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影迷的千呼萬喚中,号稱“2021年最值得走進電影院觀看”的科幻巨制《沙丘》終于落地上映。電影《沙丘》由成功改編過《銀翼殺手2049》《降臨》等科幻神片的丹尼斯·維倫紐瓦指導,“甜茶”提莫西·查拉梅、 “滅霸”喬什·布洛林、“《碟中諜》女郎”麗貝卡·弗格森、張震等卡司聯袂出演,奉獻了一場頂級科幻視聽盛宴。

電影《沙丘》劇照
在電影背後,屹立的是橫掃所有科幻大獎的原著小說。同名原著《沙丘》由讀客文化引進出版,記者從讀客文化了解到,這部穩定暢銷的作品最近再次掀起購買狂潮,短短3天就在全網各平台就被搶購一空。
幾大知名科幻IP中,《沙丘》可能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幾十年來,對這部經典的改編一直就沒停過,但幾乎沒有一次是成功的。
《聖山》導演佐杜洛夫斯基曾邀請藝術家達利、平克·弗洛伊德樂隊等各界天才參與拍攝《沙丘》,資金不足導緻失敗。《銀翼殺手》導演雷德利·斯科特接棒,但在拍攝中途退出。唯一拍出成片的是《穆赫蘭道》的導演大衛·林奇,影片品質和口碑都遭遇滑鐵盧,以至于導演本人都不願意承認這是自己的電影。
1984年大衛·林奇版《沙丘》
《沙丘》之是以是影史最難改編的電影之一,原因就在于原著的宏大。《沙丘》的故事發生在遙遠的未來。星際穿越已成為家常便飯,人類的足迹遍布宇宙。厄拉科斯,又稱沙丘星球,是一顆幾乎完全被沙漠覆寫,氣候惡劣的行星,但它卻是全宇宙的命脈。因為沙丘盛産全宇宙最珍貴的瑰寶——美琅脂,也被稱為“香料”。美琅脂是星際穿越的必需品,而人類服用後,就可以延年益壽,甚至預見未來……也正因如此,沙丘成為宇宙間各大權力集團的角逐之地,誰控制了沙丘,誰就控制了宇宙。
作者弗蘭克·赫伯特在科幻構架下,探讨了政治、宗教、哲學、曆史、生态學、未來學等在内的各種問題,包羅萬象。更把人性、人的本質、人的目的放在一個宇宙的尺度上進行終極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沙丘》在設定上徹底抹去了人工智能的存在,将焦點從技術引回到人本身,并突破了科幻小說“核心是科技,人物和情節為之服務”的傳統。再加上赫伯特注入的文學性、社會性和人文精神,最終讓《沙丘》突破了科幻小說的局限,成為文學史上的一部科幻經典。
雖然《沙丘》是五十多年前的虛構類小說,它包含的話題在今天依舊有很強的解讀空間。其中描寫的宗教沖突、地緣政治沖突以及生态危機,至今依然是全球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正如《紐約時報》對《沙丘》的評價所說的那樣,“随着氣候變化、中東局勢、能源危機層出不窮,《沙丘》比50年前更具現實意義。”
基于龐大的書迷群體,電影上映前影方也迅速找到原著出版方讀客文化達成深度合作,一同組織了超前點映活動,讓書迷提前看到夢想已久的《沙丘》世界。電影上映後同樣引發了讨論,書迷們自發為“第一次踏入沙丘世界”的影迷做向導,解釋書中設定以及電影中埋藏的彩蛋,一時間在影視文藝圈再次掀起了“沙丘”熱,除了電影和原著本身,讨論甚至延伸到了科幻文學、太空歌劇、哲學隐喻等方面,形成了良性的藝術探讨氛圍。
《沙丘》是科幻作家弗蘭克·赫伯特的代表作。自1965年出版以來,便迅速橫掃了全球各大科幻大獎。它先後于1965年和1966年榮獲“星雲獎”和“雨果獎”,成為了科幻史上第一本雨果獎、星雲獎雙獎作品。《2001:太空漫遊》作者阿瑟·克拉克曾盛贊《沙丘》:“除了《魔戒》,沒有其他作品能與《沙丘》比肩。”
和《魔戒》在奇幻史上的地位相同,《沙丘》也成為了科幻史上的一座裡程碑。赫伯特在《沙丘》六部曲中,創造了一個足以和《魔戒》一較高下的“沙丘世界”,規模之宏大,人物之複雜,讓人目瞪口呆。每個角色、每個組織,乃至每顆星球都有自己的曆史與文化,每件物品都有自己的由來與傳承,互相交織構成一個自成一體的世界。
為了讓沙丘世界更可信,赫伯特還寫了很多附錄:涵蓋沙丘地理、動植物、氣象的手冊,記錄了人類幾萬年曆史的大事年表,甚至還編纂了一本七百多頁的百科全書,闡釋沙丘世界的一切。
時至今日,《沙丘》已成為全球文化現象,它催生了《星球大戰》《阿凡達》《異形》等叫好又叫座的經典科幻電影,比如《星球大戰》中的經典的光劍打鬥就是對它的借鑒;它的衍生遊戲《沙丘魔堡》是史上第一個即時戰略遊戲,它也是許多經典遊戲的靈感來源,可以說,沒有《沙丘》就沒有《紅色警戒》《星際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