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百順,道光年間的延平府永安縣人士,自幼随父走南闖北販賣雜貨,十三歲時跟随武林高人練過武藝,刀槍棍棒,樣樣精通。成年之後,獨自經商,娶妻趙氏,生有一子,名叫小寶。
小寶自十四歲起,便跟随在父親身邊,父子兩人穿府過省,居無定所,見着什麼好賣就賣什麼,盡管也如其他買賣人家一樣有賠有賺,但陳百順多年鑽營經商之道,故而賺得多賠的少。

清朝商人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眨眼之間,小寶已經出落成二十歲的大小夥子,而陳百順也已經成了一個半百的老頭子。陳百順深谙商場如戰場的道理,常年累月地不歇着,反倒容易從赢家變為輸家。再者,兒子小寶已經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齡,若再不着急為兒子擇一門親事,成全兒子有個美滿家庭,當父親的隻怕虧欠了兒子。
于是乎,陳百順毅然決然地棄了買賣,把存在銀号的銀子全都取了出來,買了一艘船,把所有的家當全都搬到船上,搖動船槳,回歸家鄉,為小寶完婚。
父子兩個都是使船的好手,不必雇傭艄公,自己就能駕馭船隻。行船數日,太平無事,父子兩個白天順水路撐船前行,晚上則将船停泊在蘆葦蕩,睡上一宿,拂曉再行。之是以這樣做,是因為江面之上水賊猖獗,夜裡行船,太不安全。白天行船,過往船隻絡繹不絕,又有官府的兵丁在江面上巡邏,是以水賊不敢在白天動手。
即便如此,父子兩個也是百倍的小心,生怕讓水賊的眼線給盯上。到了夜裡,将船在隐蔽處停好之後,父子兩個不敢同時休息,陳百順睡上半夜,小寶睡下半夜。強忍睡意的同時,還要忍受着蚊蟲的叮咬,無時無刻不瞪大了眼睛,豎直了耳朵,稍有風吹草動,頓時萬般緊張。
清朝人物照
結果怕什麼來什麼,有天夜裡,父子二人将船隐藏在蘆葦蕩中,陳百順心疼兒子,稍微睡了一會兒,便爬到艙外替換小寶。就在這時,猛聽得一聲呼哨響起,随即又聽到漿闆驅波之聲。
父子二人驚慌失措,小寶急忙拎起防身用的一口鋼刀,隻等水賊過來時,與水賊拼命。陳百順一把将小寶手中的鋼刀奪了過來,丢進水裡,不準小寶撒野。
霎那之間,十多條小舟如飛箭一般沖進蘆葦蕩,将載着陳百順父子的船團團圍住,一個手持鬼頭刀的黑臉大漢立在船頭,怪眼圓睜,聲如洪鐘,自稱“三江老太公”,威脅要把父子兩個剁成肉糜,丢入江中喂魚。
陳百順趕緊拉着小寶跪在船闆上,給黑臉大漢磕響頭,請求好漢爺爺饒他父子二人一命,船上所有的東西全都孝敬好漢爺爺。
黑臉大漢一揮手,水賊紛紛跳過去,将财物洗劫一空。陳百順用力按着小寶的後頸,跪着不敢動。黑臉大漢見他識相,也就沒下殺手,吩咐回歸水寨。小舟如箭,旋即不見。
清朝武士
等到水賊走遠之後,小寶掙脫開父親的手,站起身怒問父親,為何不敢跟強盜拼命?如今積攢下的銀子全都被水賊劫走,這些年的辛苦不都白費了嗎?
陳百順歎息一聲之後,安慰小寶,對方人多,己方人少,真要動手,自己這兩下子百分百不是人家的對手。錢财沒了還能再賺,性命沒了就真的什麼都沒了,好歹留下一條小命,不怕将來賺不到錢。
雖然是至理名言,但小寶的心裡無論如何也出不來這口窩囊氣,埋怨父親太軟弱,眼下除了這艘破船之外,已經身無分文,靠什麼回家鄉,又有什麼面目回家鄉?
陳百順想一想說,不妨借這條船幹擺渡的生意,雖說賺不了多少錢,但勉強混個溫飽還是可以的,等到手頭稍微富裕一些,再設法幹回老本行,有個三年五載,又能成為有錢人。
小寶不服氣,說自己已經沒了耐心,已經過夠了漂泊不定的日子,他要回家,要娶老婆生娃子,以後再也不離開家鄉。
陳百順苦惱不已,眼下手裡面一文錢都沒有,靠什麼回家?小寶說,世間富家翁,有幾個正經人,不都是靠着坑蒙拐騙、明搶暗奪來發家緻富,那些惡賊搶咱們,咱們也可以搶别人,何苦守着一艘破船過苦日子,這樣永遠也沒有出頭之日。
陳百順起初認為小寶所言實屬荒唐,但轉念又一琢磨滋味,小寶的話似乎也不是沒有道理,自己辛苦了半輩子,到頭來反倒拱手孝敬了别人,這口惡氣憋在心底實在難受,幹脆就依了小寶的話,也來個不勞而獲!
見父親被自己說動了心,小寶很是高興,從船艙中找出一柄利斧,用污泥塗面,将船劃出蘆葦蕩,順着水路沿途摸索,五更時分,終于發現了“獵物”。那是一艘烏篷小船,孤零零停在黑暗處,四周沒有船隻經過,正是下手的大好時機。
陳百順把船劃過去,小寶手持利斧跳上那艘烏篷船,威脅船上的兩名男子,想要活命就拿銀子,不拿銀子就别想活命。
那兩人是讀書人的打扮,被驚吓的魂不附體,趕緊把銀子拿了出來。小寶将銀子揣好,逃上自己的船,陳百順使出渾身力氣快速撐船逃離。到了無人處,小寶掏出銀子,掂一掂足有二十兩。
頭一回當賊就賺了二十兩,父子兩個既興奮又忐忑,陳百順認為适可而止,有這二十兩銀子在手,就不用為肚皮發愁。小寶卻不以為然,認為二十兩銀子太少,要是二百兩還差不多,他不肯收手,非要再幹幾票。
陳百順拗不過兒子,也就是由着兒子的性子來。自此之後,父子二人穿行江面之上,見到孤單船隻便尾随其後,到了無人處,便上船打劫。一而再,再而三,父子二人很快就從生手變成熟練工,半年之内,作案數十起,搶來的财物遠比自己被搶走的财物要多得多,可兩人已經食髓知味,越發的貪婪,陳百順曾多次想過要收手,但一見到白花花的銀子,立即又打消了這個念頭。
某日,小寶探查到曾經搶了自己的黑臉大漢的藏身處,那人的诨号的确叫做“三江老太公”,是個專吃水路的江洋大盜,手底下有四五十号崽子,官府懸賞抓捕過此人數次,但此人的運氣極好,每回都能逃脫追捕,多年來一直縱橫水面之上,據說光是他一個人的手上就有十幾條人命。
小寶一心要報當日之仇,既然老太爺讓他獲悉了仇人的藏身地點,那就是天意成全他手刃仇人。于是,小寶把自己要報仇的心思告訴了父親。陳百順勸兒子不要胡來,小寶心意已定,對于父親的話根本聽不進去。
陳百順見自己無法說服兒子,也就順了兒子的心思。就這麼着,父子兩個将小船悄無聲息地劃到“三江老太公”的藏身地點,小寶手持利刃,避開眼線,悄無聲息地進到“三江老太公”的住所,手起刀落,結果了仇人的性命。
沒想到進去的時候沒有被發現,出來的時候卻被人發現了,水賊聞聽瓢把子讓人給殺了,各拿刀槍追殺兇徒。這一來,江面大亂,官府聞訊之後立即出動兵馬,不但擒獲了那些水賊,還抓住了陳百順和陳小寶這對父子。
清朝囚徒
一連過了三堂,陳百順與小寶在大刑之下不得不招認出自己的所作所為。如此一來,證據确鑿,父子兩個與那些汪洋大盜一起被判了死罪。小寶不服,聲稱自己手刃了朝廷通緝的要犯,也算對朝廷用功,希望能夠将功抵過,留他一條性命。然而官府認為他的言行太過荒唐,沒有滿足他的心願,還是砍了他的腦袋。
本來是一對老實巴交的父子,卻在遭遇橫禍之後,搖身一變從受害者變為加害者,到頭來卻又要為自己的糊塗付出生命的代價,不禁讓人感到可歎、可惜、可悲。至于是否可憐,就實在不好說了。若非要說這對父子可憐,那不正好應了那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老話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