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家天下四百載,盡在留候一著間——謀聖張良的人生智慧

作者:水墨史冊

前半生拿得起,後半生放得下。這才是一個人最好的活法!

張良張子房,漢初三傑之一,被尊稱為謀聖的存在,一位讓一生放蕩不羁的漢高祖數十年來如一日以師事之的人物,讓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幾次三番招攬卻不可得的人!翻開史書,在太史公司馬遷的筆下張良的第一次亮相,仿佛就是一部武俠小說的開場——博浪沙刺秦,可謂一錐驚天下!

漢家天下四百載,盡在留候一著間——謀聖張良的人生智慧

前半生不猶豫,後半生才能不後悔。

張良是一個标準的舊六國貴族,弱冠之年國破家亡,複國的重擔成了他前半生唯一的追求。這就是所謂的拿得起,二十幾歲的項羽與四十多歲的劉邦,第一次見到秦皇的車駕之時說出了兩句震古爍今的豪言,而這位少年郎以散盡家财的代價,準備向那位千古一帝發出自己的聲音!

漢家天下四百載,盡在留候一著間——謀聖張良的人生智慧

那驚天一錐沒能改變曆史,卻改變了張良的一生,誤中副駕換來了天下聞名,也換來了張良十餘載的銷聲匿迹,大鵬展翅也需借風而行,張良苦等十年,終于等到了那句響徹天下的“王侯将相令有種乎?”此時便是張良以一代謀聖的身份正式登上曆史舞台的開始!

漢家天下四百載,盡在留候一著間——謀聖張良的人生智慧

筆者其實時常感覺無法想象一個名動天下的年輕人是如何甘願隐姓埋名十餘年之久的,大概這就是天道中所謂的“能人所不能,忍人所不忍”吧。張良出山之時當時可謂是群雄并起,以張良的智慧當然明白複國可謂難如登天,可他依然無視了西楚霸王的百般示好,也拒絕了與其惺惺相惜的漢高祖劉邦,堅定的站到了剛剛複立的韓王身邊!

漢家天下四百載,盡在留候一著間——謀聖張良的人生智慧

都說不忘初心者方能始終,亂世之中能堅守理想者又有幾人?

國仇家恨一肩挑的張良,果斷開啟了個人無雙模式,在起義軍中出謀劃策四處奔走,生生讓南韓出現了再延國祚的希望!在張良看到希望的時候,另一位彪炳史書的人物卻把心思動到了曾經的戰友身上。西楚霸王項羽在滅秦之後,果斷開始傾力掃平障礙,韓王成了那隻儆猴的雞,而随着韓王的人頭落地,劉邦終于迎來了他于這亂世中争霸天下的“三叉戟”!

漢家天下四百載,盡在留候一著間——謀聖張良的人生智慧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大丈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張良的選擇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可謂是失了智的,屆時項羽已經開始把自己放在了天子的座位上開始分封諸侯。劉邦雖然僥幸地逃過了鴻門宴的清算,卻也被項羽趕到了巴蜀這個窮鄉僻壤,一代霸王始終看不起出身市井的漢高祖,但誰又能想風華正茂的霸王會輸給隻比秦始皇小三歲的劉邦?

漢家天下四百載,盡在留候一著間——謀聖張良的人生智慧

兩個已過不惑之年的老男人組合,并沒有被那位楚霸王列入必殺的第一梯隊,更何況在這個逐鹿天下的年代裡人人争相逐利,張良更是漂泊半生,當所有人看到他在劉邦最困難的時候,來到他的身邊時,想到的就是兩位半生不得志的家夥打算在蜀地混吃等死。但,半生的漂泊并沒有磨滅張良的心氣,他亦如當年那個立志伐秦的少年,也正如博浪沙前一往無前的揮錐一擊,謀略無雙的張良終于等到了一個足夠他展盡鋒芒的平台!

漢家天下四百載,盡在留候一著間——謀聖張良的人生智慧

謀聖的鋒芒,在于他果斷勸劉邦燒毀棧道成功騙過了楚霸王的視線,也為韓信的暗度陳倉平定三秦創造了條件;也在于他對人心的把握,派人說服了楚霸王的九江王黥布,接着更是一手主導了對于各地藩王勢力的聯合,讓堂堂西楚霸王陷入了群虎噬龍的局面之中。

漢家天下四百載,盡在留候一著間——謀聖張良的人生智慧

韓信攻略三秦後天下側目之下,楚霸王終于正視起了那位漢王,但一口吃不成胖子,這時的劉邦再次與張良打了個完美的配合,用一副樂不思蜀的暴發富嘴臉與張良賣了一波“隊友”,将楚霸王的視線成功轉到了二五仔齊王的身上。自古秦兵耐苦戰,三秦之地盡是虎狼之師,秦靠的就是這些兵源才能一統天下!可惜西楚霸王隻看得到自己的天下無敵。

漢家天下四百載,盡在留候一著間——謀聖張良的人生智慧

随着時間的流逝,劉邦消化完了三秦之地這口大肥肉後,終于有了和項羽掰掰手腕的能力,可惜那位西楚霸王始終是世間獨一檔的帥才!彭城一戰,劉邦可謂是丢盔棄甲抛妻棄子無所不用企及之下才逃得一條性命。

漢家天下四百載,盡在留候一著間——謀聖張良的人生智慧

公元前204年,楚漢決戰,為了配合韓信北伐,劉邦和張良帶着一群“老弱病殘”牽制項羽,被重兵圍困在荥陽,最後劉邦實在挺不住了,智者出昏招真可以說是哭笑不得!劉邦竟是應下了,通過刻印信的方式,把土地分給六國後人恢複戰國時代的馊主意。曆史拐點的到來總是如此觸不及防。韓信半輩子的追求即将實作之時,卻被生生攔了下來!

漢家天下四百載,盡在留候一著間——謀聖張良的人生智慧

拿起與放下的道理好說實不好做!

攔住劉邦的不是别人,正是張良自己:“兄弟們抛家舍業,為陛下抛頭顱灑熱血,無非就是盼望着能夠封妻蔭子。假如陛下随意分封那些什麼都沒為我們這個團隊付出過的家夥,又有誰願意同陛下一起去打江山呢?”張良這一攔,攔下了一個“天下歸一”的大漢朝,也正式與那個半生漂泊的張良做出了最終的告别!

漢家天下四百載,盡在留候一著間——謀聖張良的人生智慧

前半生要拿得起,拿的不僅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責任。

公元前202年,劉邦終于從那位不可一世的楚王手中搶來了這個天下,劉邦登基的時候,張良被尊為“帝師”,封地三萬戶,功居百官之首。都說功高震主者難以善終,那麼功高蓋主又會如何?48歲的張良給出了一份不一樣的答卷,韓信背着謀反的罵名,滅了三族;蕭何也因為違逆之罪,蹲過監獄。張良卻始終被劉邦以師事之,呂後亦是一生對其執禮甚恭!

漢家天下四百載,盡在留候一著間——謀聖張良的人生智慧

張良回顧自己的一生時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家五世相韓,南韓滅亡之後,我不吝萬金家财,替南韓向強秦報仇,令天下為之震動。如今身為帝王之師,更是封萬戶,位列侯,可謂心滿意足,願抛人間事随赤松子雲遊天下!”那一天,張良唱着《天行九歌》走進了黃袍山。

漢家天下四百載,盡在留候一著間——謀聖張良的人生智慧

長劍白衣出漢家,

笑挽清風醉流霞。

莫話人間名利事,

漫舉石樽共烹茶。

司馬遷給張良的結局隻有四個字:“後八年卒。”

比起張良前半生的波瀾壯闊,這四個字簡單至極,也灑脫至極。因為他當初拿得比誰都要重,是以最後走得可以比誰都要輕。前半生拿不起,就會庸庸碌碌;後半生放不下,就會疲憊難堪。

漢家天下四百載,盡在留候一著間——謀聖張良的人生智慧

前半生拿得起,拿的是一份能力和責任;後半生放得下,放的是一份智慧與從容。這才是一個人最好的活法。

筆者對于史學的興趣,來自于唐太宗李世民那句流傳千古的經典名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懷揣着對于古人智慧的向往筆者翻開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小說),也就是在這本書中第一次“聽到了”張良張子房這個名字!

漢家天下四百載,盡在留候一著間——謀聖張良的人生智慧

筆者至今記得,水鏡先生評價孔明,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由于好奇,便偷翻了家中老爺子珍藏的那本史記,可厚了,而且還是豎版,可惜後來不小心被筆者損壞,猶記得被老父親請出花梨孝子棍時自己當時埋哪都想好了!

漢家天下四百載,盡在留候一著間——謀聖張良的人生智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