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學日報
北京,1月28日(新華社張夢剛)一些海洋物種面臨"種群崩潰"危機 - 自1970年以來,海洋蟋蟀(即已知的鲨魚,蛞蝓,蛞蝓)的數量減少了71%,其中超過三分之三的海洋物種瀕臨滅絕,根據周一發表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的動物學研究。過去12,000年來,全球海面溫度一直在上升。
海洋承受着多重壓力,氣候變化、海水溫度上升、污染、過度捕撈和海洋酸化一直在影響着它們的健康。科學家現在認為,海洋物種滅絕的風險應該主要來自過度捕撈,但個别物種的下降一直難以衡量,盡管以前曾記錄過世界不同地區海洋和沿海鲱魚種群的下降,但尚未進行全球分析。
這一次,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的團隊估計了1970年至2018年18種海闆鲱魚物種的相對豐度,并評估了所有31種海相闆條物種的滅絕風險。他們發現,從1970年到2018年,全球海洋闆條魚的豐度下降了71.1%。在這31個物種中,有24個瀕臨滅絕,三種鲨魚物種(海洋白鳍鲨、露鲮鲨、無開挖鲨魚)數量特别少,現在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名單上威脅程度最高的物種。
研究人員将這種下降歸因于捕撈壓力,在此期間增加了18倍。該小組指出,應立即采取行動防止"人口崩潰",并特别呼籲各國政府實施捕撈限制,以幫助促進物種恢複。
在同一天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份氣候報告中,紐澤西州羅格斯大學的研究小組指出了海洋中的"氣候危機"。該報告稱,過去12,000年來,全球平均每年海面溫度一直在上升。
研究人員重新解釋了兩個最新的氣候模型,并設計了一種方法來評估單個記錄的季節性偏差,以計算年平均海面溫度。他們發現,12,000至6,500年前的變暖是由冰蓋的退縮引起的,而最近的變暖是由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引起的,目前的溫度是過去12,000年來最高的,與大約125,000年前的最後一個冰河時代大緻相同。
除了表明排放繼續提高海面溫度外,該研究還填補了氣候模型與以前用于重建更新世曆史的資料之間的長期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