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鮮肉的臉已經被“小人”們打腫了

小鮮肉的臉已經被“小人”們打腫了

《小戲骨:水浒傳》(影視劇照/圖)

最近幾年來,很多加上“小戲骨”字首的經典影視劇進入大衆視野。與一般翻拍不同的是,劇中出演的演員都是六至十二歲的孩子,如此演繹,究竟是全新嘗試還是惡搞噱頭?

“知道”(nz_zhidao)告訴你,“小戲骨”為何成為當下影視界的一大熱點?

自《紅樓夢》《三國演義》後,同屬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傳》也終于迎來了它的“小人版”。最近幾年,因翻拍《白蛇傳》一炮而紅的“小戲骨”系列經典影視劇進入大衆視野,并屢屢成為網友們熱議的話題。

從2015年12月起,潘禮平團隊已拍攝了《小戲骨劉三姐》《小戲骨補鍋》《小戲骨白毛女》等一系列經典作品。其中,《小戲骨白蛇傳》的播出讓越來越多的目光開始注意到“小戲骨”品牌劇,微網誌網友轉發,各路媒體報道,《小戲骨白蛇傳》以其動人的演技和到位的“良心制作”,獲贊無數。随後《小戲骨紅樓夢之劉外婆進大觀園》(以下簡稱《小戲骨紅樓夢》)更是一部乘勝追擊之作,豆瓣評分高達9.1分,直逼經典87版紅樓夢的9.6分,遠超6.0分李少紅版的紅樓夢。獲得觀衆如此多的認可,“小戲骨”似乎已經成為了影視屆一股難以抵擋的新銳勢力。

<h3>“小戲骨”擔得起“戲骨”二字嗎?</h3>

其實,童星在影視界也好、模特界也好其他領域也罷,都是一個不容小觑的群體,小小年紀的才氣縱橫難免讓衆人刮目相看。但是如今“流量明星”盛行,在娛樂圈日益膨脹的泡沫裡,有多少人曲解了“出名要趁早”這句話而盲目造星,讓孩子走上那條看似熠熠閃光的星途捷徑。是以,大衆早已對各類選秀麻木,漸漸也喪失了對新面孔的期待和信任。

在關于“小戲骨”品牌劇的很多報道評論區内,不乏質疑的聲音。“一群小孩子真的能明白這些經典嗎?”、“小孩子真的會演戲嗎?”,面對這些來自成人世界的問号,“小戲骨”的演員們用自己的表現給了大家一個感歎号。

在《小戲骨紅樓夢》中飾演王熙鳳的郭飛歌年僅10歲,卻将鳳姐兒的精明強幹和潑辣性子在流轉的眉眼間表現得淋漓盡緻。在開拍之前,郭飛歌以87版鄧婕的王熙鳳為教材,花了兩個多月單單去學王熙鳳的笑聲,從她與衆不同的笑入手,走近這個人物。其他小演員們也是如此,勤于鑽研,塑造出真真正正、有血有肉的人物。

小鮮肉的臉已經被“小人”們打腫了

(影視劇照/圖)

其實,表演是不以年齡論高低的,隻要擁有天賦并加上後天努力,童星的表演也完全能夠得到市場和專業人士的認可,自然也足以擔得起“戲骨”二字。2015年熱門電影《房間》中飾演Jack的天才小童星雅各布獲得了第21屆評論家選擇獎最佳新人演員獎,就得到了業界的一緻認可。

正如成人世界一樣,童星的演技也有好壞之分。假如我們在看待童星時能夠避免“兒戲化”的評價眼光,或許能夠對童星們的演技作出更加有針對性和公允的評價。

<h3>高分打了誰的臉?</h3>

“小戲骨”品牌劇的豆瓣評分平均分在8.3分,其中《小戲骨白毛女》9.0分、《小戲骨紅樓夢》9.1分,可謂戰績驕人。相較而言,李少紅版的《紅樓夢》僅為6.0分。十歲上下的孩子們演得一闆一眼,專職“演員”們卻難以演得像樣,以評分為直覺載體,如此強烈的對比,“小戲骨”品牌劇究竟打了誰的臉?

小鮮肉的臉已經被“小人”們打腫了

(資料圖/圖)

如今在娛樂圈,演技不再成為一把重要的刻度尺,顔值、流量則是制片人看中的最佳标簽。是以,“演員”成為了一個觸手可得的身份标簽。隻要成為一個流量明星,擁有自己強大而穩固的粉絲基礎,無論你是初出茅廬經驗不足的新生代演員亦或是和表演不搭邊的歌手舞者,你都可以接到熱播劇的劇本。與此同時,經紀人團隊會為你包裝,為你宣傳造勢,粉絲也會為了明星照單全收。這一系列的内外因促使了這樣的惡性循環在娛樂圈内不停地瘋狂加速。

而“小戲骨”的出現恰恰是讓我們把視線回歸到了表演本身。

任職于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的劉天池在一次采訪中談到,“如今演員中演技合格的演員約為百分之十。”究其根本,現在的年輕演員不願意花時間去磨練演技。一旦遇到觀衆在演技方面的質疑,他們總是會用“年齡尚幼”“入行不久”“經驗不足”讓自己躲入“成長中”的安全地帶。

如果說這種借口能夠成為演技不如老戲骨的絕佳借口,那麼“小戲骨”們的表現給了他們一個響亮的耳光。據了解,《小戲骨紅樓夢》選角兩個月,定角色後演員們又拿劇本看老版視訊研究了兩個多月方才開拍。觀如今的電視劇制作周期越來越短,開拍後兩個月就全劇組殺青。拍片子成為了一場速度較量,難道電視劇真的隻是一台可以速成的造錢機器嗎?如果主創演員和制片機關如此“默契”的互相放水,那麼低品質的電影和電視劇層出不窮的奇怪現象也就可以了解了。

<h3>“小戲骨”是中國影視界的一本教科書</h3>

在選材上,當下的電視劇更像是單純的休閑娛樂,題材毫無營養又難有新意。觀衆越來越難在劇中看到立體而豐滿的人物。導演為了追求效率,根本來不及花時間仔細揣摩劇本,更遑論對人物形象的全方位塑造了。在台詞方面,更是極度追求低級的表達形式,把觀衆的鑒賞能力不斷弱化,将情節和對人物的诠釋以最為簡單暴力的形式去進行輸出。

在劇本的選材和改編上,可以說,“小戲骨”是中國影視界一本合格的教科書。

“小戲骨”品牌劇的制片人潘禮平在一次采訪中談及劇本創作。他表示,自己選擇對經典的翻拍是為了更好的選擇社會需要的題材,不是什麼題材容易吸引眼球容易火爆就要去拍。正如潘禮平團隊打造“小戲骨“的初衷是為了弘揚中華文化,讓孩子影響孩子一樣,“小戲骨“的劇本素材覆寫到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架起了老中青甚至是少兒的文化交流橋梁。在拍攝《小戲骨白蛇傳》時,由于擔心小演員們了解不了許仙和白娘子的愛情,于是潘禮平将劇本改編,保留其中骨肉别離的人情味,盡力讓每個角色生動完整。

然而,任你如何苦口婆心,流量小生自巋然不動。清一色小鮮肉的流量小生們難成戲骨,缺的并非教科書,而是在面對資本熱錢時巋然不動的敬業精神和藝術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