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80後”女科學家崔穎璐與她的幸福二重奏(轉載)

作者:張德禮教授IP點金手

“80後”女科學家崔穎璐與她的幸福二重奏(轉載)

作者:馮麗妃 紀海麗 來源:中國科學報 釋出時間:2021/10/27 11:56:25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10/467852.shtm

“80後”女科學家崔穎璐與她的幸福二重奏(轉載)

“80後”女科學家崔穎璐與她的幸福二重奏

孩子終于在懷裡沉沉睡去,胖嘟嘟的小臉露出包裹,讓人喜歡又愛憐。三個月大的小家夥正是腸脹氣最嚴重的時期,必須在媽媽懷裡才能安睡。

課題組的兩篇論文審稿意見剛剛審回,作為文章第一作者,崔穎璐必須對文章的修改認真負責。于是就有了照片裡她圍着背巾懷抱孩子寫審稿回複的一幕。

作為一名新手媽媽,一名女性科研工作者。這隻是崔穎璐與孩子和科研共處的一個普通的夜晚。這樣的場景可能會讓你覺得女性做科研很苦。但對崔穎璐來說,這卻是“特别幸福”的一刻。

“加倍的幸福”

2017年,28歲的崔穎璐入職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并成為研究員吳邊團隊的一員。

那時,團隊領頭人吳邊也剛從荷蘭格羅甯根大學回國1年,這個嶄新的團隊有許多天馬行空的設想。如今,經過幾年的建設,他們的想法逐漸落地,在人工設計蛋白及驅動生物制造等方面的研究獲得國内外同行的高度評價。

作為團隊的助理研究員和得力幹将,崔穎璐在為科研上的收獲歡欣鼓舞的同時,也迎來了另一個好消息:一個小生命已悄然來臨。

彼時,研究團隊的兩個項目“計算機蛋白質重設計實作溫和條件微塑膠生物降解”以及“微生物氫胺化酶的機制解析與計算重塑”,正好完成了主要的實驗工作。随着肚裡小生命一天天長大,崔穎璐和同伴們基于研究結果撰寫的文章也接近尾聲。

預産期前一天,崔穎璐把文章交給吳邊并道:“這下我可以放心去生孩子啦。”第二天,小天使就來到了她身邊。一切都是剛剛好。

很快,寶寶出生三個多月,他們的稿件就審回來了。于是便有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她夫妻随手用手機記錄了這一刻,希望孩子以後看到這一刻,能夠“像媽媽一樣努力”。

現在,崔穎璐産假結束回崗工作已有半年多。一邊哺乳,一邊工作,經曆過這段時期的媽媽們都會覺得日子的艱辛,不過崔穎璐依然心态樂觀,不焦不躁。

“工作獲得突破時的滿足感,加上與寶寶每日相處的幸福感,加倍的幸福不隻是簡單的‘1+1=2’。”崔穎璐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高效工作、高品質陪伴,讓我逐漸意識到做媽媽也是一個不斷自我提升的過程。不光為了科研夢想,更為了給寶寶做個好榜樣。”

“80後”女科學家崔穎璐與她的幸福二重奏(轉載)

本土青年科學家“毫不遜色”

如果加上今年年初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催化》雜志和《自然—催化》期刊的兩篇封面文章,目前崔穎璐作為第一作者已有5篇論文登頂國際一流學術期刊封面。今年,她還獲得了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的青年優秀論文獎和第四屆生物化工青年學者論壇優秀報告獎。

“崔穎璐是在完全在國内成長起來的青年學者,但她的研究處在國際的前沿領域。和國際上同齡的年輕人相比,(她)目前取得的成績毫不遜色,這和她平時工作上的積極态度和勤奮努力是分不開的。”吳邊說,“她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性把握的很好,這對青年女性科學工作者也非常重要。”

談到已取得的成績,崔穎璐覺得自己十分幸運遇到了一個“和而不同”“氣氛寬松”的團隊。“吳邊老師在團隊文化建設方面有一套很獨特的理念,我們的團隊學科交叉非常強,有做人工智能的,有做産業研發的,大家在一起通過思維碰撞産生不同的想法。”他說,“同樣,不論老師還是學生,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科研想法,我們還鼓勵每個人利用周五下午驗證一個科研設想,這樣的寬松氣氛也容易産生科研靈感。”

在這樣的實驗室文化氛圍中,崔穎璐表示,每一名成員都不會被名額性的要求所束縛,反而會懷揣着更高的激情奔着共同的目标精誠合作。

基于此,研究團隊在2018年完成了世界上首次工業級工程菌株的計算設計,獲得人工智能驅動生物制造工業化的率先突破。不僅設計了β-氨基酸這一類具備特殊生物活性的非天然氨基酸的最優合成途徑,還設計出一系列β-氨基酸合成酶,并據此建構出能夠高效合成β-氨基酸的工程菌株。

不僅如此,研究團隊還積極推進成果的落地轉化。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已經建成千噸級的生産線,相關産品潛在市場規模超過30億,有望在紫杉醇、度魯特韋與馬拉威若等抗癌與艾滋病治療藥物的生産過程中大幅度降低生産成本,合作企業華恒生物于2020年完成科創闆上市稽核。

去年,課題組對β-氨基酸合成酶的活性中心氫鍵網絡進行了分割處理,獲得了一系列能夠催化交叉底物的人工氨基酸合成酶,在微生物酶學領域率先實作了雙底物耦合設計的突破性創斯。近期,他們又實作了完整蛋白質的酶法合成,進一步為非天然功能蛋白質的構築提供了工具,也為擴充人類設計、合成生物大分子元件的能力提供了支撐。

“80後”女科學家崔穎璐與她的幸福二重奏(轉載)

吳邊(後排右二)、崔穎璐(後排右一)與團隊小夥伴合影。微生物所供圖

需傳承老一輩科學家的創新精神

崔穎璐一直把張樹政院士視作科研中的榜樣。

張樹政是我國第一位女性生物化學家、糖生物學的創始者之一。如今,微生物所的科學家中間仍流傳着許多許多關于她的事迹。

上世紀50年代,張樹政與同僚篩選出糖化酶活性強的一批優良的黑曲黴,他們想用當時的新技術紙上電泳來分離和測定它們的活性,可當時的中國菌保會沒有電泳儀,也無力向國外訂購,于是便設法自己動手制作一台——其電源一開始用汽車上的蓄電瓶,後來用發報機上将交流電變直流電的變壓器,最終作出了創新性的發現。

“老一輩科學家的工作條件極為艱苦,但他們深懷着的報國夢卻一直激勵着我們。”她說,“今天我們更應該發揚老一輩科學家的科研精神,樹立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思想,把人生理想融入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的奮鬥中。”

“人民的需求就是方向”,工業微生物的先驅方心芳院士的話,曾激勵老一輩科學家在艱苦條件下自力更生,開拓創新。今天,這句話仍然在激勵着崔穎璐等新一代的青年科學家。

現在,在吳邊的帶領下,研究團隊正把目光聚焦向新的目标:利用合成生物學等前沿科學,攻關塑膠降解等科研難點和技術瓶頸。

“希望可以通過我們的努力,在科研上逐漸實作與國際并跑甚至領跑的轉變,能研發出真正解決人類發展面臨重大問題的有效手段和工具,盡快實作從‘0到1’的概念突破和從‘1到100’的應用轉換。”這是崔穎璐和許多青年科學家的夢想。

“80後”女科學家崔穎璐與她的幸福二重奏(轉載)

崔穎璐(中)與同僚在實驗室。微生物所供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