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白楊 北京報道
在上市傳聞流傳許久之後,商湯科技終于正式踏上了IPO之路。8月28日,商湯科技向港交所遞交了IPO申請。
在中國的人工智能領域,商湯科技與曠視科技、雲從科技、依圖科技并稱為“AI四小龍”。在商湯之前,其他三家企業均已啟動IPO計劃,但目前為止,“AI第一股”的頭銜究竟花落誰家仍未确定。
随着商湯科技招股書的披露,“AI四小龍”的神秘面紗也全部揭開。通過對比可以發現,盡管商湯科技并非創辦最早的AI公司,但從營收規模上,商湯已經成為“四小龍”中的第一名。
2020年,商湯科技的營收為34.46億元。招股書援引沙利文的報告稱,2020年按收入計,商湯科技已不僅是“四小龍”中,更是整個亞洲最大的人工智能軟體供應商及中國最大的計算機視覺軟體供應商。
過去幾年,伴随着AI行業的高速發展,AI創業也如火如荼,而在衆多創業公司中,商湯科技無疑是佼佼者,在成立以後七年時間内,商湯拿下12輪總計約52億美元的融資,投資機構包括軟銀(持股14.88%)、阿裡巴巴(持股7.59%)、春華資本(持股3.08%)、銀湖資本(持股3.05%)、IDG資本(持股1.42%)等。
之是以能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商湯最初的吸引力來自于其創始團隊。今年53歲的湯曉鷗,是商湯科技的創始人、實控人,也是商湯科技的靈魂人物,所有關于商湯的故事,都從他開始。
結緣于香港中文大學
湯曉鷗于1990年7月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學學士學位,于1991年10月獲羅徹斯特大學工程及應用科學學院理學碩士學位,于1996年6月獲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學位。
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湯曉鷗開始了AI領域的研究。随後,湯曉鷗通過一項項成績,逐漸奠定了自己在AI尤其是人臉識别技術領域的定位。
在湯曉鷗身上,有諸多标簽,比如2009年獲得的CVPR最佳論文獎,是有史以來亞洲第一次獲得該獎項。此外,湯曉鷗曾擔任計算機視覺國際期刊 (IJCV)的主編及國際計算機視覺大會的主席,現在還是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上海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的負責人。
商湯科技的起源地,是香港中文大學。1998年1月,湯曉鷗開始擔任香港中文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2001年,其于香港中文大學設立了多媒體實驗室,商湯科技的創始團隊便源于此。
商湯科技的創始團隊,除了湯曉鷗外,還包括徐立、王曉剛、徐冰和楊帆等四名聯合創始人。其中,除了楊帆外,其餘三人均與香港中文大學有過交集。
39歲的徐立是商湯科技的董事會執行主席、執行董事、行政總裁,主要負責公司的遠景戰略、業務發展及日常營運。
2010年12月,徐立獲得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2010年10月至2013年7月,徐立于香港中文大學任博士後研究員,專注于計算機視覺及計算成像學的研究。
44歲的王曉剛是商湯科技的執行董事及首席科學家,主要負責公司的研究團隊整體規劃和管理。
王曉剛于2003年12月獲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碩士學位,于2009年8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任助理教授,并自2020年8月起任教授。另外據招股書披露,王曉剛還是湯曉鷗的妹夫。
今年31歲的徐冰,是商湯科技的執行董事及董事會秘書,主要負責企業發展戰略及融資和戰略投資整體管理。2012年11月,徐冰獲得香港中文大學的資訊工程及數學雙學士學位,并從2012年8月起,成為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的博士候選人,重點研究深度學習及計算機視覺。
楊帆,來自清華大學,其于2003年7月及2006年7月獲清華大學電子工程學學士學位及碩士學位。加入商湯之前,楊帆于2006年7月至2014年11月擔任微軟(中國)有限公司的研究級軟體發展工程師。2014年11月起開始擔任商湯科技副總裁,主要負責商湯的戰略規劃及企業發展。
招股書披露,湯曉鷗、徐立、王曉剛、徐冰為商湯科技不同投票權的受益人,他們手中持有的A股股票每股可投10票。
在持股方面,湯曉鷗實控的Amind持有6,906,080,602股A類股,占比21.73%,另外Amind還間接持有1,891,820,000股B類股票;而徐立持有的A類股票占比0.9%,王曉剛持有的A類股票占比0.73%,徐冰持有的A類股票占比0.33%。
另外,徐立、王曉剛、徐冰三人還通過SenseTalent分别持有商湯565,386,529股、302,140,143股、252,236,581股B類股票。
在企業的管理中,湯曉鷗主要負責商湯的研究及創新戰略設計,以及推動與領先的大學及學術機構合作,建立研究夥伴關系。可以看出,在商湯管理團隊的分工中,湯曉鷗主要精力仍用于技術的研究,而偏向産業層面的企業營運工作都交給了其他夥伴。
事實上,如果要追溯商湯科技的由來,可能是源于2014年3月湯曉鷗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當時,湯曉鷗團隊釋出了一項人臉識别算法,準确率達到98.52%,在全球首次超越人眼識别能力(97.53%)。
2014年6月,湯曉鷗團隊發表的DeepID系列算法,有逐漸将人臉識别準确率提升到99.55%。正是這些技術的突破,拉開了人臉識别行業技術落地的序幕,而這,也是商湯科技過去七年在做的事情。
“學”向“産”的跨越
根據招股書,商湯科技的收入主要來源于軟體平台的銷售,其中包括軟體許可、人工智能軟硬一體産品及相關服務。
按照來源劃分,商湯科技的收入主要來自四個闆塊,分别是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車。2018年時,智慧商業是商湯科技最主要的營收來源,占比達46.1%,不過随後的幾年,智慧城市的收入占比不斷提升,2021年上半年,商湯科技來自智慧城市的收入達7.86億元,占比47.6%,超過了智慧行業6.47億元的收入。
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湯科技軟體平台的客戶數量超過2400家,其中包括約250家 《财富》500強企業及上市公司,119個城市以及30餘家汽車企業,同時,商湯科技賦能了超過4.5億部智能手機及200多款手機應用程式,其中有5款每月活躍使用者超5億的手機應用程式。
盡管客戶數量越來越多,但商湯科技對頭部客戶的依賴程度卻越發明顯。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年、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商湯最大客戶的收入占比分别為8.7%、7.7%、11.9%及22.9%,同期,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占比則分别為28.4%、 26.3%、31.4%及59.3%。
整體營收上,2018年、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商湯科技的營收分别為18.53億元、30.27億元、34.62億元和16.52億元。與之對應的經調整淨虧損分别為2.2億元、10.37億元、8.78億元及7.26億元。
從營收增速來看,商湯科技2019年的收入增長率為63.3%,2020年增幅降到13.9%,這主要是受疫情的影響,商湯2020年上半年的收入為8.61億元,這僅占2020年全年收入的24.8%。
當然,也是因為2020年上半年較低的基數,使得2021年上半年的收入增速達到了91.87%。但是,商湯2021年上半年經調整的淨虧損,也已接近2020年全年。
在AI行業,技術能力是最核心的競争内容。是以在推動技術落地的同時,商湯科技對研發的投入也在持續。
招股書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商湯科技的研發投入分别為8.49億元、19.2億元、24.5億元及17.7億元,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上半年,商湯的研發投入已經超過營收。
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湯科技的研發團隊包括40名教授加上3593名技術研發人員,其中包括250餘名博士及博士候選人,研發團隊占公司總人數的68%。
持續的研發投入,也幫助商湯科技建構了一定的競争壁壘。截至2021年上半年,商湯科技已生成的人工智能模型總數為22196個,另外,商湯在各項全球競賽中已獲得70多項冠軍,發表了600多篇頂級學術論文,擁有8123項知識産權組合,包括中國的4169項專利資産及海外的3954項專利資産。
經過多年的發展,人工智能已經從一項新興技術,演變成為一個技術底座,有越來越多的行業意識到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并開始進行應用。實作這個過程,離不開商湯科技等AI公司的努力。
然而,技術賦能産業是一個龐大且複雜的工程,這對AI公司又提出了更為艱巨的挑戰,技術如何進一步突破以及如何更廣泛且深入的落地,企業能否實作自我造血,這些也都是包括商湯科技在内的AI公司需要回答的問題。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