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手槍裡的東施——日本九四式手槍

在今天的國内抗戰影視作品中,你絕少見到日軍二戰中使用的南部九四式手槍。筆者最近一次在熒幕上見到它,是美國影片《琉璜島來信》,當時筆者驚詫于美國電影道具業的專業水準,因為這種手槍今天已經不太容易找到。看到南部九四式的外形,你一定不會忘記它。因為它的外形素來以醜陋著稱,西方一些槍械收藏者甚至稱其為世界上最醜陋的手槍,這個稱号并不算過分。

手槍裡的東施——日本九四式手槍

在《琉璜島來信》中看到南部九四式手槍,真讓筆者吃驚。這顯示美國戰争電影在道具使用方面的嚴謹,二戰後期許多軍官裝備的都是工藝和材料都不精良的南部九四式半自動手槍。

除了醜陋,它的性能也挺糟糕。和王八盒子們一樣,南部九四式手槍的設計者也是南部麒次郎(Kijiro Nambu,1869~1949),他有時會被譽為日本的勃朗甯,但如果根據他的作品評判,他實在不應該有如此崇高的稱謂。勃朗甯的設計素來以結構簡單堅固著稱,而南部的作品則更為複雜且性能差勁。

手槍裡的東施——日本九四式手槍
手槍裡的東施——日本九四式手槍

南部九四式手槍兩側特寫,可見其材料和表面加工工藝都欠佳,這是因為自從太平洋真正開始後,日本的戰略資源就顯得緊缺,越到戰争後期越是捉襟見肘,一切隻能從簡。

自1924年從軍中退伍後,南部麒次郎就創立了南部步槍制造公司,專門制造南部十四式手槍等武器。次年,南部十四式手槍成為日軍制式手槍。雖然被廣泛使用,但關于南部十四式的抱怨卻滾滾而來,主要是因為該槍外形尺寸過大,重量也偏重。鑒于此,南部麒次郎在1934年應軍方要求,開始設計一種更小巧的8毫米口徑手槍,這種手槍主要用于裝備日軍飛行員和坦克兵。軍方要求新槍的制造成本必須低廉,容易制造,能發射标準8毫米口徑手槍彈。經過一番工作,南部麒次郎的最終設計在1934年獲得定型,那一年是日本神武紀元2594年,是以被命名為南部九四式手槍。

手槍裡的東施——日本九四式手槍

南部九四式配用的皮革槍套。實際上到戰争後期,日本連制作槍套的皮革都緊俏起來,隻能改用帆布制造。據說戰争最後階段居然開始采用紙漿澆鑄槍套。

手槍裡的東施——日本九四式手槍

無論從哪個角度審視,南部九四式都和美觀沾不上邊兒。

南部九四式手槍全重765克,采用與毛瑟M1896式手槍類似的下落閉鎖方式,帶有往複運動的套筒,但槍機部分為獨立式。南部九四式握把外形設計最為怪異,真不知道握着這樣的手槍如何談得上舒适(也可能是因為日軍士兵手形較小的緣故),握把内的彈夾可容納6發子彈。

南部九四式手槍最大的隐患在于保險設計不合理,這可能是為了簡化制造而作的折中之舉。位于槍身左側上方的保險阻鐵杆隻要受到很小的壓力,就可能讓手槍擊發,這意味着裝滿彈的南部九四式即使在皮套裡也可能走火。正因如此,和當時許多日本軍用手槍一樣,南部九四年大部分時間是空膛攜行的。因為當時日軍配發手槍的人員除了軍官和士官,大部分都是坦克兵和飛行人員,而在坦克内部和飛機座艙内,需要使用手槍的機會都不大。空膛也沒關系。

手槍裡的東施——日本九四式手槍

美國博物館收藏的南部九四式半自動手槍

手槍裡的東施——日本九四式手槍

槍機後拉狀态的南部九四式手槍

南部九四式投産後,因為它結構緊湊,外形小巧,重量也輕,南部九四式手槍深受部隊歡迎——也許日軍對于美觀性要求并不算高。其實如果論威力,南部九四式根本沒有辦法與9毫米魯格、11.43毫米的柯爾特M1911和7.62毫米的TT-33相比,但它仍然在日本軍隊中服役多年,戰後仍使用了相當一段時間。究其原因,這與日軍的作戰意識有關系,日本軍官并不真正把手槍視為作戰武器,僅是官階的象征,抑或是戰敗避免被俘的自殺工具。事實上,大多數日本軍官甚至士官都願意攜帶傳統的武士佩刀進入戰場,有些軍官攜帶的甚至是有數百年曆史的家傳古刀,攜帶手槍的時候并不多。

手槍裡的東施——日本九四式手槍

南部九四式手槍配用的8毫米手槍彈

手槍裡的東施——日本九四式手槍

握持狀态的南部九四式,可見它的外形還算得上緊湊,這可能也是該槍最大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