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城海濱菊花島
錦西名城葫蘆島
——環渤海騎行紀事及随想錄(9-3)
離開填海路基終點處不久,便騎到了興城南河大橋——越過大橋就是興城市城區的地界了。興城市地處遼甯省西南,遼東灣西岸,居"遼甯西走廊"中部。東南部瀕臨渤海,東北倚熱河丘陵,毗鄰葫蘆島市連山區、龍港區,西南隔六股河與綏中相望,西北同建昌接壤。
這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2148平方公方公裡,其中耕地面積108萬畝。全市轄28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總人口56萬。 興城雖為多民族——漢、滿、蒙、回等17個民族的聚居地,但卻是滿族人口最多,占全市總人口的52%。
興城市地處北溫帶,屬亞溫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8.7℃,7月份平均濕度25.7℃.興城海濱海水表層溫度7月份20℃,8月份可達23℃.全年氣候溫和宜人,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奇寒,春暖秋爽,有利于發展旅遊療養事業。
過了興城南河大橋,繼續順着濱海公路向前騎行,基本上繞開了興城城區,從興海南路直接來到了興城海濱旅遊景區——興城海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人們都說她與美國的西雅圖或我國的青島灣極為相似,海濱距興城古城8公裡,海岸線長14公裡,由興海灣、港口灣、邴家灣、老龍灣四個海灣構成,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天然浴場。沙灘細軟潔白,晶瑩如玉,海水深淺适宜,水穩波清,清澈見底,海岸地勢開闊,綠樹掩映,是大海送給人間的一片天然樂園。
興城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是關外著名的軍事重鎮,明代軍事防禦體系中衛城的典型建築。整座古城成正方形,城内有四街八胡同,五十二條巷道,是我國儲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之一。城牆周長3274米,底寬6.5米,頂寬5米,高10米。城的四面有四座城門,城門之上皆設城樓,四角都有角台。城内東西南北街十字相交,中心聳立着氣勢宏偉的鼓樓,登樓四望,古城風光盡收眼底。興城城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興城古城 就是明代時的甯遠城——據說滿清的軍事奇才努爾哈赤,一生中唯一打過的一次敗仗,就是在這裡,努爾哈赤打了這次敗仗後,回去沒多久就含恨而死。而打敗他的卻是一個書生“袁崇煥”,袁崇煥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身先士卒率領興城為數不多的軍民,抵擋住了13萬後金軍鐵騎。而且這次勝利也是明軍和後金軍(清軍)交戰以來的第一次勝利,或許也是最後一次勝利。可悲的是袁崇煥後來更慘,死的很難堪——雖然有人說這是奸城當道,但崇貞這個志大才疏的家夥,作為皇帝難辭其咎,曆史竟然如此使然,明朝不滅、天理難容。

筆者終究還是和興城古城無緣,濱海公路從興城外圍沿着海濱繞過去,與其檫肩而過了。這當然與我“環行渤海灣煙台到大連”的初衷并不相悖,盡可能地沿海岸線騎行,是這次騎行的定位。筆者雖不想搞什麼體驗生活,磨練意志,增加人生閱曆等年輕人們所熱衷的情懷,當然也并非是純粹的旅遊,而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或出行方式,如今繞過了甯遠古城遺址,好象是與前幾天繞過天津一樣,并不是不想了解或遊覽甯遠古城遺址,也并不是象西方的那位豪·路·博爾赫斯所形容的遊牧者對城市的那樣一種态度:即使渴望認識它,即使到了城門口,遊蕩在外的人們卻還是繞城而過,而仍是象在天津一樣,我們深知興城的人們其生活的範圍也早已經擴充到了海洋,擴充到了美麗的藍色調中去了;緣于此,我們環渤海騎遊的人們豈可仍圉隅在一個小小的方方正正的小城裡呢?
事實也正是如此,與其檫肩而過的濱海公路從興城外圍沿着海濱繞過去,便直接與興城市的興海南路相交,向東越過新立屯、吉林大學興城校區,通過一個圓形花壇後,來到了興城海濱旅遊景區——遼東灣景色如畫的興城海濱,素有“第二北戴河”之稱,這裡是1988年準許設立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景區前的廣場上矗立着一塊由住建部監制——鑲嵌着“中國國家風景名勝區”徽章的标志性巨石,其上镌刻着的字樣告訴我們,這裡是1988年國務院準許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風景名勝區大門是一座四柱三門二樓單檐庑殿門式牌坊,其上兩側分别陰刻着“洪波湧起”和“古城在望”四個大字,兩邊的立柱上分别刻有:“龍騰天外****乘鶴仙,擊水濤湧問君誰是釣鲸客”兩行對聯。
越過大門,入口處一尊用花崗岩雕琢的的高大的菊花女塑像正颌首相迎——相傳在遠古渤海有惡龍作怪,菊花姑娘為民除害後化身菊花島屹立在渤海中……英靈化島嶼,萬古千秋,菊花美名留。菊花女就是“菊花殺惡龍”傳說中的菊花姑娘,她是美麗、善良、勇敢、智慧和自我犧牲精神的化身,是人們心目中的英雄。
越過那尊高大的用花崗岩雕琢而成的菊花女塑像,便走進如詩如畫的興海灣—— 興海灣南端有“三礁攬勝”,在起伏綿亘的三座盤踞海中的明礁上,建有一座造型幽雅的觀海亭,一曰“雪浪亭”,一曰“迎霞亭”,亭名由著名書法家王堃騁所書。各亭之間棧橋相連,真可謂是“三礁石戀大曲橋,百皺岩戲千重浪”。
橋上遊人來往不絕,或登亭觀潮聽浪,或依亭背海攝影,或蹲礁靜心垂釣,真可謂各得其所,各離其樂,而筆者作為匆匆過客,自然沒有多少時間去礁上攬勝——踏雪浪、迎朝霞,更沒有心情去蹲礁垂釣、靜心觀潮聽浪,故而則隻有在菊花姑娘雕象前為其留下倩影,并遠眺大海,遙望或遙想興城海灣中馳名中外的菊花島。
菊花島——菊花島古稱覺華島,俗稱“大海山”,距海濱18海裡,面積15平方公裡,海岸線長26.5公裡,是遼東灣最大的島嶼。全島呈長葫蘆形,兩端高聳,中間凹陷。在島的南端有兩個小島,一遠一近,遠者叫張山子島,近者中闫山子島。島的北端有一圓形小島,叫磨盤山,這樣一大三小,形影相伴,象大小四顆明珠鑲嵌在大海碧波之中。
菊花島風光旖旎,氣候宜人。據地質考察認定,該島原與大陸相連,大約史前時期的一次大地震造成大陸架坍陷短裂,遂與大陸分離,形成島嶼——最早稱桃花浦,又名桃花島,在唐宋時代還稱為桃花島,遼金時代稱覺華島,後因島上盛開野菊花,于民國十一年(1922年)改稱菊花島——與古城、溫泉并稱“興城三寶”。
溫泉 在城東南2.5公裡一帶有處溫泉,明代詩人唐臯賦詩雲:“泉如爛乎羹初覆,地不燃薪氣自騰”。遼、金時期已負盛名,迄今水溫仍為70攝氏度,含有多種化學元素,可治療幾十種疾病,建有50多家療養院。 可惜了興城的“城、泉、山、海、島”,這一切都沒能将筆者留駐,景色如畫的興城海濱留連了一會兒,留下了對菊花女和菊花島傳奇和神秘得向往後,還是毅然決然地繼續沿着海濱公路向北騎去。
12:00多已騎過興城,途中的龍回頭景觀卻又一次地使得騎行者駐足停了下來——
龍回頭景觀台前工藝品攤上的老闆,不僅熱情的為筆者拍照留影,而且還在交流中将龍回頭的諸多傳說也為我這個外地人作了些介紹和說明:傳說,渤海灣内曾經是海怪出沒,有一天,就來了一條來此修行的龍,看到這裡百姓,受到海怪的欺負,就用自己的法力将海怪除掉了,海怪除掉後,它的修行也功德圓滿了,馬上就要離開這一方水土,這條修行的龍有些依依不舍,頻頻回頭,就形成了如今的龍回頭景區。當然傳說畢竟是傳說,但傳說一般都是寄托了人們最美好的心願或期盼。
龍回頭景觀台依山臨海,四周松濤起伏,台下陡峭的懸崖下就是美麗的海岸線,這裡确實是一處天然形成的絕佳觀海點,極目遠望那無邊的大海,不僅會領略到海天相接、海天相映,藍天和大海相融成景、相融更美的美麗畫卷——而且在晴空萬裡、海天相接處的近景裡,還會看到半島形的葫蘆狀小島伸入海中,這裡就是葫蘆島的真正所在,舉目遠望浩瀚的大海的同時,還可以飽覽葫蘆島新城區的城市景觀。
在龍回頭的景觀台上,人因為海而平添了幾分豁達,海因為人而增加了許多生氣——此時的大海似乎已将驚濤駭浪收斂了起來,而把其文靜而嬌羞的另一面展示給了筆者,筆者與自己的悍馬一起站在景觀台上,背對着浩瀚的大海,雖然體會不到什麼驚濤駭浪的震撼和乘風破浪、劈波弄潮的激情與豪氣,但卻另有着一種滄海之中穩坐釣魚台的超然或孤傲;在此無論是回眸葫蘆島龍灣海濱,還是眺望浩瀚的大海,甚至都會有一種莫名的沖動、一種莫名的神奇或自豪。
從龍回頭騎到葫蘆島龍灣海濱風景區也沒用多少時間,老遠就看到了其标志性的寶葫蘆——騎到那個彩繪着八仙過海圖樣的寶葫蘆雕塑跟前時剛好是13:00整,海濱上沙細、坡緩,水清是龍灣海濱的一大特色,人們在海裡暢遊,演奏着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交響。沙灘上風格各異的休閑坐椅,色彩鮮明的七色遮陽傘組成的七彩條塊,展示了靓麗的人文景觀;整個景區由沙灘浴場區、遊樂區、休閑購物區及美食廣場組成。
經過多年精心打造,葫蘆島龍灣海濱風景區已成為以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相依托,集旅遊觀光、海水洗浴、娛樂休閑、飲食購物為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的風景旅遊區,成為東北城市群與華北城市群中最具吸引力和輻射力的景區之一。随着海濱生态景觀帶的開發建設,環境優美的景區硬體和優質服務的軟體設施均已得以改善,如今的龍灣海濱已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其海岸線地跨興城市和龍港區,龍灣海濱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是環渤海景觀帶東北亞地區重要的景觀。
騎到景區後第一眼望過去,寶葫蘆前後左右人滿為患,人們都急着照相留影,筆者自然也不放過這一标志性的景點,除了給座騎與葫蘆留下了合影,還請遊客們為騎行者也留下了到此一遊的證據。
照過了相再去觀賞整個海灣——自然海灘上人頭攢動,緩坡上沙細水清;南部海灣海岸彎曲、山海相接,景色秀麗、風光迷人。龍灣海濱裡漁舟綽綽、雲水蒼茫,龍灣海濱裡海風吹拂、海天一色,置身其間令人胸襟為之開闊、滿懷豪情,置身其間猶如身處人間仙境。
海灣裡沙灘邊上,八組沙灘探海高杆燈沿海岸線巍然屹立(寶葫蘆邊上不遠處就有一探海高杆高高地昂首矗立),每當夜晚來臨,整個景區猶如白晝,這裡不僅享有“中國第一不夜灘”的美譽,而且也實作了龍灣海濱七彩不夜灘的構想,,隻可惜我們這些騎行人來去匆匆,自然是沒有眼福去欣賞海濱夜晚的美景了。
葫蘆島是遼甯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原名錦西(1994年10月更名為現名),葫蘆島是半島,伸向遼東灣内,因頭小尾大,中部稍狹,狀如葫蘆而得名。海灣的北面是葫蘆島市龍灣新區,寬闊的海濱南路将海濱與城區緊緊連接配接成一體,陸路四通八達,交通極為便利。
與在興城一樣,葫蘆島城區裡的人們也早已将他們的生活範圍擴充到了海濱,是以離開龍灣景區後,依然是沿着海濱公路繞城騎行而過,一度曾騎到了龍灣公園東南面的龍程街,然後右拐折向東,再度沿着 海濱公路——沿海邊轉了一大圈後到達望海寺景區。
“望海寺”傳說是人們為了紀念因等待丈夫出海歸來未果而削發為尼的兩個尼姑所建,望海寺屬龍港區所轄(現在的龍港區就是過去的葫蘆島區,正是傳說中葫蘆島的所在地),地處葫蘆島半島中部南側,依山傍海,風光旖旎,望海寺海濱距市内10公裡,現海濱總面積為40萬平方米,浴場建在景緻宜人的山海連接配接處,浴場沙灘為11000平方米,海岸線全長1015米,其中第一浴場海岸線全長800米,第二浴場海岸線全長215米,這裡海面寬闊,海底坡度低緩,海灘水清沙細,海水溫涼适度,自然風光優美,也是旅遊避暑勝地,每到夏季,來海濱遊玩垂釣、趕海拾貝的遊客絡繹不絕,盡情享受大海帶給他們的樂趣。
這裡的海濱公園風景秀麗,翠綠欲滴的叢林,碧藍的大海,使人心曠神怡。天水相連,色彩變幻;陽光灑滿山巒沙灘,猶如覆寫上了一層金色的紗幕,這裡的山水會給予人們很多的靈感,與其他海濱相比,望海寺海濱有小而有靈氣的特點,并且有其他海濱不具備的山巒和寺院。2006年在海濱浴場的西三道溝内重新恢複了望海寺院,使其“望海寺”名符其實。
建立的望海寺院在躍進村望海路的西南側,占地1.5公頃,寺院的建築格局依照傳統的佛教文化風格,以中心對稱的形式向縱深發展,包括殿宇——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寺院的整體建築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面采用古建築裝飾,殿頂為青瓦,雕梁畫柱,古香古色,清淨莊嚴,氣勢雄偉壯觀,又是一個盛世修廟的實實在在的例證。
該寺院座落在山林之中,背靠青山,可謂位處山水之間,松柏之中;夏季節山花爛漫,松綠柏翠,如進仙境一般,可謂是一處修心養性、陶冶身心,修行最佳的阿蘭若處,雖然不一定就是進入清淨、極樂世界的階梯,倒也是休憩、歇晌,去除煩惱的理想場所——每逢農曆初一、十五都有信男信女來廟燒香、拜佛,做些最低層次的活動,好給自己些許心理上的安慰和寄托。
作為騎行者早已把騎行作為修心養性、陶冶身心、放飛情緒的生活和修行方式,自然沒有在此駐留——修心養性、陶冶身心的必要,更沒有到處燒香、拜佛,做些最低層次禮佛活動的心理準備,是以在觀賞了這裡的山山水水,抒發了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後,便在公共汽車司機的指引下,拐來拐去地繞出躍進村離開了望海寺景區,繼續沿着濱海路向前騎行。在與疏港路丁字型交岔處折向西北,最終騎上了泰山路,一路向北騎到了葫蘆島經濟開發區和葫蘆山莊相對的路口。
葫蘆山莊景觀區正門——碩大的仿木四方門框以榫卯結構組合而成,兩側與立式門柱相對着的門墩上那兩個寶葫蘆,腰間都系上了紅色的彩綢繡球,喜慶的氣象與祥和的氛圍,構成了一幅葫蘆文化和關東民俗的美妙圖景;橫框上燙金的葫蘆山莊四個大字下方懸挂着六個紅色的燈籠,再下面的橫幅上寫着一行熱烈歡迎國家省民委上司莅臨指導,看來有些人又借着指導工作來這裡消夏避暑、遊山玩水來了。
而葫蘆島經濟開發區标志性的“寶葫蘆”雕塑與葫蘆山莊景觀區正門隔街相對、互相了望,各具特色。這個寶葫蘆與龍灣景區裡那個繪有八仙國海圖案的寶葫蘆造型大相竟庭,或許這就是海上和陸上的差别——這個由三部分組合起來的中空型葫蘆倒也别有情趣,葫蘆底部的大腔中空,上别的小腔則鑲嵌着一個藍色的圓球,三個葫蘆棱邊形成的三個剖面使得葫蘆更具有張力,或許這就是象征葫蘆島經濟開發區的張力或魅力所在。
進入開發區,從南到北一路騎行過來,從其所見所聞中,深深感受到了葫蘆島那種跨越式的發展中,金戈鐵馬、狂飙突進的宏偉氣勢——蓄勢而發聚後勁,勇創輝煌靠打拼,葫蘆島經濟開發區的确又是遞送給騎行者的一張亮麗名片。
葫蘆山莊旅遊景區位于葫蘆島市東北部渤海岸邊(在葫蘆島經濟開發區境内),占地面積13500畝。 葫蘆山莊以葫蘆文化為主線,以民俗文化為特點,營造“中國葫蘆文化之鄉”和“關東民俗第一村”,在葫蘆山莊則可領略葫蘆文化之妙、賞民俗風情之美、享田園休閑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