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區微空間如何改造?“消極”空間如何重煥生機?記者探訪

老舊車棚變身社群活動室、蚊蠅滋生的花壇被拆掉建成居民健身步道和綠茵下的休憩空間……近期,在北京市西城區大栅欄街道廠甸11号院,一系列的微空間改造正在改變着小區居民的活動空間。

近年來,微空間改造成為城市更新的一大重點。

今天(7月18日),“小空間 大生活—百姓身邊微空間改造行動計劃”項目竣工總結大會在北京建築大學召開。記者在總結大會上獲悉,經過近一年多的設計、施工、建設,目前,北京首批8個城市小微公共空間改造項目全部竣工傳遞居民使用。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副主任施衛良指出,目前,北京城市發展進入“減量提質”和“存量更新”的新階段,城市“邊角地、畸零地、裸露荒棄地”等具有“消極空間”特征的小微公共空間是城市風貌和品質提升的關鍵内容。

這些微空間有哪些改造?改造現狀如何?城市“消極”空間是如何重煥生機的?就此,新京報記者來到其中2個小微公共空間改造項目實地來“一探究竟”。

“老百姓身邊的空間更重要”

西城區大栅欄街道廠甸11号院内公共空間便是北京市首批試點的8個項目之一。

該小區建于1984年,原為電信局宿舍,共有居民206戶,公共空間場地規模3134平方米。

“就像很多中心城區的老舊小區一樣,這個小區配套設施老舊、公共空間極小,還嚴重缺乏讓老年人和孩子們活動的空間。”西城區大栅欄街道大安瀾營社群黨委書記李耕介紹道。

正如李耕所言,在進行改造之前,這個小區實際上有着多重方面的問題:院内雜物和建築垃圾随意堆放;高架線纜橫飛、電動車随意拉線雜亂,安全隐患極大;800㎡配套建築車棚老舊,被各種不用的、堆滿了塵土的自行車占滿;老年人無處休息,隻能在樓門前擺上桌椅,還占用着其他人通行空間……

今年72歲的該小區居民張淑英告訴記者,在改造之前,“樓門前根本就沒什麼公共的區域,小區老人也沒什麼歇腳的地方。”

“之前,小區裡的車棚裡停着特别多的‘僵屍車’,甚至還有人家直接把垃圾堆在車棚裡了,會有很難聞的氣味。還有小區院裡中間本來是個封閉的花壇,本來還種些植物,後來也都枯萎了,整個花壇就荒廢着,還占着地方。挺多居民都反映過類似的這些問題。”張淑英說。

小區微空間如何改造?“消極”空間如何重煥生機?記者探訪

西城區大栅欄街道廠甸11号院内舊貌,封閉式花壇占據較大空間。北京建築大學供圖

小區公共空間的改造工作刻不容緩。

2019年9月,大栅欄街道邀請責任規劃師開展民意調研,明确了廠甸居民規範物業、改建食堂、改造花壇、增加兒童和适老設施等需求;當年11月,在北京市規自委、北京市發改委等機關支援下,大栅欄街道廠甸11号院公共空間項目被納入北京市“小空間 大生活 百姓身邊微空間改造行動計劃”之一。

随後,調研、評審、實施改造等工作則逐漸開展與推進。今年6月,廠甸11号院公共空間改造項目竣工。

李耕介紹,按照改造實施方案,小區内一處車棚被改造成為社群黨群聯系活動室,為小區内老人、孩子及普通居民提供公共與娛樂空間;同時,清除廢棄物,騰出一定獨立安全空間為孩子設立遊戲場所;拆除原有老舊花壇,改造為居民健身步道,配合塑膠步道打造室外慢行系統和休憩運動空間,露出的大樹下車位改造成了居民休憩納涼空間……

小區微空間如何改造?“消極”空間如何重煥生機?記者探訪

改造後的廠甸11号院,花壇被拆除,改造為可穿行綠地。新京報記者 徐美慧 攝

值得一提的是,原有車棚一處被改造為該小區的“老年餐廳”。老年餐廳在午餐和晚餐兩個時間段為社群居民提供便捷餐食服務。

記者在該餐廳看到,一份“1葷+2素+2種主食+粥湯”的愛心套餐價格為15.8元,在餐廳内提供的一周食譜顯示,每天會有10種以上菜品,菜品多樣。

李耕告訴記者,在老年餐廳設定之前,餐廳内菜品設定變征求了社群居民意見,最終将整體口味設定為以老年人偏愛的清淡口味為主。同時,該餐廳為社群老年人提供優惠服務,即60歲以上老年人享受85折優惠。

在張淑英看來,老年餐廳的設定為小區内的老年人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這裡的飯菜口味都是比較清淡的,适合我們老年人,而且60歲以上老年人還能有優惠價格,吃一頓才十多塊錢,真的是很友善。”

小區微空間如何改造?“消極”空間如何重煥生機?記者探訪

廠甸11号院原車棚改造成的老年餐桌。新京報記者 徐美慧 攝

作為廠甸11号院公共空間改造項目的責任規劃師,北工大城市建設學部副主任熊文對這一項目也感觸頗深。

“這個小區的項目公衆參與做得非常的好。小區已擁有居民206戶,我們前期一共做了7輪入戶調查,一共收集到一千二百餘條居民意見,平均下來相當于每家都提了六條建議,這個數量是非常高的。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很多改造完成的項目,其實都是很多居民所支援的。”熊文說。

值得一提的是,廠甸11号院公共空間改造項目并非“孤立的”改造。熊文介紹,改造還參考了居民房間内的需要,即“室内與室外相結合的方式”。

他舉例稱,因為該小區戶型較小,學生可能沒有地方上自習,而整個小區學生數量也有一定規模,是以,社群在改造中專門為孩子設定了一個可以學習、閱讀的空間,“這是一個整體、系統的改造和設計。”

在熊文看來,“老百姓身邊的空間更重要”。

他指出,跟規模較大的公園、項目相比,微空間的改造工作具備特殊的意義。“居民樓門前的空間是每個居民都會接觸的,而這種老百姓身邊空間改造的意義非常不一樣,這種改造是‘針灸式’地去補居民身邊空間的短闆。”

U字形“消極”空間變身“歡聲笑語的院子”

東城區北新橋街道民安小區内公共空間改造項目也是本次首批試點的8個項目之一。

該小區建築建于2003年,為回遷安置房,居民共計706戶,有常住人口2063人。公共空間場地規模4113㎡,整體呈“U”字形。

在改造之前,該小區公共空間是一處名副其實的城市“消極”空間。

作為該小區改造的設計方,深圳市規劃設計院駐場設計師陳剛告訴記者,由于院内場地受高層住宅“U”字形布局影響,全年缺少陽光;空間狹小、場地荒廢、場地不平整、障礙較多,同時社群内的垃圾雜物都随意堆放在此處,非常不美觀。同時,該小區基本沒有任何能供老年人、兒童活動的公共空間。

“沒改造之前,這裡環境實在太髒亂差了。”自2003年便居住于此的小區居民李增棋告訴記者,此前,該小區居民也多次提出建議,希望能對小區内唯一的一處公共空間進行改造。

被納入北京市“小空間 大生活 百姓身邊微空間改造行動計劃”之後,該小區的改造工作也陸續開展了起來。

北新橋街道辦事處城管辦副主任王丁龍介紹,經過多輪的調研和評選,按照最終的改造方案,小區改造在空間上結合人防建築屋頂,建設了一個二層活動平台,能夠讓小區居民另有一個新的活動空間,開辟了一個能夠有陽光的、老少皆宜的休憩娛樂空間。為了滿足小區孩子們的娛樂需求,該處還設定了一個滑梯,可讓孩子們直接用滑梯從二層下到一層。

王丁龍介紹,二層活動平台的設定,即保留了一部分地面活動空間,又釋放了大部分的一層空間,有效解決自行車亂停亂放和電動車集中充電問題。此外,該處空間還利用低效無用空間,将以前的台階設計成無障礙坡道。

小區微空間如何改造?“消極”空間如何重煥生機?記者探訪

東城區北新橋街道民安小區内公共空間改造後鳥瞰圖。北京建築大學供圖

“我們之是以把改造後的這一個公共空間起名為‘歡聲笑語的院子’,就是希望以前這個并不怎麼受小區居民喜歡的髒亂差的角落,變成一個大家都愛來這裡休息娛樂的充滿歡聲笑語的院子。”王丁龍說。

“好像确實是這樣了,這裡改造完成之後,我還見過其他小區的居民帶着小孩來這裡玩兒,感覺熱鬧了不少。”李增棋說。

首批8個小微公共空間改造項目已全部竣工傳遞

據了解,2019年,經報請市政府準許,北京市規自委會同市發改委、市城市管理委、北京建築大學主辦,北京建築大學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承辦,開展了“小空間 大生活 百姓身邊微空間改造行動計劃”。

該行動計劃基于評選出的優秀設計方案,通過深化調研、對比研讨,廣泛征求居民意見,最終遴選出的8個小微空間試點項目,經過近一年多的設計、施工、建設,目前已全部竣工傳遞居民使用。

北京建築大學副校長張大玉介紹,試點項目選取原則為是與居民生活沖突突出、居民改造意願強、用地性質明确、土地權屬清晰、具有顯著示範性的“消極”空間,即“三角地”“邊角地”“垃圾丢棄堆放地”“裸露荒棄地”等特征的小微公共空間。

張大玉介紹,前期對接溝通中共選取了35個拟改造對象,經後期相關專家們的調研與評審,最終确定東城區、海澱區、西城區、石景山區、朝陽區、豐台區六個區的8個地塊為試點項目。

在推進過程中,“一體化城市設計”為一大亮點。

他表示,此次改造項目以社群中低效使用、拆除違法建設閑置未用、亂停亂占、垃圾堆放等“消極”公共空間作為改造目标,将其與社群視為一個整體,運用城市設計的方法,進行功能整合,開展集約高效一體化設計。

“這樣一定程度上可為居民機動車和非機動車規範化停放,電動車集中安全充電,生活垃圾、建築垃圾分類投放,老人和孩子室外活動以及室内學習、娛樂、交流等提供多樣化公共空間。”張大玉說。

施衛良介紹,經過一遍又一遍打磨設計方案之後,從去年年底開始,位于城六區的8個試點項目先後實作開工建設;目前,8個試點項目已經全部竣工使用。

相關經驗将在百個公共空間項目進行推廣應用

施衛良表示,除了具體可見的落地項目,“小空間大生活”行動計劃還積累了不少可複制推廣的經驗。

項目實施過程中,由北京市規自委、北京市發改委、北京市城管委以及相關街道等政府部門主導、統籌協調,北京市規劃委相關處室與北建大北京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建立聯合專家技術團隊,全程跟蹤參與,充分發揮了城市設計高端智庫的技術支撐作用。在北京市規自委的主導下,搭建了政府主導的跨部門合作平台,建立“兩級政府主導、高精尖智庫引領、公衆全面參與”的城市更新工作模式。

北京建築大學黨委書記姜澤廷表示,在本次微空間改造行動計劃中,該校先後組織51位教師、150餘名學生參加了專項行動的全流程服務。

姜澤廷表示,該校作為北京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的人才培養基地與科技服務基地,以開展“小空間大生活”行動計劃為抓手,不斷優化首都城市公共空間品質和推動首都高品質發展能力,深入探索高水準服務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落地實施,政産學研用融合培養“未來規劃師、建築師、設計師”人才的新模式。

據了解,後續,“小空間大生活”将通過梳理、總結、提煉行動計劃實施案例,形成“城市小微公共空間功能整合、品質提升、活力再現一體化城市設計導則”,涵蓋從選點确定、方案設計、公衆參與、實施方案等全過程的案例分析、思路引導、問題彙總、施工難點及經驗總結,形成可複制的城市更新改造方法、經驗和技術導則。

施衛良表示,今年6月,北京市發改委聯合市規自委、市城管委開展了“建黨百年、服務百姓、營造屬于您的百個公共空間”小微城市公共空間項目征集活動。

“北京市規自委和北京建築大學将認真總結提煉小空間大生活實施案例經驗,在百個公共空間項目進行推廣應用。”施衛良說。

“試點項目圍繞居民所思所想所盼所急,實實在在地改善和提升百姓生活環境品質,在群衆家門口解決群衆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提升群衆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施衛良表示,下一步,北京市規自委将繼續提煉小微公共空間功能整合、環境品質提升的經驗,進一步探索北京城市街巷、大型綜合體周邊、交通樞紐等城市公共空間在功能整合、業态繁榮等方面的一體化設計思路、技術指引和實施路徑。

新京報記者 徐美慧

編輯 王景曦 校對 李世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