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4月2日,如果你仔細觀察社會,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除了麻雀、喜鵲、灰喜鵲等最常見的鳥類外,白鹳、黑水雞等水鳥,還有鳳凰鷹等猛禽,甚至和我們都是小面積的"鄰居"!2日晚,《窗外鳥:武漢家居觀鳥報告》首映式将在德壩彩虹書店舉行。本書由武漢觀鳥協會的50個社群鳥類觀察筆記彙編而成,從獨特的角度呈現了這座城市的人鳥陪伴。

鳳凰鷹。鐘永樂被拍到在陽台上觀鳥
18個群落,50種鳥類
獨特的觀鳥體驗
這本書作為一項獨特的鳥類監測活動出版。
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武漢觀鳥協會會員家抗疫,從2016年起,暫停了武漢重點地區鳥類的持續監測。經過短暫的一番宣傳,他們開始思考該怎麼辦,作為鳥類保護慈善機構,能否來到一個特殊時期的替代鳥類多樣性監測?
從2月開始,20多名成員在陽台上架設錄影機,手持望遠鏡,捕捉窗外的動人身影。
白鹭。王琳一邊拍一邊在陽台上觀鳥
成員于麗媛說,當時,他深陷焦慮和憂慮之中,在協會的微信群裡看到新聞,非常驚訝。"這些鳥兒什麼時候,這群鳥友怎麼還有心情看鳥兒呢?"但看到大家發來了生動的照片,沒過幾天她就加入了家裡的觀鳥活動,"看着窗外的鳥,等待春天回到大地,感覺好多了。"
在陽台上觀鳥聽起來不錯,但在實踐中非常"悲傷"。觀鳥協會會長嚴軍告訴長江日報,有的會員住在較高樓層,離地面較遠,癡迷于觀察困難;但時間足夠好,每天都能平靜下來等待很長一段時間,二月底随着氣溫回升,每當陽光明媚,天氣晴朗時,桉樹、強腳樹莢等鳥兒留下的歌聲就會來來去去。
喜鵲在陽台上拍照。嚴軍照片
成員們說,從陽台上觀鳥與在野外觀鳥是完全不同的體驗。"在野外觀鳥總是要擡起頭,但看着陽台上綠化帶裡的鳥兒是一種'上帝的觀點',它俯視着它們,看到它們在樹枝上上下跳躍,就像敲打音符一樣。
最後,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他們在武漢保利城、保利清能西海岸、常春藤公園等18個街區,觀察記錄了50種野生鳥類。
新穎獨特,活潑有趣
本書帶你進入你這邊的本質
由于之前曾編輯過鳥類書籍,2020年3月,湖北科技出版社編輯高然對觀鳥有着濃厚的興趣,是以經常拿着兒子的玩具望遠鏡,從陽台上向西看。
燕君正在觀鳥。燕軍供應地圖
3月4日,他在網際網路上看到闫軍陽台上觀鳥的新聞報道,被志願者們的精神所感動。"以前的觀鳥書籍太受歡迎了,如果陽台上有一本觀鳥書,了解他們周圍的鳥類對公衆來說将大有裨益。有了這樣的想法,高然聯系了嚴軍,想出了出版相關書籍的想法。
協會成員認為使用一本書來記錄特定時間段是有意義的。在高然的幫助下,經過近一年的精心打磨,《窗外鳥:武漢家觀鳥報告》終于出版了。
窗外的鳥:武漢家居觀鳥報告。
長江日報記者打開這個架構和設計都很漂亮的書,看書由20多名成員的50多張觀察筆記,按鳥類種類,一共分為鳴禽、登山鳥、陸地鳥、涉水鳥、猛禽等6部分。每隻手都是一隻鳥,它不僅記錄了每隻鳥的觀察過程,每隻鳥的形狀和習性,還有關于鳥的有趣故事,包括作者自己的一些想法。
陽台上的紅喙藍喙藍。嚴軍照片
這本書向你和我展示了這張照片。比如,在排氣管裡安頓着家裡的八個兄弟,每天醒來時都會發出我們白皙的嗓音,還有蹦床在小區分店吃果麻雀。書中的語言也非常生動,比如紅頭長尾因為眼睛尖尖,綽号"憤怒的小鳥";孩子們讀書并不困難。
"這本書記錄了疫情防控期間窗外的鳥兒,以及窗内的人。"這些觀察家長期從事鳥類救援和鳥類栖息地保護的公益事業,展現了武漢'敢為人先'的精神,"阿拉善SEE生态協會會長孫麗麗在評論該書時說。我希望更多的人能通過這本書愛上窗外的鳥兒。"
楊睿正在觀鳥。楊銳為圖檔
成為紅喙鷗和白鹳的"鄰居"。
武漢真的是一座濕地上的城市
"50種!結果令我們每個人都感到驚訝。闫俊坦言,在大家的期待中,社會各界觀察到的鳥類,應該是武漢最常見的30種。
在50種鳥類中,有6種候鳥,即喙鴨,綠頭鴨,小蟋蟀,鳳凰,普通蟋蟀,紅喙鷗和3種涉禽,即灰頭小麥雞,黑水雞和白喙雞。
黑水雞。朱紅雁在陽台上觀鳥時正在拍攝
内陸,由候鳥和涉水鳥組成的水鳥主要生活在河流、湖泊、池塘等濕地。"要在社群裡找到這麼多水鳥'鄰居',不得不說大武漢真的是一個'濕地上的城市':水網、湖泊、濕地資源都非常豐富。"嚴軍說。
然而,仔細分析顯示,這些水鳥的出現也有一個規則要遵循。位于東湖邊,華中科技大學豫園區,位于東林區南湖畔,地處三角湖附近萬科金域藍灣,位于湖畔小鎮、納帕谷和保利清能西海岸都近湖畔, 是以,它已成為水鳥的主要觀察點。
此外,一些獵人,如鳳鷹、獵鷹、紅隼等,也出現在了社群中,成為我們的"好鄰居"。
"觀察到的鳥類種類是否比預期的要多,這是否與人類活動減少有關?"長江日報記者提問。"沒關系。"嚴軍回答道。他接着解釋說,随着人類活動的減少,鳥類活動的範圍不會有太大變化,而隻會更容易看到鳥類。事實上,它們曾經在我們身邊,但它們可能隐藏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當人類活動減少時,它們可能在我們的視線中停留更長時間,更容易觀察到。"通過這次特殊的觀察,我們發現我們周圍的自然環境是如此豐富多彩。(長江日報記者楊曉宇、記者趙蓉、趙銀飛)
編輯:鄧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