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是國産電影保護月,我也湊熱鬧地跟朋友一起看了幾部,每每覺得差強人意。精美的畫面看太多,動聽的歌曲灌滿耳朵,反而得不到愉悅感,有些審美疲勞。
但是接下來這部電影絕對是一股清流。
有夢就去闖
Have Dreams, Will Travel
豆瓣上參與評分的人不多,但也有8.2分。有人說這部電影的名字翻譯得真是不好,《有夢就去闖》,把好好一部溫溫糯糯的文藝片拐上了動作片甚至雞湯宣傳片的歧途。
事實上,這真是一個會把觀衆帶偏甚至放棄觀看的片名。在我看來,影片絕不隻是言說夢想實作的方方面面,而是通過兩個孩子成人化的言行舉止,照見了大人世界的無奈與灰暗。
可以說,這是一則獻給大人們的寓言故事。
豆瓣是這樣介紹這部電影的:上世紀六十年代,兩個12歲的孩子由于受夠了家裡人對自己的忽視,于是打算另找一對比較酷的新父母開始新生活。
這兩個孩子分别是Ben和Cassie。
Ben是一個12歲的男孩子,長相帥氣暫且不說,性格有些軟弱,話不多,但對周圍的世界有很強的觀察和領悟力。随着自己慢慢長大,他越來越感到被父母忽視。與此同時,Ben的父母幾乎沒有交流,沉浸在各自的世界和喜好之中——父親執着于裝飾自己的小船,這在小男孩兒Ben的眼裡,隻是一條破船,但在父親看來,這條小船卻承載着自己與世界相連的夢想;母親則沉溺在各種電影雜志中,并且在婚姻之外與各種男人保持着暧昧關系。
但這些都不被父親看在眼裡,或者說,Ben的爸爸對這些不置可否。
不難想到,這是一種極其不健康的婚姻關系,如同形婚。
而女主Cassie呢,她的首次出場是在一個雨夜,作為車禍的遺孤被Ben的父母收養,直到身體康複。但是我們始終不知道這場車禍的緣起為何,導演隻是通過幾個間斷出現的電影畫面(實為Cassie的噩夢)不斷暗示着我們,Cassie身上藏着秘密。但她始終對此避而不談,隻是說,“我是有瑕疵的,非常有瑕疵”。
也是一個有故事的小姑娘。
和我們的顔值擔當Ben不同,Cassie是一個過早成熟的女孩子,她言辭犀利,目光堅定,常常一針見血,有很強的思維邏輯,她能清楚地看到Ben一家三口在相處模式上的巨大問題。出于對這種環境的厭惡和對Ben的喜歡,Cassie提出,要他和自己一塊去巴爾的摩找舅舅和舅媽。
Ben同意了。
接下來的劇情就特别地公路片啦。路上,兩個孩子互相扶持,情愫漸生,不僅結了婚,被警察當做流動的破壞分子抓起來,還到處搭順風車,互相争風吃醋,也學會了扯謊。總之,為順利抵達遠在巴爾的摩的舅舅家,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好笑又可愛。
全片是成年後的Ben對人生的早期經曆做回顧的産物,首先從12歲時候Ben的視角出發,展開叙事。但我覺得,電影真正的閱聽人不在小孩,而恰恰是成人。它的多義性在于,影片不僅還原着未成年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心中夢想的堅持追取,同時飽含對成人世界(尤其是情感世界)的觀望、模仿、思考、修複,甚或再造新規。
這正是吸引我看下去最重要的一點原因。
當然啦,還有好聽的配樂。
Lissie - Dream It Out Loud
來自一萬幀電影
00:0003:15
我一直認為,12歲是一個很獨特的年齡階段:在中國,這是國小到中學的跨越。進入青春期的少年個體開始在極大程度上意識到自我的存在,顧影自憐,極度愛惜自己的羽毛。他們會生發出一些感歎,一些不成熟的小思考,同時,努力為自己的這些小思考戴上人生哲理的高帽。
Cassie在這段旅程中扮演的就是這麼一個角色。她早熟,細膩,差不多也是Ben的人生導師了。作為Ben的伴侶(兩人在農場主和二三十頭豬的見證下結婚了),Cassie鼓勵Ben正視心中的夢想,并跟他一起朝這個夢想砥砺奮進。
Cassie:這就是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嗎?
Ben:(點頭)是的。
Cassie:那麼這就不是一個白日夢,這是一個計劃。你要學着去擁抱它。
反觀Ben的父母,雖有真正的夫妻之實,但是兩人同床異夢,不願去了解對方的興趣愛好,對對方的夢想置若罔聞,毫無交流,更别提互相支援。
這正是一種反照。
通過兩個孩子的視角審視婚姻的意義,是這部電影比較成功的地方。12歲的Cassie對夫妻關系有着獨到的了解。當聽到農場主夫婦争吵時,Ben一躍而起,Cassie卻見怪不怪,甚至大發言論,認為“大喊大叫對一段關系來說是緻命的。你覺得是在交流,但效果完全相反。”
我們不知道Cassie何來如此言論,但可以想到,她的經曆絕對不簡單。果不其然,影片最後,當Ben冒險從精神病院救出Cassie時,Cassie才最終坦白:正是由于自己的過錯,導緻父母車禍身亡,家庭破散。而她隻是正當防身,為了免遭酗酒父親的性侵害。
其實到這裡你應該懂了,這是兩個内心有創傷的小孩子自我療傷的心路曆程,不幸的是,這些創傷都拜大人們所賜——Ben出走的動機在于,看不慣父母渙散畸形的夫妻關系;Cassie反抗的動機我也已經說明,是為擺脫父親陰暗心理的毒害。
我之是以認為這部電影恰是一則獻給大人們的寓言,是因為在前往巴爾的摩的尋親路上,Cassie和Ben兩人在情感上所曆經的階段,剛好是大人們都曾經曆過的。從相識、同甘共苦、牽手,到疏離、再度扶持、相伴一生,Ben和Cassie這一對小情人兒的狀态正是成人感情狀态的小小縮影。但不同的是,雖然Cassie和Ben也會面臨争吵和不解,但是主動尋求和解、互相包容是他們首選去做的事情。他們兩個的共同特點是,懂得如何去愛一個人、願為對方做出改變以更好地維系相愛的夫妻關系。
回過頭來說,往深一層講,兩個孩子要尋找的,是能作為自己成年生活标杆一樣的人物,Cassie認為,舅舅舅媽是這樣,他們相親,相愛,關系和諧。在這段路上,Cassie兩人嘗試去了解大人的世界,成婚也是這種努力的相應表現。
導演用孩子的視角反觀大人世界的糾纏、沖突和混亂關系,同時勾勒成年人對關系的焦慮無措,以及未成年人被籠罩下大人的這種焦慮下所滋生出的不安,和想要一探究竟的渴望。
但總的來說呢,這部片子還是稍顯矯情,比如最後Ben的父母抱頭痛哭的戲碼,似乎正是因為Ben的所作所為彌合了兩人危機關系之間的深淵,進而達成和解。而這在編劇理論上,實在是很沒有充分動機的行為設計。
雖說兩個孩子成人化的愛情故事原理上較難打動觀衆,卻反應了不那麼單純的大人世界的無奈與灰暗。然而,編劇或導演故意在尾聲将故事的立意拔高,偏出原本愛與溝通的主題,而似乎是要求觀衆囫囵吞棗一般吞下這些教條式的格世警言。
但其實,觀衆對主題的把握永遠見仁見智。講清楚所要講的故事,至于能獲得何種領悟,就隻是觀衆自己的事情了。
但瑕不掩瑜,這部片子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