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所大學竟然培養出了一些兩大政黨的重要人物?

作者:頭條百科圖文
這所大學竟然培養出了一些兩大政黨的重要人物?

莫斯科中山大學,是由前蘇聯出資創辦的中國學校,該校曾培養出王明、博古、張聞天、鄧小平和蔣經國等一些兩大政黨的重要人物。

孫中山的蘇聯情結

這所大學竟然培養出了一些兩大政黨的重要人物?

莫斯科中山大學

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一大”上,孫中山提出了“ 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不久,他給派往蘇聯考察的蔣介石手劄中寫道:“我黨今後之革命,非以俄為師,斷無成就。”在蘇聯的援助下,孫中山對國民黨進行了改造,吸納了大量中國共産黨人,徹底改變了他屢戰屢敗的曆史,并很快地在廣州站穩腳根。正是中國民主革命需要他的時候,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卻于1925年3月在北京不幸與世長辭。這位偉人在去世前一刻仍念念不忘蘇聯,在他的遺言中留下中俄關系的伏筆:“你們是自由的共和國大聯合的首領,我遺下的是國民黨,我希望國民黨在完成其由帝國主義制度解放中國及其被侵略之曆史的工作中,與你們合力共作。”

學校應運而生

孫中山逝世,蘇聯在中國失去了一位最親密的朋友,蘇共上司集團很快作出決策,對中國革命投入更大的資本,除槍炮支援外,創辦一所學校,以孫中山的旗幟,招徕大批中國先進青年。其目的在于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培養中國共産主義群衆運動的幹部,培養中國革命的布爾什維克幹部,并成為今後中蘇關系的紐帶,莫斯科中山大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h3>建立人——鮑羅廷</h3>

當時,蘇聯駐廣州國民政府總顧問鮑羅廷被稱之為廣州國民政府的“保姆”。國民黨中央的許多重大決策都要經過他,莫斯科中大在中國的招生就是他一手操辦的。

1925年10月,鮑羅廷在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66次會議上正式宣布在莫斯科建立孫中山勞動大學,幫助中國國民革命培養幹部,建議國民黨選派學生去莫斯科中大學習,這個提議很快獲得一緻通過,并成立了由譚延闓、古應芬、汪精衛組成的招生委員會。

<h3>考試選拔</h3>

選派工作在廣州、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進行,消息一傳開,上萬名青年踴躍報考,考中大一時成為革命的時髦象征。

考試在廣東大學舉行,考題僅是一篇題為《什麼是國民革命?》的文章。

廣州是全國革命的中心,最終錄取的300名學生中,廣州就占了180名、上海50名、京津地區50名,鮑羅廷特别推薦了20名,他推薦的都是國民黨要人子弟,如蔣介石之子蔣經國、邵力子公子邵志剛、李宗仁内弟魏允成、張發奎弟弟張發明、鄧演達弟弟鄧明秋、于右任女婿屈武等。

沸沸揚揚的莫斯科中大招生無疑激發了每一個熱血青年的革命熱情,誰不想去“西天”朝拜,誰不想去“紅色麥加”取經。時髦的“誘惑”毫不例外地沖擊蔣介石苦心經營的黃埔軍校。在此之前,革命青年以報考黃埔軍校為莫大榮耀,而今許多黃埔生還未畢業,就吵吵嚷嚷到國民黨中央執委申請報考中大。眼看黃埔校園軍心不穩,蔣介石大傷腦筋,因黃埔軍校一、二期學員即将畢業,他急需這批少壯軍官,以對付廣東各派擁兵自重的地方軍閥。雖然國民黨中央執委也給了黃埔軍校10名報考名額,但蔣介石下令嚴禁黃埔一、二期學生報考,但這道禁令并沒有“一刀切”,黃埔一期生鄧文儀偷偷報考,并獲得通過,于是他跑到汕頭前線,向蔣介石懇請恩準,經過一番軟磨硬纏,校長終于在報告上簽了字,而黃埔一期的另一位中共學生左權,他對校長的禁令根本就不屑一顧,鄧文儀前腳一走,他打起背包後腳就跟。鄧文儀後來自然感恩戴德,盡忠效力,以至受蔣介石的精心培養,官至國民黨政府内政部次長。

<h3>校園特色</h3>

莫斯科中山大學成立于1925年10月,地點在莫斯科沃爾洪卡大街16号。校園裡有一座三層樓的小别墅,還有花園、籃球場、排球場、溜冰場。這座古建築是十月革命前一個俄國貴族的官邸,屋頂浮雕華美,室内吊燈堂皇,每一間房屋都高大敞亮,一個大廳已改成禮堂,整座宅院已改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學校。

<h3>學校與國共合作</h3>

在蘇聯顧問鮑羅廷的參與下,國共雙方挑選了310名學生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其中中共黨員、共青團員占了學員總數的80%以上。1926年1月又有10名在德國學習軍事的國民黨學員轉入莫斯科中山大學。不久,中共旅歐支部的20名黨、團員在法國受到巴黎警察當局的迫害,根據黨的訓示,也轉道來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這批學員中有鄧小平、傅鐘、李卓然等。

當時的莫斯科中大還處于秘密狀态,不對外公開,也不挂牌子,每一個中大學生都起了個很好聽的蘇聯名字,這主要考慮到中國學生回國以後的安全。

<h3>開學典禮</h3>

11月中旬,莫斯科中大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典禮廳主席台上懸挂着蘇聯和中華民國的國旗。列甯、孫中山的畫像并列懸挂在兩國國旗中間。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托洛茨基主持了開學典禮并作精彩的演講。這位僅次于列甯,在共産國際和蘇聯享有崇高威望的政治家、外交家以其诙諧的語言說:“從現在起,任何一個俄國人,如果他用輕蔑的态度來對待中國學生,見面時雙肩一聳,那他就絕不配當俄國的共産黨人和蘇聯公民……”托洛茨基一番“革命加人情”的講話給中國留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托洛茨基主義”也就先天地在中大校園滋潤了一片土壤。

<h3>學校待遇</h3>

此時的蘇聯,國内戰争和帝國主義武裝幹涉的創傷尚未完全恢複,各項經濟建設還沒有走向正軌,但年輕的蘇維埃共和國為莫斯科中山大學卻花費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據蘇聯檔案記載:莫斯科中山大學預算為一千多萬盧布,還動用了當時十分緊缺的外彙供學生回國探親用,蘇聯政府盡一切努力來保證學校的教學需要和學生生活。中國學生享有優于蘇聯教師的待遇,學校給學生發西服、大衣、皮鞋、冬裝,寒暑假還組織學生進行夏令營或參觀旅遊。

本文章由頭條百科使用者參與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