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0後小夥于飛的“雙面人生”

90後小夥于飛的“雙面人生”

記者程健

“幹啥活都特積極,人也熱情”。大家眼中這個率真、熱心的90後大男孩名字叫于飛,是蘭州市消防救援支隊城關區大隊的一名消防文員。而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96年出生的他其實一直經營着一種與衆不同的“雙面人生”。

90後小夥于飛的“雙面人生”

結緣公益組織

“消防文員于飛”這個稱呼是他的微信名稱,也是大夥最熟悉的身份。除此之外,他還有着衆多不為人知的頭銜:國際潛水協會PADI進階水域潛水員、中國民航AOPA無人機駕駛員、中國紅十字會救護員導師……工作中,他是消防監督檢查的小能手、接待來訪群衆的熱心漢。生活中,他是一名真正的全能型公益志願者。

2016年,他懷揣着理想加入了甘肅省紅十字會方舟應急救援隊。這支隊伍裡有來自各行各業、身懷各種技能的精兵強将,他們平時都有自己的職業,有公司職員、有榮民、有醫生、有警察。而閑暇時,他們由于對公益和人道主義救援的熱心腸聚集在一起,為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對于飛而言,除了在消防大隊發光發熱以外,這個集體也是他實作人生價值的第二家園,團隊每一位前輩都有值得他學習的閃光點。從那時候起,他不斷加強自身鍛煉,努力學習各項救援技能,考取了一個又一個證書,成功參與了各類救援任務。

“于飛這個小夥很不錯,學東西快,很有活力,還是我們救援隊的開心果!”救援隊的隊長誇起他來贊不絕口。而這一重身份他幾乎從未對他人講過,問起來隻是說,“隻是想幹點自己喜歡的事情。”

90後小夥于飛的“雙面人生”

熱心投身一線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首次暴發後,于飛第一時間響應省、市團委号召,加入了蘭州市防疫應急志願服務隊。2020年2月11日,接慶陽市委市政府委托,他押運護送慶陽市捐贈防疫及生活物資共計35噸前往武漢,深入核心區,将捐贈物資及時送到了疫區人民手中。

由于他在抗擊疫情中的傑出表現,2020年5月獲得由共青團蘭州市委評選的“蘭州市優秀共青團員”榮譽稱号。

10月17日,疫情在蘭州又卷土重來,于飛向機關報備後就馬上投入了防疫一線。

起初,他主要負責卡口點帳篷搭建工作。短短幾天内連續搭建帳篷162頂,從一開始一小時隻能搭起一兩個,到後來十分鐘搞定一頂帳篷,于飛不斷提高着自己的速度,為醫護人員迅速建起工作台。目前,全市各點甘肅省紅十字會救災專用帳篷幾乎都出自于飛和戰友的雙手。

90後小夥于飛的“雙面人生”

除了搭帳篷,他還負責全市各重點區域的防疫消殺工作,從頭到腳全副武裝,背着七八十斤的彌霧機往返于蘭州市疫情最嚴重的城關區、七裡河區、安甯區的各大中國小、街道社群、高速公路收費站,所到地點記錄了整整一個筆記本。

“隻要出任務,不到天黑不會收工。”一整天的忙碌下來,防護服裡的汗水濕了幹、幹了又濕,但樂天派的他還是能露出八顆整齊的大白牙,用90後特有的說法鼓勵戰友們,“奧利給!兄弟們,幹就完了!”

據了解,于飛的父親也加入了志願者團隊,在團結新村街道甘肅省科學院卡口點執勤堅守。父親樹立的榜樣和戰友給予的鼓勵,讓于飛樂觀、從容、積極地面對一次又一次新的挑戰。

兩次疫情期間,他累計參與2所新冠肺炎收治定點醫院、3個市民公園、16所肉禽蔬菜市場、25個街道、77個社群、108家公共服務機關、290個老舊樓院等區域的防疫消殺作業,累計消殺面積53000餘平方米。

90後小夥于飛的“雙面人生”

釋放青春能量

曾經,“以自我為中心、自理能力差、反叛意識強”是社會對“90後”這一代獨生子女的普遍畫像。如今,在黨和人民需要的關鍵時刻,年輕的“90後”“00後”沒有猶豫彷徨,用熱血青春築起了抗疫防疫的銅牆鐵壁,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成長。

身穿“火焰藍”的于飛,盡管在不少人眼中依然是初出社會的“毛頭小子”,但在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他早已把個人的小我融入到國家、社會和人民的大我之中,勇敢地接過了接力棒,扛起了重任。他曾參加過落水人員救助、溺水遺體打撈工作、五泉山失足老人營救任務,也曾趕赴舟曲山洪泥石流、臨夏東鄉縣果園鎮暴洪災害現場災區救災,連續四年參加蘭州國際馬拉松志願者教育訓練及賽道保障工作。

進入公益性救援隊以來,共參與救援及保障活動120餘起,營救被困人員3人,打撈、尋找遇難者遺體79具,還登記了志願人體器官捐獻,累計志願服務時長2680餘小時。

在于飛的“雙面人生”中,他把人生活出了精彩的模樣。

90後小夥于飛的“雙面人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