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法國大革命百周年紀念和1889年世界博覽會

作者:光明網

作者:樂啟良(浙江大學曆史系教授)

編者按

阿聯酋迪拜世博會于近日開園,本次世博會的主題是“溝通思想,創造未來”。回望世博會發展的曆史,自1851年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在倫敦成功舉辦後,它至今已經走過170年的曆程。仔細翻閱這170年的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近現代人類社會的發展軌迹。世博會這一世界性的集市,集中展現了近代以來人類物質文明的精華,間接推動不同國家和地區人們思想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本期文章分别選取1851年倫敦世博會、1880年墨爾本世博會以及1889年巴黎世博會,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分析各世博會舉辦的原因、主題、意義等,以飨讀者。

迄今為止,法國是舉辦世界博覽會次數較多的國家,巴黎承辦了七屆(1855年、1867年、1878年、1889年、1900年、1937年和1947年),裡昂(1949年)與裡爾(1951年)也各有一次。法國之是以熱衷于主辦世博會,除了展示世界各國尤其是本國在工業、農業、藝術、科學與教育等領域取得的顯著成績和重大創新之外,更希望借此實作鞏固國内和平,赢得群眾支援,以及重塑國家形象,增強國際影響力的多重目标。

在法國主辦的各屆世博會當中,1889年世博會可謂最特殊的一屆。其時,正值法國大革命一百周年紀念活動。是以,在很大程度上,這屆世博會乃是大革命百年紀念的産物。1884年11月8日,茹爾·費裡内閣頒布一項法令,決定在1889年5月5日—10月31日舉辦世博會,将之作為紀念法國大革命爆發一百周年的重頭戲。1887年3月17日,法國外交部正式照會各國政府,邀請他們到巴黎參展:“為了法國和全世界,我們将在法國舉辦人類的慶典,慶祝人類擺脫了種族沖突、斤斤計較的利益紛争以及激烈痛苦的政治鬥争,慶祝人類忠于豐富而有益的觀念,慶祝人類堅持誠實、進步和真正有用的勞動生産。”

然而,法國為紀念大革命一百周年而舉辦世博會的這一做法,卻引起歐洲君主國政府的高度警惕,并采取了抵制措施。英國、德國、奧匈帝國、俄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比利時和瑞典等君主國紛紛表态,拒絕參展1889年世博會,僅有瑞士與希臘的政府樂意參展。不過,美國政府很快抛出了橄榄枝,在1889年組織了1500多個參展商,水牛比爾的戲劇“蠻荒西部”更是赢得了巴黎群眾的滿堂喝彩,世博會期間美國還回贈了法國一座自由女神像,矗立在塞納河的格雷内爾港口。南美諸多國家(巴西、阿根廷、智利、烏拉圭、墨西哥、巴拉圭、洪都拉斯等)、亞洲的少數國家(波斯、日本等)以及英國一些殖民地(紐西蘭和南非)也表示願意赴法參展。

1889年的巴黎世博會在許多方面讓人印象深刻。

從組織過程來看,1889年世博會淋漓盡緻地展現了民主、透明和公正的原則。但凡涉及世博會的啟動、籌備、選址、預算、決策和實施等重大事項,都必須經過衆議院和參議院的表決通過,在共和國總統署名後,由《政府公報》向社會公開。在經費的籌措、預算、管理和監督方面,1889年世博會更是多有創新。1886年7月7日,《政府公報》公布的1889年世博會組織方案明确規定,必須嚴格控制預算,不得超過4300萬法郎:國家出資1700萬法郎,巴黎市出資800萬,而剩餘的1800萬則采取社會集資的形式,即專門成立一個保險公司,允許群眾認購股份,每股作價1000法郎;經費管理委員會擁有43名成員,國家、巴黎市和保險公司根據出資比例,分别選派17名、8名和18名;倘若實作盈利,三者将依據出資比例進行分紅。由于确立了恰當且公平的預算管理和監督措施,1889年世博會最終盈利,且利潤高達800萬法郎。

從參展的建築和布局而言,1889年世博會可謂别出心裁,與衆不同。在塞納省和巴黎市的堅持下,1889年世博會選址馬爾斯校場以及毗鄰的榮軍院廣場、奧賽河岸等地。為了給博覽會提供一個氣勢恢宏的入口,法國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埃菲爾鐵塔,它高達300米,總共使用了9000多噸鋼材。與此同時,法國還興建了一座在時人眼裡甚至比埃菲爾鐵塔更令人震撼的龐大建築,即“機器宮”,用于展覽各國生産的機器裝置。它長達420米、寬115米、高43米,除了兩側,中間沒有任何支撐,而且純粹由鋼材和玻璃建造,使用的鋼材量是埃菲爾鐵塔的七倍之多。在埃菲爾鐵塔和“機器宮”的兩側,人們還建造了美輪美奂的宮殿,用以展示各國的藝術品和工藝品。

從參展和參觀的人數來說,1889年世博會也是史無前例。根據法國政府的官方統計,1889年世博會的參展商數量多達61722人(把1867年和1878年的參展商相加,也不過5.2萬人),其中25000人來自國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黃河泛濫引起的天災人禍,清朝政府并未派遣人員參展,隻有10名廣東富商自發參展,他們提供的中國絲綢織錦給西方遊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1889年5月6日—11月6日的展覽期間,購票遊客的數量達到28149352人,光靠門票的收入就達2158萬法郎,而1867年和1878年兩屆世博會的門票收入分别隻有1076.5萬和1242.8萬法郎。

毫無疑問,1889年世博會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取得的一次巨大成功。它不僅構成了法國大革命一百周年紀念活動中最耀眼的部分,而且給因1884年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導緻本國經濟持續低迷,因布朗熱運動的影響而風雨飄搖的第三共和國打了一劑強心針,證明了共和制度的優勢與活力。1889年世博會取得的豐富經驗以及由此得以茁壯成長的專業人才,還為1900年“世紀博覽會”取得更大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國際上,法國赢得了參展各國人民的普遍好感。歐洲君主國的遊客在參觀1889年世博會後,不禁感歎:“有關法國堕落的所有說法都不準确;相反,法國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勝任文明和進步的領頭羊。”

不過,1889年世博會也存在一些遭人诟病之處。例如,其殖民主義色彩過于濃厚。為了展示法蘭西強大的殖民帝國形象,本次世博會建造了一個由400個土著人構成的殖民村落,這種用殖民村落的展覽證明西方文明優越性的做法,給殖民地國家的人民帶來了傷害。此外,1889年世博會在結束之後的善後工作,尤其是場館保護方面存在嚴重失誤。盡管法國政府曾經出台過相關保護法令,但除了埃菲爾鐵塔外,為世博會興建的各種奢華展廳幾乎悉數拆除,因而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11日1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