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種珍稀土著魚 得救了

7種珍稀土著魚 得救了

張四春和他的團隊

今年清明節前,星雲湖東岸的江川大頭鯉原種站裡,又有一波大頭鯉魚苗成功孵化。為了這些小家夥的出生,江川畜牧水産站站長張四春和他的團隊一直在忙碌着。

星雲湖是我國高原湖泊魚類種質資源的寶庫。上世紀50年代以來,多種因素導緻星雲湖的土著魚類步入瀕危行列。直到2000年,江川建設20畝繁育保護基地,2004年,又修建了3畝星雲白魚種群恢複試驗站魚塘,通過土著魚類人工馴養繁殖試驗研究,大頭鯉、星雲白魚等7個瀕危土著魚類種群不僅得到了恢複,人工養殖的大頭鯉還重回百姓餐桌。

大頭鯉重回百姓餐桌

星雲湖土著魚類大頭鯉,屬小型魚類,成魚的體重一般在0.3~0.4公斤,因肉質細嫩,頭部含脂量高,魚鮮味美深受人們喜愛。上世紀50年代以來,随着湖泊周邊環境的改變、外來物種的入侵、過度捕撈等因素的影響,湖泊原有的生态系統遭到了破壞,導緻很多特有土著魚類在湖泊自然環境中難覓其蹤迹,多數步入瀕危魚類行列,其中就包括了大頭鯉。

2000年,江川水産技術推廣站在星雲湖邊建了20畝基地,從各處收集了325條大頭鯉進行人工馴養、繁殖、苗種培育等技術研究,星雲湖邊長大的張四春和他的團隊一頭紮進其中。

通過多年的探索研究,張四春團隊解決了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鍵性技術難題。2009年至2020年間,1043.5萬尾大頭鯉夏花魚苗和32506.4公斤大規格魚種陸續放流到星雲湖。2011年至2021年,江川區提供8548公斤大頭鯉苗種,在适宜的水庫、池壩塘推廣養殖。如今,曾一度隻能在标本中看到的大頭鯉已經重回人們的餐桌。

5.6萬尾星雲白魚回家

在星雲湖裡,還有着另一種土著魚類——星雲白魚。曆史上,星雲湖的漁獲中,大頭魚占50%,星雲白魚占20%,但随着生存環境的變化,20世紀80年代後,星雲白魚數量銳減,到20世紀90年代後期,已經到了瀕臨滅絕的地步。

“我們提出了要人工馴養星雲白魚,這一想法在當地漁民看來就是句玩笑話。”張四春說,那時星雲白魚已經難覓蹤迹,即便發現了,也很難養活。

但再難也得試試。2004年,江川水産技術推廣站在星雲湖南岸的跳魚溝旁租賃土地,修建了3畝魚塘,同時在跳魚溝中設地籠誘捕星雲白魚,向漁民收購,想盡辦法搜集星雲白魚原種。

張四春團隊仔細琢磨,很快摸清了星雲白魚的生活習性,不僅養活了苦苦搜集來的星雲白魚魚種,在他們的精心照料下,通過人工模拟自然生态環境,這些魚開始繁衍後代。

搶救性保護為星雲白魚留下了種,在這3畝魚塘裡,它們的種群慢慢壯大。2009年至2020年間,張四春團隊培育出的5.6萬尾星雲白魚接連回到星雲湖。

6個珍稀魚種擴繁養殖

在星雲湖畔的江川星雲白魚種群恢複試驗站裡,張四春利用這3畝魚塘,為星雲白魚、雲南倒刺鲃、撫仙四須鲃、杞麓鯉、花鲈鯉、撫仙金線鲃6個魚種留了後。但花鲈鯉的繁殖依舊是困擾張四春團隊的一道難題,2009年,張四春團隊收集了16條花鲈鯉後,便開始了花鲈鯉的馴養繁殖,可除了2016年繁殖出8條花鲈鯉外,再沒有繁殖成功過。張四春告訴記者,魚類在繁殖季節,通常容易區分雌雄親魚,雌性親魚有腹部扁平柔軟、卵巢輪廓明顯等特點,可身材苗條的花鲈鯉即便到了繁殖季節也沒有這些特征,它們的人工馴養繁殖技術至今還在探索中。

張四春馴養繁殖的7種珍稀土著魚種裡,除了花鲈鯉,目前其他魚種均可實作擴繁養殖。

本報記者 李春麗 文 受訪者供圖

來源: 春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