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馬作宇

CBA最新積分榜。
浙江廣廈又輸球了——這支在上個賽季還是球迷口中“最強全華班”的球隊,近期已經被推上風口浪尖,并非因為五連敗和主帥李春江的下課,而是他們和外援威爾森·錢德勒的鬧劇。
就在輸給排名倒二的天津男籃這場比賽中,此前隻打了三場就“罷工”的錢德勒出現在了場邊。而就在五連敗後的一天,也就是12月27日,國内多家媒體轉發了籃球圈内人士的一條消息:“錢德勒出現在了廣廈替補席,目前仍處于與廣廈隊談判的階段……”
事實上,錢德勒“罷工”的原因在國内籃球圈已經人盡皆知——受不了隔離園區的生活,打算提前離開球隊。
這場依舊在持續的鬧劇,也給CBA所有球隊的管理層敲了警鐘:中國籃球到底需要怎樣的外援?當球隊大把“燒錢”時,外援給中國籃球帶來了什麼?
錢德勒(右)此前離開NBA,再次加盟了廣廈
兩次掉進同一個坑,
錢德勒的鬧劇并非孤例
如果從錢德勒的個人能力來考量,他可以算是這個賽季CBA聯賽裡最好的“小外援”之一;但如果考慮到他的職業素養,他應該是這個賽季“最差的外援”。
原因很簡單,錢德勒一個人的“任性”,毀掉了整支球隊的計劃和努力。
廣廈的五連敗、李春江的下課,還有球迷們的憤怒,雖然不能說和錢德勒有直接關系,但他的“罷賽”成了球隊崩盤的轉折點。
“威爾森·錢德勒還在諸暨,并沒有離開,但他要求回家,拒絕上場……像他這樣臨時起意開小差,是要毀掉一支球隊幾十個人的努力,因為再找外援的話,還要經過尋找、簽約、入境、隔離的過程,在大多數球隊已經有兩三個外援的情況下,廣廈接下來會非常被動。”
這是知名籃球評論員蘇群在社交網絡上的一段評述,“我覺得有這種曆史的外援,以後就不應該再出現在CBA,聯盟應該管管。”
蘇群寫道的“曆史”,其實就是錢德勒在8年前和浙江廣廈的“恩怨糾葛”。
隊友拉杜利察得分,錢德勒在廣廈替補席鼓掌。
當時,NBA停擺,錢德勒就來到CBA“淘金”。然而,當NBA停擺一結束,這位“最強外援”就想着要重返NBA。
值得一提的是,當初CBA在簽訂外援合同時,就考慮到了NBA停擺的因素,于是規定NBA球員必須打滿一個賽季,即便NBA停擺結束也不能随意回國。
簽訂了合同的錢德勒卻是以感到不爽,在那個賽季的正常賽裡一度“出工不出力”,逼迫廣廈管理層放行。
最終,廣廈隊做出妥協——盡管錢德勒幫助廣廈殺入季後賽,但他的離開還是給球隊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最終廣廈在季後賽首輪負于北京首鋼,賽季就此止步。
這也是為什麼,當廣廈被媒體曝出“依舊在和錢德勒談判”時,球迷們出離憤怒——“能不能硬氣點”、“ 廣廈請不要讓球迷們瞧不起你,這種外援直接拉黑名單”、“ 這種人就應該放棄了,能力再強,人品不行有啥用”……
事實上,盡管CBA聯盟一直在規範外援的合同和勞資協定,但像錢德勒這樣的糾紛并非孤例,前有JR·史密斯的“逃離”讓管理層叫苦不疊“我們後悔引進他”,後有史蒂芬森“說走就走”,主動提出解約……
錢德勒已經成了球隊“毒瘤”。
個人能力高于一切?
“得分機器”也是雙刃劍
不管是前後兩次“坑了”浙江廣廈的錢德勒,還是和球隊不歡而散的JR·史密斯以及史蒂芬森,CBA的球隊的老闆們明知這些球員擁有鮮明個性,難以管控,卻依舊“燒錢”将他們帶入聯盟,最重要的原因終究還是他們的個人能力。
那麼問題來了,個人能力到底應該在外援的選擇中占據多大的比重?
毫無疑問,得分能力是考量外援的重要标準——畢竟,在CBA的國内球員中,能夠擁有與外援同等級别的得分能力和“大心髒”的本土球員屈指可數。
就在北京首鋼止住三連敗的這場勝利裡,北京首鋼“小外援”吉布森的得分能力就成了球隊赢球的關鍵因素之一。
當蘇州肯帝亞在最後一節将分差迫近至個位數時,正是吉布森挺身而出,用一記關鍵三分和兩次兩分命中,幫助北京首鋼将分差拉開到11分,徹底扼制了蘇州肯帝亞的反擊勢頭,頂過了最困難的一段時間。
場均能夠得到25.9分的吉布森在這場重要的勝利中,得到了32分。
首鋼外援吉布森。
但有時候,當一支球隊外援的個人得分能力太過出衆,他們的對手自然知道球隊在最後的關鍵時刻,會把球交給他們的外援去完成“終結”。
就在北京首鋼赢下比賽的同一時間段,廣州男籃在另一片賽場和浙江稠州的比賽,差一點就能赢得勝利。
球隊的大外援哈斯在内線予取予求,然而,當他的隊友在比賽最後時刻将球傳給他時,哈斯在内線遭遇了嚴密的防守;更緻命的是,他在最後反撲階段,四次站上罰球線卻隻命中了一球,最終斷送了球隊反超的機會……
而在這一輪廣廈輸給天津男籃的那場比賽裡,廣廈的拉杜利察得到了39分、16個籃闆和7次助攻,但他在最後時刻的違體犯規以及進攻中遭遇的封蓋,讓球隊沒能在正常時間結束比賽,最終在加時賽裡以3分惜敗于對手。
個人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如何讓個人資料和球隊的成績畫上等号,這需要整支球隊的努力,而非隻是靠外援一個人的單幹。
林書豪離開了CBA賽場,回到NBA追夢。
外援的價值遠不止一場勝負
競技體育的賽場,成績和勝負固然重要,但外援對于球隊的價值,應該遠不止于輸赢和資料這麼簡單粗暴。
上個賽季,北京首鋼的書豪其實就是一個最典型的正面案例。
林書豪用敏銳而開闊的視野串聯起球隊,他在場上的拼勁延續了北京首鋼的“鐵血防守”,而他的職業态度也将球隊凝聚在一起。不僅如此,林書豪還将“傳遞愛與感恩”的理念帶到了CBA賽場。
在CBA的那個賽季,林書豪發起了“三分心”的慈善公益活動——自己在比賽中每投進一個三分球,就會捐出3000元慈善金,幫助有需要的孩子們完成夢想。
彼時,不少人質疑他在“作秀”,甚至有人惡言相向,“都是賺中國的錢,還給自己做宣傳”。
但林書豪沒有被外界的雜音所幹擾,一整個賽季,都堅持着這顆善心。正常賽出戰39場,林書豪一共出手154次三分球,最終命中52球,捐款156000元。
季後賽,他更是将每球3000元的慈善金提高到了21000元,“因為每一場的比賽越來越重要,我也想把 #三分心# 做得更好。”
這個賽季,林書豪雖然沒能重披北京首鋼的戰袍在CBA征戰,但他依舊堅持在中國踐行公益。
林書豪承諾在3年内建成100個籃球場。
就在一周多之前,林書豪在一場論壇上通過視訊的方式宣布,“豪群公益基金會在過去幾年一直支援在鄉村學校建設籃球場,我們也承諾在3年内建成100個籃球場。”
盡管林書豪沒有給北京首鋼帶來冠軍,他也并非聯盟裡最好的得分球員,但是這樣的外援卻在場上場下讓整個CBA聯賽變得更加豐富而精彩。
競技賽場,勝利固然重要,但當每個賽季19支球隊的外援們來來去去,除了赢球,他們還能給CBA以及中國籃球,甚至是整個社會帶來怎樣積極的改變,這值得球隊和聯盟的管理者們好好思考。
本期編輯 常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