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之/一個有腔調的人文類解讀頭條号

“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說”。法國現任總統馬克龍,任期2017至2022年,被認為是法國最“無能”的總統之一
“沒有人能在法國投降前占領巴黎”;“法國人永不投降,遇到德國人的話另當别論”;“隻有在女人、矮子、外國人的上司下,法國才能打勝仗”;“法國戰鬥力最強的部隊是哪一支?外籍兵團,因為全都是外國人”.......
外網關于法國國旗的段子
經典的法國笑話之是以在國際流傳幾十年而不過時,很大原因就在于法國這個國家實在太有“梗”,就是太有“戲劇性”。
哥倆好。馬克龍和特朗普
因為潛艇事件,氣得馬克龍宣布“将重新評估和美澳之間的關系”,這也難怪,被美國橫刀奪愛,被澳洲背信棄義,法國不止賺不到錢,而且又在全世界面前丢了面子。事發之後,法國人當然勃然大怒,馬克龍當即召回駐美和駐澳大使。二戰之後,西方世界内部發生這個程度的外交事故,可能還是第一次。
澳洲的柯林斯級正常動力潛艇
此後,美國雖然第一時間安撫法國,但仍然自顧自地和英國和澳洲商讨進一步的戰略部署事宜。果然,盎格魯-撒克遜兄弟才是一家人,這就讓法國瞬間有了被“排擠”的感覺,這也從側面暴露了以英美為主導的西方政治“不拿法國當自家人”的傾向。
美國、澳洲和英國三國首腦線上會晤
随着世界秩序和時代的激烈變化,今天的世界大緻上仍然遵循“一超多強”(美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的世界格局,同時最具實力的五個世界性大國依舊是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中、美、俄、英、法)。換句話說,有能力左右世界格局的依舊是五常。
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即聯合國的五個創始國
事實上,五常内部也有“上三常”和“下二常”的說法,所謂“上三常”指的是三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影響力都相對較強,且有全球幹預能力的國家,他們分别是美國、中國和俄羅斯,而“下二常”就稍顯遜色,雖然曾經風光無限,但現在有些疲軟,那就是英國和法國。
國外惡搞法國軍隊的圖檔
英國的頹勢,是從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争以及1997年香港回歸中顯露出來的,而法國更不用多說了,雖然作為五常之一,但“愛投降”幾乎已經是國際社會對法國的刻闆印象。畢竟二戰期間僅僅抵抗42天就投降的“光榮事迹”實在太過有名,以至于被念叨了幾十年。
1940年6月,法國不戰而降後,德國軍隊進入南方城市馬賽時,一個法國男人悲傷到情難自已地哭泣
說個好玩的,1942年斯大林格勒會戰期間,在當地一棟巴甫洛夫樓中,23個蘇軍士兵在沒有任何援助的情況下都獨自抵抗了德軍59天,最後哪怕犧牲也不投降,一棟樓比一個國家守得還久,難怪二戰戰後組建聯合國之時,蘇聯對法國入常很有意見。其實這也不是蘇聯的偏見,“嘲諷二戰法國”幾乎已經是一種共識。
向德國軍隊投降的法國士兵
美國和英國甚至還造了個新詞——“投降的猴子”(Surrendered monkey)來嘲諷法國人。特朗普有次通路法國時,還當着馬克龍的面說:“你們法國一戰二戰都打得不好,要不是我們,你們早開始學德語了”。
一名法國女兵。法軍是世界上女兵比例最高的軍隊之一,達到了約40%左右的驚人比例,其中海軍更是達到50%
當盟軍解放巴黎後,英國首相丘吉爾開玩笑地說:“當我們抵達巴黎時,法國人的胳肢窩都給曬黑了”;而美國士兵更是毫不諱言地說:“法國人一定是世界上最會學語言的國民,因為他們看見德國人來了學會了德語,現在,看見我們來了又學會了英語”。
蘇菲·瑪索,1966年生于法國巴黎,是法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和代表性的女星之一,被譽為“法蘭西玫瑰”
而德國人雖然戰敗了,但“辱”起法來也是一套一套的,1940年德國閃擊法國,因為投降的法軍士兵太多,将道路堵得嚴嚴實實,侵法德軍甚至得用法語廣播:“放下武器,不要擋路,我們沒有時間俘虜你們”,當然還有諸如“你如何稱呼‘10萬名同時舉起雙手的法國人’?當然是‘法國陸軍’”這類遍地開花的“法國笑話”。
不過曆史上,二戰期間,确實有過平均20個德軍士兵俘虜100個法軍士兵的荒唐事件。
淪陷之後,有不少法國女人為了生存而依附于德國軍人
曆史歸曆史,“法國笑話”并不能說明一切,在國際局勢風雲詭谲的今天,我們不禁要問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時至今日,法國還算是全球性的大國嗎?
一個法國女球迷
單看法國的國力和體量,法國絕對是當之無愧的歐陸強國。其面積約67萬平方公裡(其中本土面積約55萬平方公裡),人口超過6800萬,經濟水準世界第六,GDP約2.8萬億美元,人均GDP超過4.2萬美元(約合27萬人民币),且常年保持全天候的海外軍事行動。
法國行政區劃
法國的海外勢力集中在西非,在那裡,法國仍然擁有絕對的主導權,是說一不二的大哥,人稱“非洲憲兵”。事實上,西非局勢的最大維穩者不是聯合國維和部隊,而是法國外籍兵團。
藍色區域是傳統意義上的“法語非洲”,是法國曾經的殖民地
連霸道的美國佬都知道,西非是法國的“後花園”,碰不得。
法國外籍兵團,負責法國在海外的軍事行動,其成員多為外籍志願兵和法軍前特種部隊士兵
由于曆史殖民原因,今天的非洲有超過1.5億人口使用法語,是法國本土人口的2倍多,其中1億人以法語作為母語;國際上将這些法國殖民過的非洲地區統稱為“法語非洲”(French Africa),其面積約占非洲總面積的40%(1208萬平方公裡),是法國本土面積的21倍。
藍色區域即法語非洲
在西非,法國不止承擔着軍事維穩的責任,而且在經濟(西非法郎)、文化(法語)方面都保持了非常強大的影響力,可以說,西非在今天仍然是法國手裡的割舍不掉的“一塊肥肉”。但西非可不是歲月靜好的歐洲,而是兇險異常的“戰場”。
西非地區每年都有大量的維和部隊士兵傷亡
薩赫勒地區是撒哈拉沙漠和蘇丹草原之間的過渡地區,也是傳統意義上的北非和中南非的分界線,這一帶自古就出綠林強人,到了現代成了恐怖組織和反政府武裝肆虐的地區。而這裡,恰恰是法國最頭疼的地方。
綠色區域即為薩赫勒地區
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發之後,美、英、法合力搞掉了卡紮菲,結果天下大亂。卡紮菲死後,大量在利比亞服役的圖阿雷格族士兵傳回馬裡,淪為叛軍和恐怖分子,迅速成為危害馬裡國家安全的一大隐患。而這無疑成為了法國的巨大壓力。
卡紮菲,比利亞前獨裁者
一時間,薩勒赫地區出現了大量恐怖組織,諸如“馬格裡布基地組織”、“西非統一聖戰者”、“真主旅”,豐田皮卡、蘇式AK,誰見誰怕。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颠覆馬裡等西非國家的政權,2012年馬裡發生政變,過渡政府知道聯合國不靠譜,直接選擇找“法國爸爸”幹預。
馬裡的反政府武裝
2013年法國發動“薮貓”行動,大規模武裝幹涉西非局勢。查德、尼日爾、馬裡都出現了極其嚴重的局部戰争,盡管北約好兄弟們都宣布下場,但打硬仗的隻有法國,誰叫法國是西非扛把子,搞得法軍分身乏術、苦苦支撐。
出征馬裡的法國裝甲部隊
法國的幹涉,确實是西非安全的絕對保障,這一點連聯合國都無法否認。法軍出兵馬裡後,聯合國才建立了“馬裡維和團”,由包括中國在内的多個國家出兵1.3萬到1.5萬人負責維持秩序。此後,法國又接連在薩赫勒地區發動了多場軍事行動以打擊恐怖組織。
兩個法國女兵
和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亞等地同時有多個北約國家進行軍事活動不一樣,西非幾乎就是法國在唱獨角戲,一個法國同時保證着多個西非國家的軍事維穩任務。
當然了,法國雖然能夠最大限度打擊西非的恐怖勢力,但就是剿不滅他們,大量的人力、物力投進去,卻撈不到什麼好處,法國苦不堪言。從2013到2020年,法國已經在西非投入超過1.8萬兵力,打掉了800多億歐元的軍費,傷亡了超過2000多人。
馬裡的極端組織
和美國潇灑撤軍阿富汗不一樣,西非注定成為法國的泥潭。殖民地的債,終須殖民者來還。
2017年馬克龍一上任,就奔赴非洲視察駐非法軍
除了西非,法國大國的地位的另一個挑戰就在于始終被英美掐脖子。國際上許多著名的“法國笑話”,除了法國的百年世仇德國,就是英國和美國在傳播,這兩個“盎格魯-撒克遜”兄弟在坑法國這一點上可是非常有共識。
蘇菲瑪索
法國一個很重要的外彙收入就是對外軍售,而細數曆史,不止是這一次的潛艇事件,法國還有許多生意給英美攪黃了,比如2014年,美國以“俄羅斯非法入侵克裡米亞”為由,脅迫法國取消和俄羅斯之間的兩艘兩栖攻擊艦的合約,法國很無奈地轉售給了埃及,隻賣了9.5億歐元。您猜怎麼着?法國由于毀約,賠了12億歐元給俄羅斯。做了生意,反倒虧本。
事實上,西方世界内部也不一定是“團結統一”的。冷戰期間,法國就是最大的“刺頭”,戴高樂政府強硬地拒絕了美國提出的法國加入北約軍事一體化的要求,而且還通過政治手段逼走了駐法美軍。最重要的是,法國為了不受冷戰影響,早在1964年就和我國建交。
駐德美軍
二戰之後,為了擺脫美國的控制,應對蘇聯的威脅,法國甚至可以放下成見,和德國修複關系。法國是推動歐洲一體化的重要力量,戴高樂提倡“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意思很明白,法國的背後站着歐洲,此次潛艇事件,歐盟也表示絕對支援法國。
伊莎貝拉·阿佳妮,1955年生于巴黎,也是法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和代表性的女星之一,被譽為“法蘭西第一美人”
1989年,法國還試圖和德國組建“法德共同旅”以架空北約,并且定下了設計“歐洲軍隊”的藍圖。英美一起玩,法國就拉德國一起玩。但法國最大的問題還是愛妥協(投降),每次隻要北約和美國一強硬,法國就會服軟,之後就接着“敢怒不敢言”。
馬克龍和拜登
除了經常被美國攪黃的軍事訂單,法國的跨國公司也是美國下手的重點區域,最典型的是2013年阿爾斯通案。阿爾斯通集團是法國的能源巨頭,由于和美國在電力能源領域競争過于激烈,就被美國以各種莫須有的理由和法律霸權開出了天價罰款,一蹶不振。
阿爾斯通集團
但世界都看得出來,法國和英美之間的同盟隻是建立在脆弱的利益上的,一旦利益沒了,說不定就反目成仇了。由于彼此之間巨大的利益沖突和目光分歧,有國際媒體就開玩笑說:“法國人和英國人、美國人可能隻有一個共識,那就是蘇菲瑪索真的很漂亮”。
至于法國是不是世界大國,這個問題恐怕隻有留給曆史去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