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陸首部“社工”題材電影雲南拍攝 本土社工要上大銀幕

在記者采訪社工、甚至與普通人的聊天中,提起“怎麼知道社工的”,大部分回答是“香港影視劇”。這一是因為香港社工的普及,同時也說明了影視傳播的影響力。

伴随着中國社工的蓬勃發展,陸續有社工題材的微電影、紀錄片上線,大陸首部社工題材長片《米花之味》也正在雲南緊張拍攝,預計2017年與觀衆相約大銀幕。社工将以怎樣的形象出現在這部電影中呢?

本片的制片人,是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國家開放大學社會工作學院院長、《公益時報》社社長劉京。近日,本報記者跟随社長前往拍攝地雲南滄源縣探班,與導演、編劇、劇中社工原型聊一聊這部社工電影和雲南的社工。

大陸首部“社工”題材電影雲南拍攝 本土社工要上大銀幕

《米花之味》劇照

一個留守兒童與母親的故事

《米花之味》的背景是一個公益人熟悉的、也是在無數地方上演的情境:在外工作多年的年輕母親葉楠,因留守家鄉兩年沒見的12歲女兒無人教管、問題重重,而決定暫時辭工返鄉,彌補欠下的母愛。影片聚焦在女性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的選擇、留守兒童的心靈成長、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的沖突,社工則周旋其中,與村民一起探索這些問題的出路。

“《米花之味》是一個留守兒童與母親的故事,打工回家的母親與孩子太久沒有見面,沒有溝通交流,這種母親與女兒之間的隔膜,在母女關系的重塑過程中,也有社工的幫助。”導演鵬飛把鄉村對社工的需求展現在了電影裡。

“這裡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傳統,有時候社工也會遇到困難,一方面希望以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尊重當地的傳統。比如一個社工在救助一位患病的女孩子時,她一方面發動募捐,一方面聯系醫療資源,同時也受到了阻力,寨子裡的人認為要先做個傳統儀式,雙方在這方面就會有沖突。這個沖突對我來講就很有意思。傳統與現代的沖突是故事的一部分。”這個真實故事也被寫進了電影裡。

大陸首部“社工”題材電影雲南拍攝 本土社工要上大銀幕

《米花之味》拍攝地:勐角鄉勐卡老寨自然村

滄源縣是佤族、傣族等少數民族居住地區,電影在一個原生态的傣族村寨取景,故事也取材自本地。導演鵬飛在電影開拍之前,在滄源生活了一年時間,期間跟雲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工作研究所所長向榮認識社工、跟社工走訪一個個村寨和學校、了解村民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在送一個小女孩回家的時候,發現了這個美麗的傣族村落。

片中角色除女主角英澤外,全部由來自當地的少數民族原住民演出。主演中王一婷、王蘭都是滄源本地的13歲佤族小姑娘,茶艾南是滄源本地的音樂人。

導演和編劇眼中的社工

“直白地講社工是做什麼的,可能不會那麼感染人,我希望把社工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包括自身的沖突、糾結放在故事裡。”鵬飛說。在向榮老師的推薦下,他來到雲南連心社群照顧服務中心在滄源的社工站,聽社工講、跟他們一起經曆,平常就住在老鄉家裡。

大陸首部“社工”題材電影雲南拍攝 本土社工要上大銀幕

導演鵬飛

“在跟社工打交道的那段時間裡,我了解到他們很長時間被家裡人誤解,村子裡的人也不了解,大家不知道他們是幹什麼的,有時候會覺得他們多管閑事。但社工是真心在為村子裡的人服務。我們看到了當地從不了解到慢慢接受社工的過程。”

“我了解的社工,在幫助人的同時,也是尋找自我的一個過程。”在當地生活了一年,鵬飛對社工的認識已經很深刻。甚至在籌備電影的過程中,也跟社工一起為傳承當地文化盡了一份力。

“當地很多年輕人都在聽嘻哈音樂、說唱、搖滾,我問了臨滄很有名的一個音樂人,說因為拍戲,想找一個會吹葫蘆絲或打象腳鼓的人,他說‘我會打非洲鼓’。”鵬飛覺得甚是可惜,但沒有放棄,“後來我和社工一起跟他做工作,最後當他把傳統音樂與搖滾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出現一種非同尋常的魅力。”

影片的女主角同時也擔任聯合編劇的英澤,是主演中唯一一個非當地人。2016年夏天剛剛在哈佛大學進修完哲學課程的英澤,回到國内就直接來到滄源體驗生活。留守兒童母親這個角色對于童年在北京香港、15歲就去英國讀書的英澤,是個不小的挑戰。她在當地生活了3個多月,跟村民接觸,同時學習當地方言,以實作全程方言演出。

大陸首部“社工”題材電影雲南拍攝 本土社工要上大銀幕

英澤在村寨中體驗當地生活

“3個月其實不長,國外很多體驗派的演員為了沉入角色更努力。”英澤很謙遜。說到社工,英澤非常直接地點出了國内社工的現狀:“我在英國讀書的時候,每周末都去一個給癌症患者募捐的機構,幫助社工做一些募捐、義賣的工作,大學也讀的是社會政策。但我覺得國外的情況跟國内還是很不一樣,國内大衆對社工的認知還是在比較初級的階段。是以我們這個電影更突出社會現狀,突出社會對社會服務工作的需要,而沒有過多大篇幅直接描述社工的工作。”

她也有自己對于少數民族社工的看法:“少數民族地區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如果是外來的社工,可能無法特别深入地了解當地需求,但如果完全在當地發展社工,思維方式可能不夠開闊,也是一個沖突。”

電影中的社工原型李小菲

《米花之味》的故事90%取材真實生活,其中一半來自滄源本地社工李小菲。在滄源縣微笑陽光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雲南連心社群服務照顧中心孵化機構,2016年正式注冊),記者見到了這位88年的佤族姑娘,并跟她一起走訪了她和同僚陳江龍駐點的刀董村社工站。

大陸首部“社工”題材電影雲南拍攝 本土社工要上大銀幕

電影中有一個因素是滄源機場要通航了(滄源佤山機場于2016年12月通航),大家希望借此發展旅遊,社工則幫助村民在發展旅遊的同時保護好傳統文化。李小菲的家就在這座機場附近。

和機構裡的大部分同僚一樣,李小菲不是社工專業出身,她在雲南師範大學讀的是漢語言文學專業。2013年來到雲南連心,在跟向榮老師一起做活動中逐漸認識到社工的意義。對她來說,社工既是一份普通的工作,也是為家鄉服務的一種方式。

刀董村最明顯的情況是三留人員較多,即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和留守婦女,李小菲和陳江龍便從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入手。“其實一開始也不知道怎麼跟村民解釋社工,就先做吧。”李小菲說,“剛開始在學校服務,小孩子也叫我老師,我說我不是。後來通過跟孩子家訪,小孩子會跟家長說‘她在學校給我們做活動,但是不給我們上課’,我就順勢給家長解釋社工是什麼。”

李小菲和陳江龍的工作由服務兒童開始,聯結到家長,擴充到婦女的康樂活動、生計問題,再擴充到更廣泛的村民。陳江龍這樣形容道:“在農村做社會工作,就像摸蕃薯藤,開始摸到的是尖尖,越來越深入到問題的核心。最核心的是經濟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成立了合作社。”刀董村的養雞合作社已經做起來了,村民學習科學養殖,有了收益,也已經逐漸接受了社工的工作。

通過電影傳播社工理念

大陸首部“社工”題材電影雲南拍攝 本土社工要上大銀幕

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京對《米花之味》的上映充滿期待:“導演和主演對社工的了解程度很高,電影中的故事更是淋漓盡緻地展現了社工的作用。他們首先感動了我。”

劉京認為,目前政府層面對社工高度重視、社會對社工有很大的需求,但在社工服務落地的過程中還有沖突,比如社會認知的不夠等等。傳統的宣傳方式偏重說教,不容易被接受。電影是非常好的一種表現形式,通過電影,可以潛移默化地讓大家了解什麼是社工、對社工的需求在哪裡,将社工的理念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

《米花之味》制作團隊

大陸首部“社工”題材電影雲南拍攝 本土社工要上大銀幕

導演鵬飛和攝影指導廖本榕

導演/編劇:鵬飛(80後導演,旅法學習電影八年,曾與國際著名導演洪尚秀、蔡明亮一起工作。導演處女作《地下香》榮獲72屆威尼斯電影節歐洲和地中海影評人協會評選的最佳影片、芝加哥電影節新銳導演競賽單元金雨果獎)

領銜主演/聯合編劇:英澤(高中畢業于英國著名女校巴德得明頓中學,大學畢業于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社會政策和犯罪學系,同時獲得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舞台表演證書,2016年夏在美國哈佛大學進修哲學研究所學生學分課程。曾主演《地下香》)

攝影指導:廖本榕(《郊遊》、《不散》、《愛情萬歲》)

聲音指導:杜笃之(《刺客聶隐娘》、《花樣年華》、《一一》)

造型指導:王佳惠(《郊遊》、《臉》)

電影配樂:鈴木慶一(《座頭市》、《極惡非道》)

電影剪輯:陳博文(《一一》)

感謝您對公益時報的關注,如需轉載請在公衆号回複「轉載」取得授權。

大陸首部“社工”題材電影雲南拍攝 本土社工要上大銀幕

作者:王會賢

《公益時報》

來源| 公益時報

責任編輯| 于俊如

微信編輯| 吳麗萍

大陸首部“社工”題材電影雲南拍攝 本土社工要上大銀幕

官網:www.gongyishibao.com

微網誌:@公益時報

長按識别二維碼擷取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