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八一南昌起義9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在江西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朱德等76名川籍将士名載史冊,但其中14位卻不知家在何處。“經過紀念館的多年查找,仍未可知。”紀念館方面表示。
成都商報7月30日報道此事後,遠在北京的川籍将士江子能長孫江林東打來電話,提供了江子能是四川宜賓人、吳匡時應是榮縣人等重要資訊。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相關負責人表示,将收集相關資訊,充實紀念館展陳資料。
90年前,南昌起義參加者共2萬餘人,至今留下姓名者的僅1042人,大多數人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就消失于曆史長河。90年後,經過我們努力,終于獲得兩人資訊,使尋家将士的人數減少至12位。我們仍将繼續為12位川籍将士尋找家鄉。

▲1965年,江家全家照(前排正中為江子能)
川籍起義将士江子能:
系四川宜賓人,孫子稱其參與證明趙一曼身份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的展陳資料顯示:“劉公潛、江子能、吳匡時:四川人,和陳林等五個四川人一起在汕頭追趕上起義部隊,被吳玉章安排在革命委員會工作。”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陳列部主任肖燕燕表示,經多年查找,尚未找到江子能、吳匡時等14名川籍起義将士的家址資訊。
昨日,原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國際業務部副主任(副局長)江林東緻電成都商報,提供了江子能及吳匡時的相關籍貫資訊。原來,江林東是江子能小兒子江羅維的長子,多年前從國有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退休。
在汕頭參加南昌起義部隊
據相關資料,江子能原名江鐘傑,曾用名江永齡。據江林東介紹,江子能生于宜賓仙馬鄉(今隆興鄉),出身貧寒,幼年投靠親友苦讀而得中秀才,後畢業于四川高等學堂,192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史料記載:江子能,新中國成立後曆任川西區、四川省和成都市監察委員會委員、副主任等職。
江林東稱,1927年7月25日,中共武漢地方組織通知江子能、陳宣三、陳林、劉公潛、吳匡時等赴南昌參加起義。因封鎖交通不便,江子能一行趕到江西九江時,已是8月3日,去南昌的南浔鐵路已被截斷,無法前往。當他們得知8月1日南昌起義部隊已離開南昌向南進軍,去廣州重建革命根據地的消息後,決定乘船去香港,等待起義部隊來廣州時參加戰鬥。
1927年8月下旬,江子能一行抵港。在香港等待了1個多月後,他們設法與香港地下黨設在九龍一家雜貨店的聯絡站聯系上。3天後,聯絡站派聯絡員段漢生來到江子能等的住處,告訴他們南昌起義軍已到達汕頭了。江子能等人收拾行裝,搭輪船奔赴汕頭。
江子能等到達汕頭,剛在大埔會館住下,時任八一南昌起義革命委員會秘書長的吳玉章就前來熱情地接待他們。吳玉章以革命委員會秘書長的名義委任江子能、陳宣三、劉公潛和吳匡時四人為革命委員會秘書,陳林當宣傳幹事。
江子能等在吳玉章的上司下,開展秘書工作,僅在汕頭工作了一個星期,未料前方部隊戰鬥失利,分散轉移了。此時,吳玉章要求江子能等傳回香港,他們隻能遺憾地連夜起程。
曾遠赴北京尋找“趙一曼”
江林東告訴成都商報記者,抗日英雄趙一曼的身世能确認,也跟江子能新中國成立後前往北京核實有關。趙一曼在東北犧牲時,雖讓全國軍民震動,但她的犧牲地在東北,鮮有人知道趙一曼的身世。
20世紀50年代初期,電影《趙一曼》在全國上演,抗日女英雄趙一曼英勇、悲壯的事迹深深地感動着每一位觀衆,其中一位,是宜賓人李坤傑。看到趙一曼,她想起了離别20多年的妹妹李坤泰(又名李淑甯、李一超)。1926年冬,宜賓黨組織推薦李坤泰報考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7年春,她被錄取進入武漢分校政治大隊女生隊。同年秋,黨中央派她去莫斯科學習,1928年底回國後,與家人失去聯系。
李坤傑向時任宜賓軍管會主任的陳林打聽妹妹李坤泰的下落,但陳林隻在1928年于莫斯科見過李坤泰,此後再無消息。1954年,江子能去北京看望兒子江羅維一家人,臨行前,李坤傑委托江子能到北京打聽她妹妹的消息。因為李坤傑和李坤泰都是1926年江子能在宜賓發展的黨員,是以江子能也很關心她們姊妹。江子能到了北京,專門拜訪了老友何成湘(時任國家宗教事務管理局局長,是江子能的入黨介紹人之一),并打聽李坤泰的消息。
何成湘告訴江子能:“電影上那個趙一曼姓李,是宜賓人。1932年在哈爾濱時我上司過她。那時,我是中共滿洲省委組織部長。你回去打聽一下。”江子能把李坤泰的情況向何成湘做了詳細的介紹。何成湘也感到興奮,提出看看照片。江子能回到宜賓後,把與何成湘交談的情況轉告了李坤傑,李坤傑非常感動,她立即把妹妹的唯一一張照片以及相關資料寄給何成湘。
1956年,《勞工日報》記者來到哈爾濱檔案館,在塵封的日僞檔案中發現了趙一曼被捕後的全部記載。突然,一張發黃的照片從卷袋中掉了出來,拂去灰塵,原來是趙一曼躺在病床上的照片。同李坤泰的照片相對照,可以完全确定是同一個人。這樣,趙一曼就是李坤泰,得到了最終的确認。
川籍起義将士吳匡時:
應是自貢榮縣人
江林東還告訴成都商報記者,1927年與爺爺江子能一起在廣東汕頭參加南昌起義部隊的吳匡時,正是革命家、教育家吳玉章的大哥,是四川自貢榮縣雙石橋人。
吳玉章(1878年12月30日-1966年12月12日),原名永珊,字樹人,四川自貢榮縣雙石橋蔡家堰人。吳玉章曆經戊戌變法、辛亥革命、讨袁戰争、北伐戰争、抗日戰争、解放戰争,與董必武、徐特立、謝覺哉、林伯渠一起被尊稱為“延安五老”。
據原四川省政協主席任白戈回憶錄記載:“1926年國民黨在重慶有兩個省黨部,一個是左派省黨部在蓮花池,實際負責由楊闇公同志上司,出面是李筱亭,其他還有兩個老人:吳匡時(吳玉章的哥哥)和鄧懋修(鄧颉剛的父親)……”
吳玉章則在回憶錄中寫道:“我有二哥二姊,大哥同父一樣,讀書理家,二哥與我則專門讀書,未作農民。仲兄早慧,19歲即舉秀才。我7歲喪父,13歲又失慈母,自此即依兄嫂長成。我二兄都有志,後均為革命同盟會員。仲兄(二哥)于民二聞二次革命失敗,憤恨自缢死。長兄于八一南昌暴動到汕頭,後我軍失敗回泸,1937年亦逝世。”
昨日下午,成都商報記者與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陳列部主任肖燕燕聯系,告知了相關資訊。肖燕燕稱,他們也推測過吳匡時即吳玉章哥哥,但因缺乏證據,是以将其列入14名籍貫不明的川籍起義将士名單。肖燕燕表示,希望江子能後人或吳匡時其他親屬,向紀念館提供照片等史料、資訊,以便補充展陳資料。
這些川籍将士
還未找到家鄉
文嘉镛 劉公潛 劉漢升
劉德蒲 湯慕禹 陳 中
羅剛直 周開璧 鐘 湘
魏瑾鈞 魏 權 熊某某
成都商報用戶端記者 羅敏 于遵素(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丨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