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電影能改變生活,我想把這部電影介紹給所有人123

随着影視劇越來越趨向于商業化與娛樂化,被資本綁架的市場中,很難再尋覓到紮根生活,真切反映人們生存狀态的影片。利益為先的主導中,老一輩創作者日漸淡出熒幕後,失去方向感的後起之秀,終于在市場的浮沉中,也迷失了自我。

小衆的生活片最容易激起情感的共鳴,卻也是最容易被資本市場所忽視,當來源生活的電影,被寄托上某種想要改變生活的希望時,我想,這樣純粹的電影的确值得大力宣傳。

《遙望南方的童年》上映于2007年,作為一部幾乎無人問津的電影,在豆瓣上卻取得了9.4的高分。這是許多高投資全明星電影望塵莫及的分數,雖然,分數并不能說明一切,但至少是對于這部電影的内容以及傳遞出的思想價值給予了高度的肯定。

如果電影能改變生活,我想把這部電影介紹給所有人123

很遺憾,接觸這部電影有點晚了,很幸運,沒有錯過這部電影,當一次次讓自己置身電影刻畫的真實生活場景中時,莫名的辛酸總讓我有種如鲠在喉的感覺。

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離鄉,城市化發展中的農村,在失去耕地優勢之後,逐漸陷入了生存的窘境。雖然,這部電影的關鍵詞定格在“教育”上面,可是,透過鄉村教師易明堂的眼睛,卻能夠清晰的窺探到離鄉與留守二者之間存在的共同點,那就是“無根”。

如果電影能改變生活,我想把這部電影介紹給所有人123

距離電影上映已經過去了13年的時間,但電影中反映的現實問題依舊存在,這不僅僅局限在農村物質層面的匮乏,同樣還延伸到了精神與情感層面的缺失。砣砣和秀秀隻是千千萬萬個留守兒童中的一員,而他們所期盼的,是父母的陪伴,是家庭的關愛,更是如何能夠擁有對于生活堅定的信心與對于美好滿心歡喜的向往。

仰望星空的權利已然被剝奪,當生活的根基也被徹底摧毀時,他們就連最後腳踏實地的勇氣也就蕩然無存了。

如果電影能改變生活,我想把這部電影介紹給所有人123

<h1 class="pgc-h-arrow-right">1</h1>

電影的名字叫做“遙望南方的童年”,可整部電影中,卻并沒有出現真實的南方影像,唯一一次出現,還是易明堂帶着砣砣和秀秀隔着數座重疊的山脈,指給他們的看的假象。孩子們稚嫩的問着“爸爸媽媽什麼時候回來”,易明堂含糊其辭,他并不知道具體的歸期,也不确定是否在過年就真的都能回來,是以,他能做的就是保留孩子們的憧憬,然後,拂去現實的殘酷,給孩子們留下一絲的牽挂。

電影存在着兩條線,易明堂辦幼稚園是主線,而由易明堂串聯起整個農村人們生存狀态與精神面貌是支線。整部電影全部都是啟用當地的人來本色出演,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忠實還原生活的程度。所有非專業演員不經意間流露的情感,恰好是他們經曆生活後的真實反映,于是,這部電影不像是在演,更多的就是生活再現。

如果電影能改變生活,我想把這部電影介紹給所有人123

電影在一開始,就呈現出了理想與現實巨大的差距,在易明堂看來,辦學是為了解決當地教育資源匮乏的問題,可在村民看來,易明堂的辦學純粹是為了掙錢,當把電影焦點對準村子裡的衆人時,不解與嘲弄是大部分人的情緒,即便是有意把孩子送去上學,目的也是因為家裡無人照顧,此刻,易明堂的角色不再是老師,而是保姆。

在這個老人和小孩占據人口主力的農村裡,不斷上演着逃離與離棄的事情,要麼留下,要麼離開,可無論是留下還是離開,漂泊的無根狀态是永遠存在的。砣砣的父母與砣砣唯一的聯系,便是每個月給兩百塊錢的生活費,而秀秀與父母的唯一聯系,就是離婚時争奪撫養權,當文才的老婆丢下孩子,不堪忍受農村生活逃跑後,文才剛出生的嬰兒也就不得不交到易明堂手上。

如果電影能改變生活,我想把這部電影介紹給所有人123

幼稚園成為了孩子們的第二個家,易明堂家簡陋的房子裡,孩子們暫時找到了溫暖的依靠,可是,房子外卻總在充斥着冰冷的殘酷。大人們總以為逃離外出,就能夠擁有更好的生活,可是,他們卻無形中成為了另一座城市的“留守兒童”,逃離是辛酸的,難道,留下了就不辛酸了嗎?

電影在冷靜呈現農村現象的同時,也不斷的抛出一個個比較沖突的問題,比如離開與留守的抉擇,比如物質與情感的抉擇,比如城市與農村的抉擇等等。當這些以前面臨且當下也存在的問題出現時,我想,電影不再是停留在嘲諷的膚淺層面,更多的是試圖想要改變的希望與感同身受的無奈。

因為,即便是這部電影的幕後創作者們,也不知道該如何去解決,是以,他們隻能作為參與者和旁觀者,将出現的問題呈現出來,然後,激發更多的思考,進而引起更多的關注。

如果電影能改變生活,我想把這部電影介紹給所有人123

<h1 class="pgc-h-arrow-right">2</h1>

我希望觀衆在這部影片中感受到真實的力量的同時,進而也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态以及農村的幼兒教育現狀引發思考,投入關注。

這是導演談起拍攝這部電影時所說的。

真實是電影給觀衆的第一感覺,無奈則是自始至終傳遞的情緒表達。電影并沒有因為講述留守兒童的故事,而刻意把孩子與家長進行撕裂,來博取同情,它在故事情節的安排上,父母和孩子始終處在同一水準線上,而剝開農村留守的表象,我們看到的是因社會快速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無力感。

如果電影能改變生活,我想把這部電影介紹給所有人123

一方面對于物質追求的與日俱增,一方面對于情感歸宿的日漸疏離,當物質與精神同時出現斷層時,人與人之間的陌生感,正在加劇着社會價值層面的崩塌。

電影中,秀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母親長年外出打工,雖說家裡債還清了,房子也修建好了,可是,最終丈夫與她離婚,而秀秀從頭到尾都沒有喊過一聲媽媽,公家車上的揮手告别,撕裂着情感的紐帶,最終,除了血緣關系,剩下的便是陌生人般的交情。

在中國這片不斷變化的土地上,總是在進行着各種各樣的遷徙,而農民工浪潮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便一直沒有停止過。當所有人在家鄉與遠方之間搖擺不定時,早已失去了作為情感信仰的歸宿感,那是一種無根狀态的表現。砣砣不了解父母的不歸,秀秀不了解父母的抛棄,而易明堂不了解的是,原本該守候的家園,為什麼成為了大家極力想要逃離的地方?

如果電影能改變生活,我想把這部電影介紹給所有人123

電影從教育出發,最終聚集到了情感上面,教育可以帶來知識層面的收獲,可失去的情感層面的東西,又該用什麼填補呢?

幼稚園解散了,孩子們從群體重新回到了個體,才剛剛從同伴那裡得到的安慰瞬間被現實擊碎。

秀秀的父母離婚後,在沒有通知的情況下,都外出打工了,而秀秀也隻能放在叔叔家。砣砣的父母從來沒有出現,隻留下瞎眼的婆婆相依為命。雖然,秀秀和砣砣最終被易明堂接到了自己家,可是,在農村,砣砣和秀秀這樣的情況實在是太多了,豈是一個易明堂能解決的?

如果電影能改變生活,我想把這部電影介紹給所有人123

<h1 class="pgc-h-arrow-right">3</h1>

有很多人會把這部電影與張藝謀的《一個都不能少》相提并論,可我要說的是,《一個都不能少》是從主流價值觀出發,對于某種職業操守的歌頌,而《遙望南方的童年》這部電影,則更多的是建立在寫實之上,對于當下農村存在困境的審視與反思。

電影并沒有刻意誇贊老師的奉獻精神,它隻是利用老師的善舉作為一個引子,進而串聯起整個農村普遍存在的生存狀态,這不是獨角戲,而是群戲。在性格塑造上,最生活化的展示,往往就能夠将人物的形象立體化起來,比如砣砣父母的争吵,比如電影開始的父子對話,比如在易明堂幼稚園打工的李響對于外面世界的向往。

如果電影能改變生活,我想把這部電影介紹給所有人123

這些人物太過熟悉,是以,在看電影的時候,觀衆自然而然的代入了自己的主觀情感,這些場景也太過熟悉,當我們從原先的參與者,慢慢跳出來成為旁觀者時,突然發現,原來曾經以為習以為常的事情,回頭來看,卻是如此的刻骨銘心。

逃離與留守是電影的核心,物質與情感是電影的話題,那麼,審視與反思就是電影的重點。故事内容中沒有譴責與批判,隻有呈現,然後,留下思考給熒幕外的觀衆。

如果電影能改變生活,我想把這部電影介紹給所有人123

娛樂化過度泛濫的影視劇市場,《遙望南方的童年》這部電影,如同一股清流,努力呈現着被遮蓋的真實生活。

娛樂農村或是粉飾農村,都是一種扭曲價值觀的展現,而我們如果真想為農村出點力,那就将自己的心紮根土地,用真實的情感認真體會,在這發生巨大社會變革中的農村裡,正在呈現着的某種無力的轉變以及日漸凋敝的樸素情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