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鲷魚燒:是殺人的工具,也是撫慰人心的利器

開往紐約的夜行巴士上,兩個日本人偶然相遇。一邊是洞察了許多案件的紳士刑警,一邊是深藏着秘密的神秘美女。為了打發漫漫長夜,一場猜謎遊戲開始。女子臉上帶着神秘的微笑,以“我有一個朋友……”開頭的故事,也更容易讓人浮想聯翩。

鲷魚燒:是殺人的工具,也是撫慰人心的利器

△古畑任三郎劇照

1996年,日本劇作家三谷幸喜讓他筆下的偵探古畑任三郎在長途巴士上進行了一場經典的“安樂椅推理”。鈴木保奈美飾演作家的遺孀,用一個甜點策劃了“完美的犯罪”:妻子和丈夫分食同一個紅豆餡的點心,丈夫中毒身亡,而妻子成功脫罪。

《古畑任三郎》系列在1990年代曾被上海電視台引進,在21世紀又随着推理小說熱潮在網絡上重被提起。無論在哪一種語境下,古畑任三郎破解謎題的思路都讓日本以外的觀衆跌掉了眼鏡。略加沉思,他告訴身邊的美女,謎底就在這這枚點心上。夫婦分食的,不是渾圓的今川燒,而是一枚鲷魚燒。本着禮貌的原則,作家将紅豆餡更飽滿的鲷魚燒“頭部”遞給了妻子,毒藥就被藏在尾部。

鲷魚燒:是殺人的工具,也是撫慰人心的利器

設計出這樣的詭計,并非三谷幸喜腦洞太大。在日本,吃鲷魚燒是“先吃頭還是先吃尾”曆經了曠日持久的争論,大有中國網友争論豆花甜鹹之勢。根據J Town Net在2017年1月進行的調查,主張先吃頭的“頭派”占65.8%,“尾派”呈劣勢,隻占23.5%。

很難想象,一個甜點的食用順序會引發如此熱烈的讨論。圍繞鲷魚燒的講究并不止于此。和銅鑼燒、今川燒等一切以“燒”命名的日本甜點一樣,鲷魚燒是由小麥粉和砂糖混合而成的黃色面糊包裹着内餡。因為外皮薄脆,鲷魚燒一定要趁熱吃,否則酥脆的外皮會變軟。“本格”的鲷魚燒隻有紅豆一種口味。老字号們會采用北海道十勝地區的紅豆,精心熬煮數小時制成紅豆餡兒,豆餡中的皮被仔細濾去,但仍保留了紅豆的顆粒感。單個磨具一條條烤出來的鲷魚燒被稱為“野生”鲷魚燒(日語寫作“天然物”),比認為多隻同時烤制而成的“養殖”鲷魚燒更有靈魂。

鲷魚燒:是殺人的工具,也是撫慰人心的利器

△單支烤的野生鲷魚燒

在今日的東京,有鲷魚燒“禦三家”的說法,指的是麻布十番浪花家總店、新宿四谷若葉和日本橋人形町柳屋。東野圭吾的書迷應該會對最後一個名字産生心領神會的微笑。

2010年,東野圭吾正在連載中的小說《新參者》被搬上電視,創了推理小說影視化的記錄。阿部寬飾演的刑警加賀恭一被調任到日本橋警署,見到署裡的前輩,他謙遜地說:“對于這片街來說,我是個初來乍到的新參者”。他在布滿傳統店鋪的小傳馬町漫無目的地散步,帶着人形燒作為伴手禮去搜羅案件情報,也不免在表弟請客的時候點上三份壽司拼盤。

鲷魚燒:是殺人的工具,也是撫慰人心的利器

△加賀帶着人形燒去走訪案情

他總是人形町的鲷魚燒店前排隊,卻始終未能如願。2018年電影《祈禱落幕時》宣告系列完結,加賀恭一從地區的新人變成故舊,卻還是沒有嘗到想要吃的鲷魚燒。

鲷魚燒:是殺人的工具,也是撫慰人心的利器

從1990年代到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古畑任三郎和加賀恭一向人們證明了,每一個年代都有屬于這個時代的偵探,并且好偵探永遠貪嘴。探案和美食其實是毫不相幹的兩件事,但從阿加莎·克裡斯蒂開始,偵探在辦案的路上就與美食脫不了幹系。

有傳說阿加莎· 克裡斯蒂寫作的時候,會吃下大量的凝塊奶油(clotted cream),這是她的家鄉德文郡的特産。她筆下的偵探,不管是英國的馬普爾小姐,還是比利時的波洛先生,都喜歡吃凝塊奶油。

鲷魚燒:是殺人的工具,也是撫慰人心的利器

波洛更著名的愛好是熱巧克力,當然,他的愛好是為探案服務的:“沒有一杯黑咖啡能像熱巧克力一樣激發我小小灰色細胞的活動能力。”

阿加莎筆下的案件很多都圍繞着這些高糖高熱量的食物展開。《幫派》裡,女主人和客廳女仆因吃了午茶時的無花果醬三明治而中了蓖麻毒。《黑麥奇案》裡,紫杉堿被加到了早餐的橘子醬裡的。英國的橘子醬用苦橙連皮熬制,味道酸苦,通常隻有老年人才愛吃。福德斯丘家隻有上了年紀的被害者吃這罐橘子醬,兇手是以一箭雙雕:不僅掩蓋了紫杉堿的苦味,更完成了精準下毒的詭計——和吃鲷魚燒分“頭派還是尾派”一樣,這是飽含了飲食人類學意味的巧思。

鲷魚燒:是殺人的工具,也是撫慰人心的利器

△馬普爾小姐-黑麥奇案

人類學家西敏司(Sidney W. Mintz)寫《糖與權力》,看到了牽動了現代人心和胃的糖與油脂在食物之外的意義。“作為符号的食物不僅服務于不同的主題,也服務于各種情景。食物是在強調特定的生活方式,吃這一行為已經超出了自身的目的。”

刑偵日劇《特搜9》裡,鲷魚燒的再一次出場,似乎是西敏司這句話絕佳的注腳。熱愛落語的老爺子總是拿着剛出爐的鲷魚燒鑽進劇場。毒下在鲷魚燒裡,殺死了老爺子,更惹怒了一直備受老爺子照顧的鲷魚燒店主和重情義的刑警。

鲷魚燒:是殺人的工具,也是撫慰人心的利器

和日本傳統藝術落語一樣,鲷魚燒存在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甘甜的紅豆和酥脆的外殼,更在于某種文化想象。這一庶民的食物從誕生起就帶着市井的煙火氣。江戶時代,鲷魚昂貴,吃不起鲷魚的平民于是将甜點做成了鲷魚的模樣,也寓意着吉祥的好兆頭。熱氣騰騰的甜食,當然與冬天更配,詩人中原道夫就曾經寫過俳句:掰開鲷魚燒,吹它的五髒(鯛焼を割つて五臓を吹きにけり) 。

1953年,作家、落語評論家安藤鶴夫在四谷的新宅附近散步,走進新開的鲷魚燒店,驚異于鲷魚燒的尾部也被仔細地填滿了紅豆餡。帶着因糖分而獲得的幸福感,安藤在《讀賣新聞》的專欄裡介紹了這家小店,并寫下了“鲷魚燒是尾巴有餡兒的好吃”這樣的話。很多人相信,這篇專欄就是“頭派還是尾派”之争的開端。

鲷魚燒:是殺人的工具,也是撫慰人心的利器

這篇文章也改變了這家鲷魚燒小店的命運。專欄面世的第二天,小店就排起了長隊。因為生意太好,店主的兒子從稅務所辭職回來幫手,繼承了店鋪。這就是現在被譽為鲷魚燒“禦三家”之一四谷若葉的故事。如今若葉的店主接力棒已經傳給了第三代,店裡每天要賣超過3000個鲷魚燒。店家将登上《讀賣新聞》那一天視作紀念日,更将安藤鶴夫的“鲷魚燒是尾巴有餡兒的好吃”視作社訓,印在了盛放鲷魚燒的盤子上。

鲷魚燒:是殺人的工具,也是撫慰人心的利器

△印有安藤鶴夫名言的盤子

多少讓人有些感歎的是,曾經獲得過直木獎的作家,如今是以這樣的方式被人們知曉。

也多少讓人感慨的是,無論時代如何進步、物資如何豐富,那份因甜食和糖分而獲得的滿足,并不會改變。

鲷魚燒:是殺人的工具,也是撫慰人心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