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立秋栽蔥,白露栽蒜”、 “白露種蔥,寒露種蒜”,雖然不同地區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大蒜種植時間不太一樣,但現在馬上就要9月中旬了,咱們蒜農朋友也該準備大蒜的秋季播種了。

在大蒜的種植管理上,很多蒜農朋友經常遇到大蒜播種後破土發芽慢、出苗不齊、苗黃苗弱苗不旺的問題,今天呢,農技小背簍就給大家從總體上梳理一下秋季大蒜播種前後各個種植環節的管理技術,說一說大家在大蒜種植上經常忽視或容易犯的一些問題,以便幫助大家更好的種好秋季大蒜。
一、關于大蒜播種地的選擇
大蒜根系淺且根系不發達,既不抗旱、也不抗澇,而且還容易發生根部腐爛或根部病蟲害問題,是以需要更好的土壤環境促進根系生長發育。
一方面,俗話說“辣見辣,苗不法”,是以大蒜不能在前茬是蔥、姜、蒜、韭菜等這類作物的地塊上種植,(2-3年内種植過的地塊也不行),否則大蒜生長過程中就會出現出苗不齊、苗黃苗弱、根部病蟲害加重的問題。
另一方面,大蒜的根系水肥吸收能力比較差,是以大蒜也不能種植在地勢低窪容易積水、土壤黏性過大、沙性過重、鹽堿闆結等類型的地塊上,地勢低窪的地塊容易造成大蒜爛根,土壤太黏的地塊容易造成大蒜個頭又尖又小,沙性過大地塊容易造成大蒜口感過于辛辣。
一般來說,最适合種植大蒜的地塊是土壤疏松、水肥充足、土層深厚、澆排水便利的地塊上種植,而且土壤類型以PH值成中性或微酸性的輕砂性土壤為最佳種植地,另外,大蒜種植地的前茬作物最好是玉米、水稻、地瓜、大豆等不容易發生病蟲害的農作物類型。
二、關于大蒜播種前的整地施肥
整理好地塊、施足底肥,大蒜播種後才能更好的發芽出苗和紮根生長。
在大蒜播種前的整地管理上,農技小背簍建議大家在上茬作物收獲後(或種蒜前半個月)立即進行旋耕滅茬,然後再把種植地土壤進行25-30公分的深翻暴曬(能夠腐熟土壤和滅菌殺蟲),然後在大蒜播種前在進行精耕細耙、起壟作畦。
在大蒜播種的底肥管理上,農技小背簍建議大家結合整地,每畝施入3000-5000公斤的腐熟農家肥(如堆肥、漚肥、圈肥等)、50-60公斤的大蒜專用複合肥,(或者10-12公斤尿素、15-20公斤硫酸鉀、30-40公斤過磷酸鈣),如果大家有條件也舍得投入,那麼最好在施大蒜底肥時最好再配施1-2袋的生物有機肥,以上肥料與土壤摻混均勻後翻耕施到地下土壤中去。
對于田間病蟲害比較嚴重的地塊(尤其是根部病蟲害),建議大家在整地時使用生石灰、咯菌腈、辛硫磷、敵百蟲等藥物對土壤進行全面消毒殺菌除蟲一次,以防大蒜播種後在種苗期遭受病蟲害危害。
三、關于大蒜播種前的蒜種挑選
大蒜的品種以及蒜種個頭大小、蒜種品種,會直接影響到大蒜播種後的發芽出苗情況和大蒜的長勢強弱、蒜頭膨大等方面,是以,蒜種挑選的品質是決定大蒜後期能夠高産的基礎。
在蒜種的品種方面,秋季播種的大蒜選擇抗寒性好、成熟期早、高産性強的蒜種最合适。
在蒜種個頭大小方面,每粒蒜種的大小重量在5克左右是最合适的。同時,我們在挑選蒜種時,能選大的不選小的,因為個頭大的蒜種中含的營養物質多、個頭小的蒜種中含的營養物質少,是以個頭大的蒜種在發芽出苗上更齊壯、在長勢上更壯旺、在成蒜品質和産量品質上更好,反之,個頭小的蒜種就會要差不少。除此之外,如果你種植大蒜主要是采收蒜苗為主,那麼農技小背簍建議你選擇個頭小的蒜種,如果你種植的大蒜主要以采收蒜頭為主,那麼選擇個頭大的蒜種就是最好的選擇。
在蒜種外觀品質方面,應當挑選個頭大小适中均勻、蒜瓣飽滿充實、外皮新鮮光亮的蒜瓣做種,凡是有發黴、軟化、破損、幹癟、腐爛、病斑、蟲蛀、夾心等情況蒜種,都不适合做蒜種,在大蒜晾曬選種時都應當及時剔除掉。
除此之外,大家在挑選蒜種時還要注意以下兩點:①蒜頭剝成蒜瓣後應當攤開存放在陰涼處,不可暴曬,也不可堆得太厚,以防高溫高熱環境而降低蒜種的發芽品質;②提挑選好蒜種,應當按蒜瓣大小進行分級且進行分開存放、分開播種,這樣做的好處是確定大蒜分級播種後出苗整齊、便于幼苗期集中管理(如對小蒜種長出的弱苗進行統一促苗促長管理等)。
四、關于大蒜播種前的蒜種處理
大蒜播種前的蒜種處理,主要包括曬種、浸/拌種、催芽等幾個方面。
在大蒜的曬種方面,農技小背簍建議在大蒜播種前3-5天放在陽光下攤曬2-3天,主要目的是破除休眠提高蒜種活性、通過陽光滅殺蒜種表面病菌、促進蒜種更快的發芽出苗。
在大蒜的浸種方面,在播種前一方面可以用清水連續浸泡1-2天,另一方面可以使用赤黴素水溶液(濃度為5毫克/千克)連續浸種4-6個小時,浸種後撈出沖洗幹淨進行風晾,風晾後進行播種或催芽。
在大蒜的拌種方面,可以使用大蒜包衣劑或苯醚甲環唑、福美雙、咯菌腈、吡蟲啉、噻蟲嗪、辛硫磷、敵百蟲等殺菌殺蟲劑進行拌種,特别是土壤病蟲害較多或長期重茬種植大蒜的地塊更應當進行藥物拌種,以此來預防土壤中病蟲害在大蒜種苗期所造成的危害。
在大蒜的催芽方面,把浸泡風晾完的蒜種放在5-10度的溫濕環境中進行低溫催芽,或者把浸泡風晾完的蒜種埋入濕潤沙土中進行催芽,等到絕大部分蒜種都露白發芽後即可直接進行播種。
五、關于大蒜播種的最佳時間
播種過早,大蒜在冬前因為溫度高早發芽早生長而發生長勢過旺、過高問題,播種過晚,大蒜在冬前因為氣溫過低、生長時間不足而出現發芽出苗不齊、苗小苗弱的問題。而播種過早和播種過晚的大蒜在冬季遇到寒冷天氣時都容易發生凍害,隻有适時播種的大蒜才能長勢齊壯且有較強的越冬抗寒能力。
一般來說,秋季播種的大蒜在9月中下旬-10月上中旬時播種最合适,但因為各地的降溫情況等氣候條件的不同,大家應當根據當地的實際氣候變化情況靈活決定最佳播種期,正常情況下,大蒜的秋季最佳播種時機是當氣溫降到17-18度時,如果在放寬泛一些,農技小背簍建議大家在當地氣溫穩定在15-20度這個範圍内就要趕緊把大蒜播種到地裡去,確定大蒜播種後到冬前能有45天左右的生長時間,否則大蒜在越冬前達不到4-5葉1心(蒜苗能有5-6片葉)的健壯苗标準。
六、關于大蒜播種的最佳密度
大蒜播種過密容易造成長勢差、蒜頭長不大的問題,而大蒜播種過稀因為苗株數不足不容易高産——大蒜播種過密和播種過稀都會造成後期發生不同程度的減産。
一般來說,大蒜的播種密度大體上在每畝播種量150-200公斤左右、株距7-10公分左右、行距15-20公分左右,每畝株數4.5萬-4.5萬株左右,具體要看品種、墒情、地力等因素靈活确定:
凡是株形矮、生長期短、成熟期早的大蒜品種,以及土壤肥力較高的地塊,适合稍微密一些播種大蒜,每畝播種量大約為200公斤左右,播種時行距15-16公分、株距7-8公分左右;
凡是株形高大、生長期長、成熟期晚的大蒜品種,以及土壤肥力較為貧瘠的地塊,則适合稍稀一些播種大蒜,每畝播種量大約為150公斤左右,播種時株距8-10公分左右、行距16-18公分左右。
除此之外,凡是以采收蒜苗為主的大蒜種植地,可以适當播種的密一點,凡是以采收蒜薹和蒜頭為主的大蒜種植地要比以收蒜苗為主的地塊種植的要密一些。同時,凡是使用小蒜瓣播種的地塊播種密度稍微大點、使用大蒜瓣播種地塊播種密度稍微小點會更有利于保障大蒜後期的高産。
七、關于大蒜播種的最佳深度
大蒜播種過深,容易造成蒜種發芽出苗慢晚慢、出苗不齊或爛種死棵,大蒜播種過淺,又容易造成大蒜苗黃苗弱或發芽出苗期受旱落幹而缺苗斷壟——隻有合适的播種深度才能保證大蒜發芽出苗期長勢良好。
正常情況下,大蒜播種的深度掌握在開溝深度6-7公分、播種深度3-4公分左右是最合适的播種深度。
八、關于大蒜播種的常用方法
大蒜常用的播種方法,一個是開溝條播蒜種,一個是往土裡插蒜瓣,不過農技小背簍推薦大家采取開頭條播的大蒜播種方法。
大蒜在播種時,要讓蒜瓣的芽尖方向向上直立,播種後在蒜種的上方撒蓋上1層2公分左右的細薄土進行蓋種并輕輕塌實沉墒,完成播種後要澆透水促進蒜種盡快發芽出苗,對于播種時墒情較差的地塊,也可以提前澆透底水、然後再進行播種。
九、關于大蒜播種後的覆膜管理
經田間試驗表明——大蒜覆膜播種的方法,能讓大蒜的長勢更好、産量更高。
在大蒜播種完且立即澆透水後風晾3天,3天後要趕緊到蒜地裡把地膜覆寫上。在覆寫地膜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播種時澆水後不可立即覆寫地膜;②播種後到覆寫地膜前要全田先噴打1次封閉性除草劑;③覆寫地膜前要把地膜拉平拉枝、壓緊蓋嚴,所有跑風漏墒的地方都應當檢查到位并用濕土壓蓋好。
十、關于大蒜播種後的澆水管理
在大蒜的播種後到冬前的澆水管理上,從播種後到入冬前一般需要澆灌三次水。即:在播種後需要立即澆第一次水(促進大蒜發芽),在大蒜出苗時或播種後10-15天土壤變幹時澆灌第二水(促使齊苗),等到大蒜長出第2片真葉後适當控水蹲苗促進根系生長發育(健壯苗勢),最後一遍澆水就是在入冬前氣溫降到2-3度時(5度以上不澆封凍水)灌足封凍水(預防冬旱和保溫)。
十一、關于大蒜播種後的追肥管理
大蒜在冬前追肥的主要目的是促進蒜種盡快發芽出苗和培育健壯苗,追肥的類型主要是以氮肥為主、磷鉀肥為輔,但冬前追肥時氮肥用量不可過大,以防刺激蒜苗在冬前發生旺長而在越冬時發生低溫凍害。
一般來說,大蒜在出苗後1個月需要輕施促苗肥1次,目的在于促進幼苗根系發達、順利越冬,幼苗長勢快的地塊應當适當晚追肥幾天,幼苗長勢慢的地塊則應當适當早追肥幾天。
十二、關于大蒜播種後的中耕培土管理
為了確定大蒜幼苗順利過冬,農技小背簍建議大家在入冬前對蒜地進行1次中耕培土,以此來提高土壤的保墒保溫能力,中耕培土時隻要把蒜苗行距的細土輕輕的覆寫到蒜苗的根基部部位即可。
最後農技小背簍再給大家補充一點,那就是大家要及時做好田間的破膜鈎蒜放苗管理,建議在大蒜發芽破土時用鈎、耙、掃帚、鐵絲等物,在蒜苗出土的地方劃破地膜,以便使大蒜的幼苗能夠順利地從地膜下方鑽出地面上來,如果有不能自己從地膜中鑽出來的幼苗,咱們大家應當通過人工把它從地膜下方輕輕的拉出來。
好了,關于秋季播種大蒜的一些技術要點,農技小背簍今天就暫時先給大家說這麼多吧!
點選上方“關注”農技小背簍 每日了解更多新鮮農業種植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