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外學者揭開新疆木乃伊血統之謎:并非西方移民,思想卻很“國際”

塔裡木盆地的木乃伊并非外來者,而是曾經廣泛分布的更新世群體的直系後代,這一群體被稱為古代北歐亞混血兒(ANE)。

中外學者揭開新疆木乃伊血統之謎:并非西方移民,思想卻很“國際”

小河墓地M11墓葬的自然木乃伊。

中外學者揭開新疆木乃伊血統之謎:并非西方移民,思想卻很“國際”

小河墓地鳥瞰圖。

中外學者揭開新疆木乃伊血統之謎:并非西方移民,思想卻很“國際”

小河墓地M13墓葬的側面圖。

中外學者揭開新疆木乃伊血統之謎:并非西方移民,思想卻很“國際”

小河墓地M75墓葬的發掘。

中外學者揭開新疆木乃伊血統之謎:并非西方移民,思想卻很“國際”

經典的小河船棺和槳,船棺上蓋着牛皮。

中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作為絲綢之路的一部分,位于東西方文化交彙處,長期以來一直是亞歐各國人民、文化、農業、語言交流的重要樞紐。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考古人員在新疆塔裡木盆地發現了數百具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200年的天然木乃伊,這些木乃伊因西式的外貌及裝扮引起了廣泛關注。

一些學者推測,這些木乃伊可能是遷徙至此的西方外鄉人後代。為了更好地了解其起源,由中國吉林大學上司的國際研究小組對13具已知最早的塔裡木盆地木乃伊(來自公元前2100~1700年)的基因組資料進行了分析,同時對相鄰準噶爾盆地的5具木乃伊(來自公元前3000~2800年)展開了調查。這是首次針對新疆史前人口的基因組規模研究,相關成果于中原標準時間10月28日在《自然》雜志中發表。

令人驚訝的是,研究發現,塔裡木盆地的木乃伊并非外來者,而是曾經廣泛分布的更新世群體的直系後代,這一群體被稱為古代北歐亞混血兒(ANE)。ANE在上個冰河世紀末期就已基本消失,其血統在當今人口的基因組中隻保留了一小部分。與今天的人群相比,塔裡木盆地的木乃伊沒有顯示出與其他全新世群體混合的證據,而是形成了一種此前從未出現過的基因隔離,可見他們在定居塔裡木盆地之前經曆了一段長期、極端的基因瓶頸。

與塔裡木盆地不同的是,準噶爾盆地的史前居民中既有當地土著居民的後裔,也有西方草原牧民的後裔,即阿凡納謝沃人(Afanasievo),這是一個與早期青銅器時代的顔那亞人有着強烈基因聯系的遊牧群體。早期青銅器時代準噶爾人的基因特征也有助于厘清切木爾切克(Chemurchek)遊牧群體的祖先,後者後來向北傳播到阿爾泰山脈和蒙古。切木爾切克人似乎是早期青銅時代準噶爾人和來自亞洲内陸山脈走廊的中亞人群的後代。

“這些發現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了顔那亞人祖先向東傳播的過程,以及當他們第一次遇到亞洲内部人群時發生混合的場景,”論文通訊作者、北京大學考古和博物館學院教授Chao Ning說。

這些發現表明,在整個青銅器時代,塔裡木盆地的周圍存在着廣泛的基因混合。這也使研究中的木乃伊顯得分外珍貴,因為他們沒有一絲基因混合現象。不過,雖然塔裡木盆地木乃伊的基因是隔離的,但在文化上非常開放。對他們牙結石的蛋白質組學分析證明,塔裡木盆地的“創始者”居民已經開始飼養綿羊、山羊和奶牛,而且也了解周圍不同的文化、烹饪方法和技術。

“重建塔裡木盆地木乃伊的起源讓我們對該地區的了解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将繼續研究其他時代的古人類基因組,以更深入地了解歐亞大草原上的人類遷移曆史。”論文通訊作者、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Yinquiu Cui表示。

編譯:花花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自然》

期刊編号:0028-0836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1-10-tarim-basin-mummies.html

中文内容僅供參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注明來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