就是寫人物:“塑造人物時應盡可能地讓虛構的人物真實起來,包括情感演變和沖突展開,都要符合生活的實際。”人物活動應以服務故事主線為目的,而不是刻意制造戲劇化的沖突,“人為制造的沖突越強烈,編造的痕迹就會越重”。

路遙寫過這樣一段話:“普通并不代表庸俗。他也許一輩子就是個普通人,但他要做一個不平庸的人。在許許多多的平平常常的事情中,應該表現出不平常的看法和做法來。……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顯示出一個人人格的偉大來。”

誠然,無論曆史程序多麼波瀾壯闊,無論國家事件多麼石破天驚,它們的引領者、參與者和受影響者,皆為一個個或留名青史或默默無聞的人。好的創作要讓人物有生命力,這是編劇、導演和演員的共有職責。

拍攝《山海情》時,黃軒在劇組裡戲服不離身,時刻提醒自己“馬得福”的身份;土生土長的北京女孩熱依紮,從體态和行為上,去觀察和模仿一個封閉落後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農村女性形象。

在列那看來,一些重大主題劇集的故事雖然遙遠,但情感是真實的。當劇中人遇到困境時,他們之間的父子情、兄弟情、友情、愛情,也是對我們生活中情感的還原。“這樣觀衆看到的就不僅是劇中的故事,也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真實的生活裡,溫情、波瀾與困境交織。《大江大河2》反映了改革中的阻礙和困難,《山海情》展現了脫貧路上的各種問題,《覺醒年代》聚焦革命者思想流變的艱難曆程。

宏大叙事中的細節把控和處理,是主旋律劇集讓觀衆“相信”的另一個關鍵。列那指出:“細節是否真實、是不是生活中能見到的,道具是不是那個年代的,人物的說話方式和行為方式是不是日常的……點點滴滴的細節其實也是和觀衆的一種情感溝通,某一個點打動他了,就能産生共鳴。”

例如服裝的設計,導演孔笙的母親在《大江大河》中發現了自己年輕時常見的衣服樣式。當觀衆情真意切地進入角色所生活的時代,“戲的精氣神就有了”。還有道具的使用,《覺醒年代》的中西旅社裡,家居、裝飾品、生活用品一水兒質感上乘,中西合璧。張永新自豪地說:“那個衣櫃、書櫃和櫥櫃的樣式,一看就不是廉價的東西。”

這些劇集的成功,也展現在獨特的氣質上。它們用昂揚向上的基調,讓觀衆感受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感受到美好和希望,進而向每一個銳意進取、奮發圖強的普通人緻敬。

“新時代國劇”崛起之日

在海内外形勢和相關政策的引導下,國産影視的市場需求、閱聽人結構、觀衆審美及創作方法皆處于不斷變化當中。

黨史、經濟、鄉村、醫療、警檢、科技等近兩年炙手可熱的命題,與革命曆史、偉人傳記、軍旅等長盛不衰的傳統題材,一同構成主旋律劇集兩大并行不悖的主幹。改革開放、脫貧攻堅、抗疫、掃黑、維和、航天等細類,與大時代背景下的諜戰劇、家庭劇和職場劇,則如同主幹上繁茂的枝葉花果。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各種獻禮“任務”,創作者本身也會用影像來記錄時代,書寫曆史。列那觀察到,創作者對主旋律的态度正在發生改變,“不僅僅是作為任務來完成,也不再是高大全套路的歌功頌德之作,而是回歸藝術創作本身”。

這些變化在人物書寫尤其是曆史人物的塑造上表現顯著。他們告别了單一扁平的“偉人”形象,暴露了缺點、猶豫、私心乃至偏執,輔以家人、朋友、同僚間的關系刻畫,令角色愈加豐滿。

系列短劇《理想照耀中國》總導演傅東育認為:“對于所謂重大題材所涉及的領袖人物也好,英烈也好,我覺得我們的創作一直處在進步當中。”

當“主旋律”成為最具群衆基礎的影視創作指導思想,或許消解在“潤物細無聲”之間才是它最體面的終局。正如上海電影評論協會副會長毛尖在接受《文化縱橫》采訪時所言:“中國崛起的大背景下,影視劇更是首當其沖的政治和文化縮微公園,哪個劇可以置身主旋律之外?”

魯迅說,進化的途中總須新陳代謝。與其給這些作品冠一個類似“新主流”的名字,不如大膽宣告:國産劇已走進新時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