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令狐伯光
在國慶檔之前又有幾部電影上映,其中最受關注的還是朱一龍主演的首部商業大片《峰爆》,雖然票房不如預期但是四天票房接近2億,說實話還是相當成功了。
現在排在第二名的是新片《關于我媽的一切》,排在第三四名的則是兩部老片,好萊塢大片《失控玩家》和國産老片《怒火重案》,說實話今年《怒火重案》長線上映,簡直成了最大的赢家。
而這當中其實有一部電影可以說在國内影迷中頗為知名,但是根本沒什麼人看的電影,那就是由第六代大導演賈樟柯導演的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這電影9月19日上映,但排在第十位,上映兩天票房剛剛200萬。
當然,可能很多人要說賈樟柯導演的電影本來就是文藝片,文藝片票房本來就不會高。更何況這還是部紀錄片,紀錄片的票房不行就更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紀錄片票房高才是特例好吧。
這個是有道理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這種紀錄片注定票房不會太高。
這裡倒不是要分析《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我個人也沒去電影院看過,因為這種紀錄片上線後看就行了。同時這種名人回憶和講述大時代的紀錄片也不太好看,因為每個人因為時代,環境的關系這個對于時代和環境的看法是不同的,名人看法也就是參考不值得追捧,還沒有環境紀錄片帶來的感官沖擊。
我個人還是想寫寫賈樟柯吧,作為中國第六代大導演的頂尖人物。這個時代真的還需要“賈樟柯”嗎?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1">時代的思考,中國第五代導演與第六代導演有什麼不同?</h1>
如果真的要分析這個問題其實是蠻複雜的,如果單獨講電影風格更是寫一篇論文都不夠,我個人建議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經曆和環境,表達内容也是随着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
1,中國第五代大導演成長于曆史波折的年代,擅長的是反映曆史的時代,民族和文化的宏觀叙事。
中國第五代大導演有哪些人?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霍建起、吳子牛、張建亞、黃建新等。包括和第五代聯系深但不算第五代導演的姜文,馮小剛等。
這幫人出生年代基本都是在50年代,童年,少年時期經曆新中國很多曆史大事件,而當時的社會思辨是“反思”。可他們又與計劃經濟時期的集體精神,紅色精神并行。更早期的民國時期的文化浪潮是繼承,80年代開放歐美、日本商業時代成熟的思想流行文化進入中國的大肆沖擊。
可以說第五代導演的電影表達上是最複雜的,總的來看有種時代,民族和文化的宏觀叙事的感覺。
像張藝謀的《紅高粱》是反映普通中國人為何會抗日的民族史詩(二戰),《大紅燈籠高高挂》《菊豆》反映了吃人的舊社會的可怕(魯迅五四以來批判精神),而《活着》《秋菊打官司》《我的父親母親》就有點當時“魔幻現實主義”的味道了。
而陳凱的《霸王别姬》為什麼最偉大?
除了演員表演和核心方面,從時代上它恰好橫跨了張藝謀電影幾部電影的時代。
關鍵是,這個時代除了張藝謀,陳凱歌這種第五代導演的作品。又有《大閱兵》《大決戰》三部曲,《橫空出世》,馮小甯《戰争三部曲》,現在看來真正拍出新中國革命精神的主旋律電影。
2、第六代導演已經沒有時代變遷,民族命運和文化思潮。隻剩下曆史車輪背景下的小人物命運,它是時代紀錄,是寂滅,似乎毫無希望
賈樟柯1970年出生,婁烨1965年出生,王小帥1966年,管虎1968年。他們少年時期是新中國曆史事件波折的時代,但他們青少年時代是開放的80年代,他們成長過程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最深刻的應該有兩個。
一個是80年代開始到整個90年代西方,日本思想文化大肆進入中國的時代。
新中國因為環境一度和歐美日本斷了幾十年,當時我們主要文化就是革命精神,集體主義。但後來開放後經過幾十年的商業文化的高速發展,歐美和日本的流行文化倒是更先進了,更厲害了。
這對于内地導演的影響,大概就跟對于崔健那幫内地搖滾音樂人的影響一樣。
二是80年代,90年代是中國經濟起飛的前奏,再到2000年後經濟的高速增長。但是這個時代因為環境原因管理不太嚴格、相當混亂(有點忌諱就不明說了,相信大家都懂的)。
那個時候經濟高速的增長,方方面面的問題卻很多,農民工、環保、城市管理者、教育等等,這個曆史的滾滾車輪碾壓過無數卑微的螞蟻。
賈樟柯、婁烨和王小帥等第六代導演的電影基本上就做了一件事。
那就是用他們80,90年代接觸到的當時歐美,日本的流行文化的評價規則(電影技法和電影語言都學得少)。記錄了那些被曆史碾過的螞蟻們,電影主角通常都是社會邊緣人士,賈樟柯為主,要麼就是大曆史事件下被沖擊的小人物,婁烨為主。
實話實說,第六代導演是在紀錄那個時代。那些被曆史車輪碾壓過的觀衆有共鳴,同時贊譽和追捧也很正常,這不是一句讨好洋大人為了拿獎就能抹殺的,因為這确實是曆史。
第六代導演最大的優點就是紀錄,都不叫魔幻現實主義了。缺點就是和第五代導演嘗試梳理和解釋曆史,民族和文化的思辨相比,他們的電影時代和環境隻是背景,不再去追求來龍去脈,角色們和電影氛圍就很悲哀,有一種寂滅和無力之感。
但凡對于那個時代有了解的中國觀衆看他們的電影很難不會有一種窒息、無力感。
但電影偏偏不告訴你原因是什麼,也給不出他們認為的答案在哪裡,平心而論背後還有點暗戳戳指向一切錯誤都是某某的感覺,這也是他們的電影容易在外國電影節拿獎,在目前的新時代又被年輕觀衆罵的點。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8">上映2天票房200萬,這個時代不再需要“賈樟柯”</h1>
這不管是單純從《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這紀錄片本身,還是從“賈樟柯”們的第六代導演來看都是這樣的,這倒不是刻意拔高或者刻意貶低,仍然是從時代和環境出發的。
2010年後這個時代和環境真的又變了、環保、社會管理、科技發展、掃黑除惡、中美關系等等等等,這10年中國社會的變化有多大,相信不用贅述。
現在真要拍這類電視劇也會像《人民的名義》《掃黑風暴》一樣,那就是清掃躲在社會黑暗裡的牛鬼蛇神,因為這也是曆史事實啊!
大家想想,如果現在有一部影視劇裡黑幫和貪官勾結,到處殺人還能逍遙法外。我們先不講過審不過審的問題,觀衆看到這部影視劇會不會覺得它假?第一念頭是不是你當“掃黑除惡”不存在?
新時代年輕觀衆的痛點早就不是2010之前的痛點了,現在年輕觀衆的三座大山是“教育”、“醫療”和“房價”還有資本等引發的問題。
這個影視文化表達的内容,和現實相比有一定的延遲性。
比如社畜,996和年輕人在大城市壓力前幾年在網上就火了,但直到2021年的《我在他鄉挺好的》才算拍出年輕觀衆想要的那種現實主義。其他不接地氣的懸浮都市劇,管你什麼大導演,什麼全明星陣容都被罵。
最典型的就是打着現實旗号,馮小剛導演的那部《北轍南轅》。
我個人相信未來5年,也就是2021年到2025年國内現實主義影視劇,題材絕對都集中在這些現實痛點上,到時指不定吳某亦和娛樂圈地震也是其中題材,2025年到2030年下個五年應該就是這五年的現實痛點了。
當然,這些影視劇嚴格說來是市場上主流的商業作品,但哪怕到反映現實的文藝片也一樣。新一代導演因為成長的時代環境不同,他們的創作思路和表達的内容同樣也變了。
要麼在挖掘類型片的可能,比如《白日焰火》的刁亦男,比如《心迷宮》《爆裂無聲》的忻钰坤,《平原上的夏洛克》,像《熱帶往事》這類拍得不好的也是。
要麼就是反映大時代下的小人物情感,比如顧曉剛的《春江水暖》,畢贛的《路邊野餐》,大鵬的《吉祥如意》,《過春天》,沒上映的《東北虎》《街娃兒》,還有萬瑪才旦的文藝片片。
哪怕反映現實問題的電影表達也不同了。像校園暴力《少年的你》,像醫療問題《我不是藥神》,像原生家庭《我的姐姐》《狗十三》,少女性侵問題《嘉年華》《黑處有什麼》之類。
大家看現在文藝片會發現一件事,那就是再難看到第六代導演那種曆史巨獸碾螞蟻的寂滅感,無力感了;有相似的電影是《樹先生》和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但它們已經不是主流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7">尾聲</h1>
我個人建議大家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不要神話也不要搞二進制對立。人,時代和環境都是複雜的,沒有哪個文化人敢說他的作品能完全反映一個時代。
這個文化表達也是随着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我個人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張藝謀的《一秒鐘》,當時上映有個分析讓我個人挺贊同的,那就是電影裡的範偉,張譯的表演和味兒沒有問題。
劉浩存的劉閨女除了眼睛很靈,你總感覺她好像味兒不對。除了她的演技不行,你仔細看她的眼睛就會發現她的眼裡隻有“靈動”。她的眼神裡是沒有鞏俐、哪怕是章子怡的迷茫,堅韌和野心。
原因就是劉浩存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對于那個年代沒有認知和共情。
是以,張藝謀這代大導演對于年輕時期的那段曆史念念不忘,還要拍成電影。可年輕演員都沒法了解那個年代了,劉浩存還是他千挑萬選出來的他認可的女演員,這個年輕觀衆也是一樣的。
我們回到第六代大導演身上,這個時代還需要“賈樟柯”嗎?
答案是他們拍的電影肯定還是有人看的,而且年輕觀衆距離他們的年代,終究沒有距離第五代導演的時代遠。但時代、環境真的變了,很多年輕觀衆已經不太能了解了,關鍵是他們也拍不出能打到年輕觀衆痛點的電影了。
第六代導演的巅峰還是10年前,這些年他們的電影開始商業化和類型化,隻是還沒有到第五代導演的那種程度。我個人感覺現在他們的電影,有一種用以前的電影技法拍類型片的感覺。
不知道是第六代導演年紀大了沒了“銳氣”,還是因為環境“妥協”太多。這些電影都有一種陣仗很大,比如全明星陣容,更像類型片。但内容表達上沒有以前的味兒,在類型片挖掘上好像也不及年輕導演。
最妙的是不知道是不是沒有那“味兒”了,這些電影也難在西方電影節獲獎了。
這幾年唯一在西方電影節拿獎的是王小帥的《天長地久》,偏偏電影的背景又是那個特殊年代導緻個人和家庭的悲傷、寂滅、痛苦和無力感。傳聞當初張藝謀的《一秒鐘》不退也會拿獎,不知真假。
最後,賈樟柯和第六代導演會何去何從呢?
賈樟柯上一部全明星陣容,犯罪片的《江湖兒女》,最終票房也隻有7000萬,這已經是賈樟柯票房最高的電影了。
婁烨導演的,10月将要上映的《蘭心大劇院》票房也好不到哪裡去,甚至可能更差。
他們現在的電影有種商業化了,卻還不夠商業的感覺。最關鍵的是年齡很大了,不像第五代導演巅峰時期轉型拍商業片。第五代導演的商業片雖然争議很大,但主流是承認他們推動了中國商業大片時代發展的。
第六代現在就是徹底轉型商業化,我認為他們也是拍不出《戰狼2》《流浪地球》的,最典型的就看管虎的《八佰》,電影資源堆積技術拉滿了,但核心表達上因為“那味兒”吵個不停。
這個時代,是真的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