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意思是說我們做事情,不能太慌忙了。太慌忙,就容易忙裡出錯。對難辦的事情,也大可不必視為畏途,不去處理它。對輕而易舉的事情,也不能馬虎、輕率。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出現閃失和差錯,甚至造成身體傷害和财産損失,往往是因為着急,慌不擇路。人,一着急,一慌張,判斷力和精準度就直線下降,當然要出錯了。倘若我們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能保持淡定從容,做任何事情都有條不紊,甯願慢半拍但有秩序、有節奏地推進,也不慌慌張張的,就一定能把事情辦妥。

避免忙中出錯,要打好提前量,留有足夠時間去做每一件事情。上班時間是機關規定的,但是出發的時間是自己決定的,要事先考慮到路上有什麼意外發生,是以要提前足夠的時間,以防止遲到。
避免忙中出錯,要做好每日計劃,如果時間不夠用,那就甯願縮短計劃,減少用時;如果時間過于緊張,那甯願不去做這件事,也别在心理準備不足時去做,以免不該發生的事故發生。
避免忙中出錯,要有好心态,無論出現任何意外的情況都要從容面對,坦然、淡然、安然、自然,性子再急也不能急于搶時間。因為出現事故的後果一定大于搶時間的所得,是以要有好的心态,時刻都樂樂呵呵,做到不緊不慢,不急不慌,留有餘地,恰到好處。
忙中就會出錯,因為許多事故往往都是在着急忙慌的時候發生的,人一着急就會亂了分寸,就在着急的一瞬間,事故發生了,再後悔也晚了。
每個人在做事時,都是由内心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驅動的。隻有當成就感和滿足感達到一定水準時,内心才會比較愉悅。但是,每個人的偏好和能力的差異是很大的,都有自己喜歡和擅長做的事情,也有不喜歡和不擅長做的事情。在相同的時間和精力的投入下,前者比後者能帶來更多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以一天為例,假設對我們而言,隻有當成就感和滿足感達到H時,我們的内心才會比較愉悅。今天我們計劃要做的事情有4件:A、B、C、D,在相同的時間和精力的投入下,這些事情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的多少依次排序為:A<B<C<D,如果在實際執行計劃時,我們在A、B兩件事上花費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在C、D兩件事上的投入不足,那麼今天我們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會小于H,就會不開心。
是以,為了保持愉悅的心情,我們必須對自己的身心狀态保持覺知,主動進行調節,保持時間和精力在這4件事情上的均衡配置設定。
明代思想家、政治家呂坤曾指出:“天下之物,纡徐柔和者多長,迫切躁急者多短。故烈風驟雨,無崇朝之威;暴漲狂瀾,無三日之勢。催拍促調,非百闆之聲;疾策緊銜,非千裡之辔。人生壽夭禍福,無一不然。褊急者可以思矣。”又說,“天地萬物之理,皆始于從容,而卒于急促。急促者氣盡也,從容者氣初也。事從容則有餘味,人從容則有餘年。”呂坤從身心健康的角度指出:辦事急躁非但容易出錯,造成損失,還将危及我們的身心健康,是以我們辦事,以從容為宜。辦事從容,留有餘地,且在辦事的過程中,能夠享受到辦事的趣味,這樣一樁樁、一件件淡定地去依序辦理,才會得享天年。
小老闆阿輝在棠城經營着一家貨運公司。每天從上午九點開始上班,他就一直要忙着看郵件、回郵件、審閱下屬遞交的各種方案和報告,還要準備會議、搜集資料,與同級和上司開會,給下屬開會,與下屬一起溝通修改意見……常常是忙得腳不沾地,到了晚上七八點鐘,當天的工作還處理不完,隻好帶回家繼續加班。每天他都覺得特别累,回到家裡也不能好好陪家人,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完善方案,如何避免出錯。
可是,加班加點忙得不可開交的他,發現是越忙活兒越多,公司裡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沒有時間認真思考如何給下屬的方案提供修改意見,新的任務因尚未考慮妥當很難及時配置設定下去,等候決策的下屬不時催促他盡快做出決定……
要隻是忙碌也就罷了,問題是,他的忙活并沒有換來員工的體諒和敬佩。“等待他簽個字總要等那麼久,影響我的項目進度。”“老闆根本就不相信我們,總是讓我們等他的建議,不放手讓我們去做,那就交給他自己做好啦。”“整個公司就他什麼都懂,就他一個人在表現,我們的個人發展空間都受到了限制。”……這樣的怨言,漸漸傳到了他的耳朵裡。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得人之力者無敵于天下也,得人之智者無畏于聖人也。”作為老闆,既“得人之力”又“得人之智”,卻不知善加利用,豈不是白忙活?累死了也不會有員工同情。
阿輝的故事告訴我們:作為老闆或管理者,更應謹記“事勿忙”的道理。對于管理者來說,“事必躬親”并不是勤奮踏實的表現,相反,是一種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