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兒一次能飛多久是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的答案,已知飛行時間最長的鳥是蟒蛇。

來自美國奧杜邦學會的科學家發現,一條來自北美阿拉斯加西南部的跟蹤器安裝的"4BBRW"斑駁尾巴,經過11天無休止的飛行到紐西蘭後,沒有吃喝,跨越了12,200公裡的距離,在此期間它沒有停止拍打翅膀,創造了脊椎動物生理功能的記錄。
在"4BBRW"之前,"E7"是記錄保持者,紐西蘭米蘭達港的科學家在小型衛星跟蹤裝置上佩戴了16隻水貂。其中一條腿被綁着一面黑色的塑膠腳旗,編号為"E7"雌性斑點尾巴,後來創造了候鳥遷徙的傳說。這顆衛星在整個過程中跟蹤了她的遷徙。3月17日上午8.m,E7開始營運,向北飛越太平洋。3月24日17:00(晚上9:00.m。紐西蘭時間),E7降落在中國吉林省丹東市鴨綠江口的海灘上,她飛行了7天13小時,飛行了10,219公裡,沒有休息,覓食,沒有飲用水,一口氣完成了遷徙。
斑尾蜻蜓屬于蟒蛇屬。它長37厘米,重量不到1公斤。冬頭灰白色,具有黑褐色垂直花紋,肩部、上背部黑褐色,羽毛邊緣淺棕色,下背部、腰部,尾巴覆寫着白褐色,羽毛幹,尾羽棕色,有灰褐色交叉條紋;嘴巴長而上翹,紅色,尖端黑色;蕨類植物是一大群水鳥,約115種,中小型,常生活在水體邊緣。這些類别包括強迫症,螃蟹,牡蛎,反嘴,閻,安徒生和第四紀部門。
鴕鳥有兩個極其重要的特征:它們高度依賴濕地(包括沿海和内陸濕地),貝類、螃蟹、蝦和蠕蟲是它們的重要食物資源;
東亞-澳洲遷徙路線上約有65種鴕鳥,總數超過500萬隻,其中大部分繁殖在俄羅斯遠東、東北和中國北方,有的遠至美國的阿拉斯加。
鴕鳥的繁殖期一般為每年的4-7月,越冬期一般為次年11月至次年3月,其越冬面積分布非常廣泛,從我國黃渤海地區北部、南部到澳洲、紐西蘭等地。牌匾是代表之一。
對于地球上的許多動物來說,這種定期的旅程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有着大緻相同的目的 - 避免寒冷,在冬天來臨時在溫暖的地方尋找食物,然後在敵人較少且條件合适的地方繁殖。這項活動確定他們能夠避免劇烈的氣候變化,并始終生活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
為了長途跋涉,他們提前做好準備,從快速增加體重開始,利用每一次機會進食,儲存脂肪,一些鳥類在短短三周内将體重翻倍,這将被用作他們旅程的燃料。他們的消化器官也會萎縮,而他們的心髒和胸部肌肉也會生長,這将為未來的長途飛行提供更多的燃料。據計算,體重在465至600克之間的鳥類可以在9,000至13,000公裡的距離内飛行。
在實際移動之前,通常會進行"飛行練習",通常是當鳥類在空中飛行和盤旋10到15分鐘,然後降落時。一旦它們真的在路上,它們就會直飛并達到一定的高度。牌匾的平均高度約為1500至3000米。
斑點尾巴可以飛這麼遠的距離,它們優越的飛行技巧是密不可分的,它們偶爾會跳上翅膀,滑翔,交替。此外,他們知道如何選擇在高海拔的迎風大氣中飛行,以提高飛行效率。
長途飛行會耗盡他們的身體脂肪儲備,有時甚至會消耗蛋白質(肌肉組織)來滿足額外的能量需求。它們不僅需要在到達目的地後恢複體力,而且必須更換已經損壞的初級羽毛,這對于如此長距離至關重要。此過程大約需要 100 天。種植新羽毛也需要消耗能量。是以它們每年換兩次羽毛,你可能會發現它們在不同的地方看起來不同。
在飛行的幾天裡,你是如何入睡的?科學家推測,他們可能能夠讓大腦的兩個半球輪流休息。隻有半個腦力控制,還能停不停拍打翅膀而不失靈,它就像自動駕駛儀一樣,它真的很強大。這些專業旅行者是看天空的專家,白天穿過太陽,晚上識别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星星,他們知道天空的變化。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尾蜻蜓都那麼兇猛,有些尾蠅從阿拉斯加回到紐西蘭,中途也需要加油,它們選擇的中轉站一般是黃海沿岸廣袤的海灘,這裡可以為尾蜻蜓提供豐富的食物,讓鳥兒在短短幾周内就來覓食,補充足夠的食物。
尾蜻蜓也啟發了許多科學家,美國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從尾部汲取靈感,設計了一種零排放的氫動力概念噴射機Stratoliner。這架飛機的機翼類似于蜻蜓的機翼,利用空氣動力學原理獲得更大的升力,并且在比典型的商用飛機高得多的高度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