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題中問題所說的手或腳生的硬皮,準确的寫法應當寫成“趼”,而不是“繭”。
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三個漢字:“趽、趹、趼”,三個字都不是常用漢字,重在了解。三個字的詳情如下:
1、趽。讀音有三個:
(一)fàng。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趽,曲胫馬也。從足,方聲。讀與彭同。”形聲字。本義是曲胫馬。如果是白話一點,就是曲起小腿的馬,就是“拐腳馬”(不是象棋術語中的“拐腳馬”)。具體是有殘疾的馬,還是主動彎曲小腿的馬,許慎沒有詳解,暫時存疑。《廣韻·漾韻》:“趽,曲胫馬名。”

(曲胫馬)
(二)páng。這個讀音出自《廣韻》。有兩個意義:(1)小腿彎曲貌。注意,這裡的小腿彎曲不再單指馬。《廣韻·唐韻》:“趽,膝胫曲貌。”也指小腿彎曲。《篇海類編·身體類·足部》:“趽,凡胫曲皆曰趽。”(2)邪曲。《新書·道術》:“衷理不辟謂之端,反端為趽。”
(三)fāng。這個讀音出自《廣韻》。《廣韻·陽韻》:“趽,趼也。”趼字下面會講,就是獸腳前面着地。
趽的小篆寫法如圖:
(趽的小篆寫法)
2、趹。讀音有兩個:
(一)jué。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趹,馬行貌。從足,決省聲。”形聲字,本義是馬疾奔的樣子。《史記·張儀列傳》:“秦馬之良,戎兵之衆,探前趹後,踤間三尋騰者,不可勝數。”司馬貞《史記索隐》:“謂馬前足探向前,後足趹于後。趹謂後足抉地,言馬之走勢疾也。”大意是說:秦國戰馬優良,士兵衆多,戰馬探起前蹄蹬起後腿,四蹄一躍可達二十一尺,這樣的馬不可勝數。
(疾奔的馬)
本義之外,趹還有其他用法,如:
(1)疾,疾行。《玉篇·足部》:“趹,疾也。”《集韻·屑韻》:“趹,步疾也。”《淮南子·修務》:“淬霜露,敕蹻趹,跋涉山川。”高誘注稱:“趹,趣也。”趣字我們已經講過,“趣者,疾也。”
(2)足痛。《龍龛手鑒·足部》:“趹,足痛。”
(二)guì。這個讀音出自《集韻》。騾馬用後腳踢。比如《聊齋志異》:“驢之為物龐然也,一怒則踶趹嘷唭。”驢是龐然大物,它一發怒就一邊用後腳亂踢一邊嘶鳴。
(驢子後踢)
趹的小篆寫法如圖:
(趹的小篆寫法)
3、趼。讀音有四個:
(一)yà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趼,獸足企也。從足,幵(讀jiān)聲。形聲字。本義是起踵,獸腳前面着地。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趼者,謂其足企,企,舉踵也。”王筠《說文句讀》:“獸足率前後皆着地,企則前面着地而已。”一般野獸是四腳着地,趼,指的是隻有前腳着地。
(斑馬後踢)
(二)yán。讀音出自《廣韻》。同“研”。獸蹄平正,《廣韻·先韻》:“研,蹄平正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足部》:“趼,本或作研,研,滑石也。舍人、李巡、孫炎、郭璞、顔師古皆以‘蹄下平正如研’釋之。”腳底像滑石一樣平正。
(三)jiān。讀音出自《集韻》。久行傷腳。《集韻·先韻》:“趼,久行傷足謂之趼。”這個讀音目前在方言中還有保留。
(四)jiǎn。這個讀音出自《廣韻》。同“繭”。胝,手足所生硬皮。《六書故·人九》:“趼,足繭也。”《莊子·天道》:“百舍,重趼,而不敢息。”陸德明釋文:“趼,胝也。通作繭。”大意是:我走了三千裡路,腳上都磨出了層層的趼子,也不敢休息。在現代漢語,我們一般把這個意義的“趼”,寫成“繭”,其實并不準确,一個文字愛好者,用到這個意義,寫成“趼”更準确。
(腳跟的趼子)
研的小篆寫法如圖:
(趼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355,部分圖檔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