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節年為大,有節就有俗,在豐富多彩的年俗文化中,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魚”的形象随處可見,過年我們要貼福字,福字邊緣的圖案往往有一條大鯉魚,門口要貼對聯,對聯底部也有魚的圖案存在。
雖然我們國家南北飲食習慣差異很大,但是在過年的時候,每家餐桌上都有魚的存在,所謂“無魚不成席”。在一桌菜中,魚都是最後上一條完整的魚,并且這條魚都留着不吃,剩餘意味着“年年有餘”。

在我國民間則流傳《年年有餘》這樣的詩句
年已辭舊歲,年始迎新春。有興展宏圖,餘味長精神。
年年有餘表明一年都有好兆頭。
而“魚”和餘因為諧音,是過年的吉祥物,其實不僅僅是現在,在遠古時代,魚就是吉祥的代表。
不信我們看詩經中的《猗與漆沮,潛有多魚》
猗與漆沮,潛有多魚。有鳣有鲔,鲦鲿鰋鯉。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這是詩經中祭祀祈福的篇章,而祭祀所用的物品就是我們熟悉的魚。這首詩中難解的字很多,我們先賞析一下:
美好的漆水沮河很長,很多種魚在深底栖息。 鳣魚鲔魚正肥美,鲦魚鲿魚鰋魚鯉魚非常新鮮可以用來烹煮祭先祖,祈求洪福與天長。其中鳣鲔鲦鲿鰋都是魚的種類,讀音分别是沾偉條嘗眼。
在那個時候,魚就成為祭祀先祖用的了。
在詩經,《小雅·魚麗》:“魚麗于罶,鲿鲨。君子有酒,旨且多。魚麗于罶,鲂鳢。君子有酒,多且旨。魚麗于罶,鰋鯉。君子有酒”
這是一場歡樂的盛宴,而菜品的主角也是魚。魚的品種也很多,當然這首詩是魚來起興的,但是從一個側面也表明,人們對魚有一種天然的崇拜。
魚是人們重要的食物來源,魚的生命力頑強、性格溫和,還能上升到崇敬的對象。魚腹多子,人們認為通過魚能夠祈求多子多福,通過魚來獲得神明的保佑,能夠在深不可測的自然面前獲得一分從容和淡定。
在我們的文字中,也展現着魚文化,我們經常說的味道鮮美中的那個“鮮”字,最初就是“鱻”,由三個魚組成。而我們用來稱重的“稱”最初也是有魚組成的。“稱”原本沒有左邊的“禾”字旁,其古文字的上半部分是一隻手,下半部分是一條魚,表示用手抓起一條魚。
開始魚不是很容易得到的事情,撈到魚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是以到現在“稱”的意思有稱贊的意思。
在上古神話中還有八大神魚的記載,這八種神魚主要出自山海經,因為篇幅關系不再一一列舉,這些神魚的功力都特别強。
而我們中國文化中特有的成語,也有一大部分是經過古代傳承下來的,有了固定的意思和含義,這其中含有“魚”字的吉祥成語也很多,比如:如魚得水、魚躍龍門、連年有餘,吉慶有餘,魚龍曼羨、魚書雁信、白魚赤烏、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魚魚雅雅等等,也說明魚在我們的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部分。
而出土的文物中,也有很多有魚的形象。在博物館中館藏的一些魚形的玉質配飾,都寄托着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然這些玉質配飾是貴族家中才有的。
以前普通群眾家裡房屋屋脊上的裝飾物,也有魚形狀的。是一種鳌魚。傳說鳌魚能吞火滅災适合鎮宅。同時它還是古代高中狀元的代名詞,人們在它身上寄托了許多對于生活和後代的美好願望。
在出土的酒器,陶盆、碗、花瓶、缸、罐、繡墩上都能找到魚的圖案,總之魚在中國象征着平穩、喜慶和繁榮,人們喜歡用魚來表達美好的祝福之意。祝福大家年年有餘,吉慶有餘,魚躍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