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葉廣芩的京味兒小說《狀元媒》,故事從平劇《狀元媒》說起,并和京戲巧妙地串接起來,讀起來非常有意思。這本書也引發了小編看《狀元媒》這個戲的興趣,于是分别找來了平劇和秦腔《狀元媒》。
這一看卻讓我有點兒懵圈:同是柴郡主,裝扮卻不盡相同。有戴大鳳冠的、有戴二鳳冠(大過橋、大過梁子、半鳳冠)的、還有戴古裝樓的,不一而足!這引發了“愛較真兒”的我濃厚的興趣。那麼《狀元媒》裡的柴郡主到底應該怎麼打扮呢?哪位演員穿的是最合理的呢?要搞明白這個問題,咱們得先了解一下這幾種盔頭。

明· 孝靖皇後鳳冠
戲台上的鳳冠來源于明代皇後的鳳冠,但我們高明的前輩藝人對生活中的鳳冠進行了藝術的提煉和創造,模糊了具體的朝代而強調了藝術效果。戲曲服飾獨有的“三不分”(不分朝代、不分地域、不分季節)既可以使觀者一目了然,也節約了大量的經費。
咱們言歸正傳,來說說鳳冠。鳳冠通常指的是大鳳冠,正面帽胎呈扇狀,腦額正中有一隻大鳳,口銜珠穗,中間短、兩側長。正鳳兩邊和左右挂耳分别飾以偏鳳和立體鳳,滿綴光珠抖須,鳳尾耳子挂流蘇(皇後用的鳳冠挂黃色絲穗,其他貴婦或新婦可挂粉紅色或各色絲穗)吊牌,冠後有擋牌挂耳,底端挂大排穗,腦後抱攥挂後排穗。是戲中扮演王後、公主或官家小姐婚聘時所用的大禮冠。大鳳冠分五鳳冠、三鳳冠、蝴蝶鳳冠、百蝶冠等。
舞台上由于等級的原因,除了“大鳳冠”還有品級更低一些的“半鳳冠”(二鳳冠、大過橋、大過梁子)。大過橋半圓形如拱橋,戴于頭頂,冠頂有雙鳳過梁,挂點翠蝴蝶大擋牌。裝飾有點翠立鳳或珠鳳,鳳嘴銜珠滴,旁挂排子穗或花籃穗,供嫔妃、公主用。
既然有大過橋,當然就有小過橋,兩種頭飾所戴者身份差别很大。小過橋也稱差女梁子,綴有絨球、穗子,為宮女用,千萬不可錯戴。
平劇《狀元媒》中柴郡主都是前面穿宮衣戴大鳳冠、最後一場穿蟒戴大鳳冠。據說柴郡主在這個戲裡一直都是這樣裝扮,隻是在蟒的顔色上使用的是綠色的蟒,差別于其他皇室成員所用的顔色。
平劇《狀元媒》劇照
而我們秦腔出現了好幾種穿法:我們在很多老藝術家的演出資料中看到大部分都戴的是二鳳。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明星版的《狀元媒》,劇中的柴郡主使用的是古裝樓。據說這是當年電視台對秦腔服化道的一種改革的産物。咱們就不做過多解釋了。
有部分演員如平劇一般用大鳳冠。
張利麗柴郡主劇照
為了搞清楚柴郡主的身份究竟應該戴什麼,我們咨詢了幾位專業人士和資深戲迷。也得到了幾種關于大鳳和二鳳如何使用的解釋。
1大鳳說
甘肅省秦優秀青年化妝師王焱、西安三意社優秀青年化妝師唐榮榮、優秀青年容妝師王佳豪認為應該戴大鳳。他們認為大鳳是皇家女子在出席正式場合所用,二鳳是居家穿戴。唐榮榮老師認為戴什麼還取決于身上穿蟒還是宮衣,如果穿蟒就要配大鳳。穿宮衣就要配二鳳。比如孫尚香在《書堂合婚》時就戴大鳳,《闖新府》中就戴二鳳。
2二鳳說
肖玉玲柴郡主劇照
三意社暢玉芳柴郡主劇照
西安易俗社黃朝陽和趙小亮老師、戲迷凡一塵、秦漢認為應該戴二鳳。他們認為柴郡主是郡主,身份上還是要低于皇後、公主,且故事發生在行營,逃難之時使用大鳳不太合适。在這裡,小孟還幫我們在網上搜到了封至模先生1943年在《戲劇春秋》上的一篇名為《大過橋與二鳳》的文章,文中提及:皇後有公服公帽,便服便帽。皇後公服便是蟒和鳳冠,便帽就是過橋,是次于鳳冠的一個東西。常例多為妃子戴之,形如橋……名曰“大過橋”,以别于“小過橋”(小過橋是宮女所帶)……但“過橋”之名不可解,秦腔此物名曰“二鳳”,除妃子外公主也多戴之。如《打金枝》之君瑞,《回荊州》之尚香,《狀元媒》之柴郡主。其意蓋次于“鳳冠”也。記得在舊京時與齊如山君閑談,談及“二鳳”二字。如山如獲至寶,喜得此物之命名與應用也。
3身份說
采訪中我們還收集到一種說法:就是戴大鳳還是二鳳取決于舞台上人物的身份差別,如果隻有一個女性角色,比如《狀元媒》中隻有柴郡主一個皇室女子,那麼就可以戴大鳳,那是一種文化身份符号。但是如果出現了品級比她高的,那就要有差別,比如《斬秦英》中,詹妃就隻能戴二鳳,因為有皇後和公主同台出現!
《斬秦英》劇照
不知道這篇文章會不會有人看了說我們在吹毛求疵:“穿什麼戴什麼有什麼影響?隻要把戲演好,看戲看的是演員的又四功五法而不是穿啥戴啥……”說真的,每次看到這樣的留言我都會心生悲涼,戲台上的林林總總是過去前輩藝人藝術智慧的展現和結晶,長期的舞台實踐以及民族審美而形成了中國戲曲藝術的綜合性、虛拟性和程式性,這種精妙的提煉和升華,産生了無以倫比的令人折服的寫意美!就是這些特性讓戲曲有了藝術的生命和獨特的魅力并得以持續前進。我想借用90後的青年容妝師王佳豪的一句話:“老祖宗的玩意兒已經所剩無幾了,需要我們去積極努力的搶救、保護和傳承”!
對于今天“戲曲也較真兒”中所提及的柴郡主應該戴什麼的問題,您有什麼看法?歡音在留言區寫下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