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 張丁材
唐朝末年,朝廷政權分裂,宦官掌握着皇帝廢立之權。朝官為了謀取個人利益,各自結交有權勢的宦官,互相排斥。領兵在外的節度使們見朝内混亂,便擁兵自重,乘機發展自己的勢力,占據一方,建立自己的獨立王國,不聽朝廷派遣,俗稱“小皇帝”。
朝野混亂,上下官員競相斂财,百姓負擔日益加重,各種形式的起義便不斷發生。

王仙芝
唐乾符元年(874年),濮州人王仙芝聚衆起義,攻陷濮州、曹州(今曹縣)、郓州(今東平),聚衆數萬,震動一方。
黃巢
第二年,冤句(今菏澤)人黃巢聚衆千人響應王仙芝,并以“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是黃金甲”的《賦菊》詩,抒發其志在必成的雄心大志。黃巢與王仙芝合兵一處,攻州略縣,橫掃山東,貧民争相歸附。
黃巢起義
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在黃梅(今屬湖北省)被唐将曾元裕擊敗,死于戰陣之中。黃巢被推為王,自号“沖天大将軍”,建元“王霸”,繼續與朝廷為敵。他率部南下,經淮南、浙西、浙東,進入福建。
879年,黃巢又揮師嶺南,攻克廣州,此時已有百萬大軍。當年十月,回師北伐,經湖南、湖北至淮北,自稱“率土大将軍”。年底攻克洛陽,打進長安,居民夾道歡迎。黃巢宣布即皇帝位,國号“大齊”,改元“金統”。
朱溫
金統三年(882年),黃巢的大将朱溫投降唐朝,被封為宣武(今河南開封)節度使。朱溫與河東(今山西太原)節度使李克用聯合鎮壓農民起義。
李克用
883年,黃巢被迫撤出長安,轉戰陳州(今河南淮陽)、蔡州(今河南汝南)一帶,腹背受敵,連戰失敗。次年,退到泰山郎虎谷,被敵軍追進,戰敗自殺。
黃巢起義軍失敗後,唐朝統治更加搖搖欲墜,各節度使力量更加強大。他們力圖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征戰,其中以朱溫和李克用兩股勢力的争鬥最為激烈。
李克用是沙陀部人,本姓張,曾率部侵略唐朝,兵敗後被召為代州刺史,後因鎮壓黃巢起義軍有功,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賜姓李。
全忠朱溫是磄山(今屬安徽省)人,原為黃巢起義軍大将,降唐後被賜名“全忠”,先與李克用聯合鎮壓農民起義,後又與李克用争奪河北地區。
朱瑄
唐乾甯二年(895年),朱溫攻打兖州和郓州,郓州節度使朱瑄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派兒子李存信率兵相救。
羅弘信
李存信駐兵北方,想要救郓州須經過莘縣。當時莘縣隸屬魏州(今河北大名),李存信便向魏博節度使羅弘信請求借莘縣之道路過,并在莘縣暫時屯兵,以便于在最佳時機對郓州施救。
李存信
羅弘信是魏州貴鄉(今大名縣東北)人,本為魏博裨将,後殺節度使樂彥祯而自任。
大順元年(890年),朱溫進攻魏博,羅弘信戰敗求和,從此服從朱溫。對李存信提出的借道要求,羅弘信因懼怕李克用勢力大,不得已而同意,李存信便率部進入莘縣。
當時,莘縣一帶由于戰亂不斷,土地荒蕪較多。原來的荒地加上撂荒的耕地,形成了許多面積較大的草場,農民利用這些草場大量飼養牛羊,畜牧收入成了當地經濟的重要來源。
由于李存信的兵士多來自北部草原,騎兵較多。李存信屯兵莘縣之間,兵士四處放馬,将當地牧草毀壞殆盡,農民叫苦連天。是以,羅弘信對李存信不滿。
李存信的軍隊從郓州回來後,又在莘縣住下來休整,馬匹繼續吃草,部下四處騷擾,羅弘信更加反感。朱溫見有機可乘,便派人對羅弘信說:“李克用有并吞河北的野心,他的部隊在莘縣駐紮,不懷好意,你要多加防範。”此話正說中羅弘信痛處,經過反複考慮,決定将李存信驅逐出境。
于是,羅弘信乘李存信不備,引兵突襲,大獲全勝。
李克用懷恨在心,尋機報複。896年,他派兵向魏州、博州(今聊城)一帶進擊,連克十餘座縣城。朱溫派兵支援羅弘信,雖然連連獲勝,李克用的攻勢卻絲毫不減,最後終于在白龍潭大敗羅弘信。
五代十國
公元907年,朱溫稱帝,建立後梁,中國曆史從此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李存勖
923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取代後梁建立後唐,追尊李克用為太祖。至此,朱溫與李克用40年之争才算畫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