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洪南 崔師豪)
每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響起時,人們都不由自主地被铿锵激昂、鼓舞鬥志的旋律所感染,心潮澎湃。但鮮為人知的是,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最初是為這些抗戰勇士而歌。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東北的愛國軍民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自發組成了群眾抗日武裝——抗日義勇軍。在遼甯省朝陽市建平縣朱碌科鎮的一座廣場上,矗立着一塊紀念碑,上面記載着這裡與《義勇軍進行曲》的不解之緣。
熱河前線激發靈感
記者在朱碌科廣場看到,一片空地上散落着幾座農家小院。“80多年前義勇軍第二軍團指揮部就設在這裡,這是義勇軍戰士休整、練兵、養傷的駐紮地。”建平縣黨史研究專家胡廣志說。
1933年2月25日,在這片空地上,熱河抗戰前線的義勇軍演兵誓師。“起來!起來!不願當亡國奴的人,家園毀,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用我們身體築起長城。前進啊!前進!前進!”義勇軍将士們以向死而生的氣概高聲唱着《義勇軍誓詞歌》,準備以血肉之軀築起新的長城。
這一幕,被帶着戰備物資從北平、上海趕來慰問義勇軍将士的愛國人士們看到。曾任遼甯義勇軍第二軍團騎兵營營長的劉鳳梧回憶,在那些愛國人士中,有一位叫聶耳的年輕人與将士交談甚歡。
劉鳳梧在回憶錄中寫道,1933年2月熱河抗戰期間,慰問團的人慰問、采訪義勇軍官兵時,慰問品是按照從一營到三營的順序發放,在慰問團先給一營和二營發放慰問品的時候,劉鳳梧就指揮三營官兵唱《義勇軍誓詞歌》。
胡廣志認為,這次慰問是聶耳創作《義勇軍進行曲》的靈感來源之一。他看到戰士手中彈痕累累的戰旗、血迹斑斑的服裝,聞到他們身上從前線帶來的硝煙味。“這可能是聶耳第一次見到東北義勇軍。”
一些學者認為,《義勇軍進行曲》的創作靈感和素材與這次抗戰前線經曆直接相關,《義勇軍誓詞歌》與《義勇軍進行曲》歌詞也有一些相似之處,遼甯是《義勇軍進行曲》創作的重要素材地。
鼓舞全國軍民抗日熱情
88年後,走進朱碌科鎮的群山叢林中,“義勇軍朱碌科阻擊戰舊址”幾個大字在樹叢的掩映下依稀可見。
這裡便是熱河保衛戰時戰士們挖掘戰壕防守的陣地。站在今天的遼西大地上,耳邊似乎回蕩起将士們痛殺日寇的槍炮聲和《義勇軍誓詞歌》悲壯激昂的旋律。
《義勇軍誓詞歌》原是抗日義勇軍大會上的“誓詞”,士兵加入義勇軍前要宣誓,敢抛頭顱灑熱血,敢用身體築起長城的人才能成為義勇軍。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妄圖以武力征服中國。
民族危難之際,東北各階層群衆和東北軍愛國官兵一起組成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等抗日武裝,這些武裝力量被統稱為東北抗日義勇軍。據史料統計,東北抗日義勇軍人數高峰時達到30餘萬人。
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研究部主任周浩說,東北抗日義勇軍是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聯軍的前身之一,是最早奮起從事武裝抗日鬥争的先驅。
東北抗日義勇軍的事迹大大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熱情。為了宣傳義勇軍的抗戰事迹,呼籲更多群眾支援抗戰,1933年2月,著名愛國人士朱慶瀾組織安排上海聯華影業公司,前往抗戰前線拍攝關于義勇軍及中國軍隊抗戰事迹的紀錄片。
1935年5月24日,抗戰題材劇情片《風雲兒女》首映,引起了轟動。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廣受歡迎。
從東北義勇軍,到長城抗戰的二十九軍,聶耳和田漢的心與前線将士們緊緊連在一起。他們拿起文藝的武器,發出了四萬萬中華兒女的共同心聲。
起來!起來!起來!這是中華民族不屈外侮的怒吼,這是古老中國浴火重生的呐喊!
偉大歌曲凝聚民族力量
14年艱苦卓絕的抗戰,中國人民付出了3500多萬軍民傷亡的代價,赢得了最終勝利。億萬中華兒女用他們的血肉在苦戰,也重塑出一個民族的精神長城。
遼甯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潔說,中國共産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就是最堅固的長城。烽火歲月中,《義勇軍進行曲》就是凝聚起民族力量的偉大歌曲。
沈陽收藏家詹洪閣儲存着一本1935年6月出版的書籍——《中外歌曲集》,《義勇軍進行曲》就收錄其中。
“抗戰期間,《義勇軍進行曲》非常流行,家喻戶曉。”詹洪閣說,從趙尚志到張自忠,從狼牙山五壯士到“八百壯士”,《義勇軍進行曲》鼓舞了無數中華兒女。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如今,無論走到哪裡,隻要聽到這熟悉的歌聲,每個中國人的心都會激蕩澎湃,頓生力量。中華兒女“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英雄史詩和中華民族的血性與尊嚴,永遠伴随着國歌刻在民族記憶與基因裡。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