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伯利亞“來客”樂享中國美好生活

西伯利亞“來客”樂享中國美好生活

2月11日,遊客在昆明海埂大壩給紅嘴鷗喂食。新華社記者 王冠森 攝

新華社昆明10月12日電(記者鄭冬睿、龐明廣、王皓)滇池岸邊,小雨淅淅瀝瀝。水面上空偶有飛鳥掠過。昆明市鳥類協會秘書長、雲南大學生态與環境學院博士趙雪冰手舉雙筒望遠鏡,朝着天空的方向極目遠望。

彩雲之南的城市名片

“還沒有來。它們每年到來的時間并不完全一樣,不過差不多在10月中下旬。”趙雪冰說,仿佛在期待與一群老友的久别重逢。

趙雪冰等待的老友是一群來自遙遠北方的紅嘴鷗。自1985年起,這些體重僅約300克、白腹紅嘴的“小精靈”已連續30餘年從俄羅斯西伯利亞等地大規模飛來昆明越冬。滇池是它們在昆明的主要栖息地之一。

趙雪冰介紹,昆明冬季氣候溫暖,滇池、翠湖魚蝦等食物豐富,再加上市民常年自發喂食,非常适宜紅嘴鷗越冬。2020年,來昆明越冬的紅嘴鷗約41600隻。

每年3月,在紅嘴鷗即将踏上北去歸途之際,衆多昆明市民來到翠湖公園、滇池海埂大壩等地,與這些遠道而來的小家夥們依依惜别。

從好奇到喜愛,再到依戀,昆明人與紅嘴鷗逐漸建立了難以割舍的情感聯系。“紅嘴鷗已經成為昆明這座城市的名片。”趙雪冰說。

西伯利亞“來客”樂享中國美好生活

冬日,江西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成為白鶴等候鳥的越冬樂園。鳥兒在保護小區飛翔、覓食,讓保護小區熱鬧起來,成為鄱陽湖區一道特别的風景。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鄱陽湖畔的幸福使者

和紅嘴鷗一樣,每年秋冬時節,成群的白鶴從西伯利亞出發,飛越數千公裡,最終在中國江西鄱陽湖畔落腳駐留。

白鶴又名西伯利亞鶴或黑袖鶴,是地球上生存了6000萬年的“活化石”,全球現存數量為3500隻至4000隻,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估為極危物種,在中國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20世紀80年代初,白鶴瀕臨滅絕。如今,在鄱陽湖越冬的白鶴數量已接近4000隻。得益于中國政府和人民的不懈努力,在鄱陽湖畔,鶴群起舞的景象成為常态。

當來自白鶴主要繁殖地俄羅斯聯邦薩哈(雅庫特)共和國的烏什卡諾娃女士目睹這一景象時,她激動得幾乎落下淚來。“我終于實作了兒時的夢想——親眼見到跳舞的白鶴。”

在一封由烏什卡諾娃轉交給中方的薩哈(雅庫特)共和國對外聯絡和民族事務部的感謝信中寫道:“薩哈人相信白鶴會帶來幸福,我們真誠地祝願,保護白鶴方面的傑出工作會給您們和全體中國人民帶來幸福!”

西伯利亞“來客”樂享中國美好生活

在山西平陸黃河濕地,幾隻白天鵝在水面上嬉戲(3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飛航 攝

黃河岸邊的“天鵝湖”

在位于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的平陸黃河濕地,同樣來自西伯利亞的白天鵝找到了栖息的樂園。

這片6000多公頃的濕地是中國白天鵝三大越冬栖息地之一。每年冬天,上萬隻白天鵝從西伯利亞來此過冬,把這裡變成一個巨大的“天鵝湖”。

為保護白天鵝,平陸縣陸續關停了濕地周圍的污染企業,投入數億元人民币改善生态,并成立了一支100多人的保護隊伍,安裝了遠端視訊監控系統。近10年來,政府每年出資40萬元,用于補償濕地周邊的百姓退耕還濕。

每到次年3月,數以萬計的白天鵝陸續結束在中國的越冬之旅,成群結隊地飛回西伯利亞。中國沿途各省份紛紛釋出緊急通知,嚴厲打擊鳥類違法犯罪,專門安排人員進行觀測,為這些“老朋友”護航。

“除了出台保護政策和加大資金投入,中國持續改善的生态環境是對白天鵝遷徙最好的‘護航’。”平陸縣林業局野生動物保護站站長張晉說。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一階段會議10月11日至15日在昆明舉行。在今年第一批越冬紅嘴鷗即将造訪春城之際,各方在這裡共商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戰略,共同開啟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程序。

近年來,中俄兩國持續深化遷徙候鳥保護合作,簽署了《白鶴研究與保護合作備忘錄》等一系列有關生物多樣性保護雙多邊協定。中俄跨境自然保護區内物種數量持續增長,野生東北虎開始在中俄保護地間自由遷移。兩國瀕危物種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準不斷提高。

“候鳥是沒有國界的,它們在兩國之間往來需要雙方共同的保護。”趙雪冰說,他期待,本次大會将進一步促進中俄兩國在遷徙候鳥及其他各類動植物保護領域的合作。(參與采寫:劉書辰、何春好、呂夢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