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西田村振興工作組和西田村委實施了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标,結合西田村獨特的地理環境、豐富的水草資源和當時牛市的前景,在村民的同意下,引進了占地120畝的大型肉牛養殖業, 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民"的經營模式,鼓勵村民利用閑置土地種草養牛,讓村集體經濟"牛"起來,豐富村民"口袋",讓村民過上"牛生活"。
8月26日,記者前往林鎮西田村的富民康養牛場,那裡有一頭健康的肉牛悠閑地咀嚼食草動物,飼養員們忙着收割牧場,喂食和打掃牛舍。
目前,公司開發的草牛項目占地120畝,包括生活區、養殖區、種植區和放養區,主要養殖雷瓊黃牛、龍陵黃牛、優雜交牛等3個品種,150多頭柱,預計4個月育肥貨架牛一批出來。
俗話說,"手裡有食物,心裡沒有恐慌",這個道理用在養牛業中也适用。記者在現場看到,牛群吃的田頭不吃雜草,公司租村民土地種植了50畝草,與發酵玉米稭稈混合作飼料。
海南富民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養牛場選址、加強道路和基礎設施的過程中,得到了襯鎮委、鎮政府的大力支援,特别是土地的簽訂、場地建設、計量和合同的簽訂,先後被西田村振興工作組、西田村兩個委員會、 在多方面積極協調用電、取水廠,解決企業生産開發及生活用水電問題,協調中國移動公司為企業安裝5G網絡,解決工業企業難題。為村集體工業的引進奠定了基礎。
記者了解到,多年來,該村沒有集體産業,村民自身缺乏内生力量,制約了整個村的發展。為了徹底改變這種局面,臨城西田村振興工作組、西田村委召開了多次會議,并組織幹部到省内多個市縣調查養牛企業和市場供需情況,認為牛市場前景廣闊,經過多輪産業調查, 與海南富民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經過多次洽談後形成了合作意向。該公司還從附近村莊引進了一些剩餘勞動力,幫助他們在最近的地方找到工作。
"在我脫貧之前,家裡養了幾頭牛,收入不高,去年公司進入韋斯特菲爾德村建了一個養牛場,村委會推薦我去工作,我參與了生産管理,終于有了固定收入,生活得到了保障。"韋斯特菲爾德村委會文北村村民傅都輝說。
傅都輝是西田村委文北村人,90年代初開始獨立養牛,由于規模小,投資大,自身技術不夠成熟,有飼草不足,牛群生長緩慢,無法創造更大的利潤。後來享受了扶貧産業的實惠,富都輝自主開發生産成功脫貧,還被評為"臨高縣2020創業脫貧緻富之星"。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0年簽署申請解除貧困人口以來的那一刻起,富都輝堅定了自己的身份不再是貧困家庭,同年還受雇于海南富民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到養牛場工作,成為一名全種人,随後由技術人員學習大型養牛場的管理方法, 每月可領取固定工資3000元以上。
"這裡最大的收獲是學習标準化的養牛管理技術,提高自己對養牛的了解,我對養牛的各個方面也有一定的了解,感謝公司為我提供了這麼好的職位,讓我成為一名專業的'牛農'。西田村委文北村村民自豪地說。
過去,村民主要在荒地養牛,一般人頭幾,規模小,經濟效益不高,海南富民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利用韋斯特菲爾德村的荒地雜草和村民有空閑時間,動員村民利用淹沒的土地,荒地種植牧場,公司按照标準每噸350元進行回收利用。
"公司先後聘請了4名農戶作為專職員工,前期植草時雇用了10多位農戶幫忙,現已完成50畝的植草,但遠不能供應日常喂養的牛群,後續将通過"公司與合作社和農民"的運作模式,鼓勵農戶做好庭院經濟, 用閑置的土地來種植草牛,提供源源不斷的草,同時也為農民增加收入。"海南福民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黃慧珍說。
據了解,公司将飼養的奶牛和牛仔承包給村民放養,将養殖養殖技術、檢疫和防疫經驗、免疫治療、專營權、品牌專利權、營銷管道資源和管理經驗分享,幫助村民通過育種、銷售管道,進而實作同心同德、同呼吸、 共同的命運。
"過去,養殖戶以放養牛的形式飼養,養殖時間長,養殖和訓練效果緩慢。該公司現在采用集約化農業模式進行管理,利用有限的地理區域創造最大價值。"阜民康養牛場主任金文說。
雖然在起步階段,海南富民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緻力于農村振興産業的發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培育好牛品種,憑借"通帶"的良好效果,帶領村民因地制宜走出産業發展,企業盈利,農民增收,合作共赢。公司将跟進養牛技能、種植教育訓練,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技能、生産生活真正"牛起來"。
記者 王新龍 何宗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