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曲阜孔家大名鼎鼎,皆因他家出了一位“孔聖人”。再加上漢武帝朝的董仲舒提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府的地位在中國至高無上了兩千年。
畢竟封建王朝來來去去,要趕上五代十國那一陣,換皇帝比換衣服還勤快。正應了那句俗語——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隻是皇帝成了流水兵,而雷打不動的是那孔家。
如果對孔家稍有了解,就會知道孔家有“兩怪”:
第一是分“内孔”和“外孔”。内孔自然是聖人嫡系;至于外孔麼,有的說是孔仲尼兄弟的後代,有的說是賣身孔府為奴的人改姓後的人,更有甚者,說内中還有“世仇”;
第二是每逢孔廟祭祀,就有一位“張外婆”列席其中。不但身居主位,看到孔府規矩禮儀稍有錯慢便可高聲罵人。孔府中人不但不會阻攔,還要低頭聆聽教訓。
這兩怪,其實追溯到五代十國時期,都能彙集到同一樁案子上。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貪心奴仆弑主滅門、李代桃僵;忠心乳母以子易子,保全血脈</h1>
後梁乾化年間(公元910年),因為多年戰亂,民間流離失所者不計其數。山東曲阜孔家作為千年望族,開門納戶,廣泛招收沒地方可去的流民進府做工。
本意是盡綿薄之力以慰天下蒼生,卻沒想到有心腸惡毒之輩潛伏其中,給孔家帶來滅門之禍。
乾化三年,衍聖公的爵位已經傳到了孔子第四十二代孫孔光嗣手中。雖然“衍聖公”三字聽起來富麗堂皇,但其實朝廷兵荒馬亂、早已停了俸祿,孔光嗣也要在外公務以補貼偌大的家用。
但是在一些宵小眼中,“衍聖公”和“孔府”卻代表着他們一步登天的天梯。新進孔府不滿兩年的孔末,原名劉末的,就是其中之一。
孔末是他進府後改的名字。孔家對有一技傍身又勤勞肯幹的勞力都會改姓收為孔府中人,改了姓的人就表示他們以及他們的後代都能在孔府有一席之地。
這樣天大的恩惠卻仍不能滿足孔末,因為他看上的,乃是“衍聖公”的身份。
心懷叵測的孔末膽大過人,終于被他找到機會聯合當地軍閥,誅殺了孔氏家主孔光嗣,以及孔光嗣院中的夫人侍婢。
要不是孔光嗣的獨子孔仁玉太小離不了乳母,去了乳母家中,恐怕也要命喪當場,也就沒有後來那些事了。
孔仁玉的乳母張媽媽機警過人,收到孔府來報以後,她知道孔末不會就此罷休,一定會馬上追來誅殺小主人。情急之下,她隻能将孔仁玉的錦衣華服套在年歲相近的自己的親兒子身上。
才打扮停當,孔末果然就到了,手起刀落,剛剛還鮮活着蹒跚學步的小兒子已經身首異處。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孔末亂孔,孔仁玉中興,全賴當年乳母保全</h1>
見心腹大患已除,孔末終于大搖大擺着回去,做他的春秋大夢、當他的假冒僞劣“衍聖公”去了;而後梁衰微,無力更無心關注遠在曲阜的孔家内亂,也就由着孔末做了那麼些年的夢。
但是夢就是夢,夢總要醒。當夢醒的那一天,從前做下的孽,就要數倍償還。
孔仁玉被張媽媽當作自己的孩子養大。刻苦讀書之餘,日日背誦孔家家訓,提醒自己不能忘了當初的殺父弑母之仇。
光陰荏苒,後梁被後唐所滅,孔仁玉也從襁褓嬰兒長成了18歲少年。這一年,他考上了太學,進入都城念書。
沒幾日後,一封奏疏送到了後唐明宗的禦案上,其中将17年前山東曲阜那樁“孔末亂孔”的舊案講得清清楚楚,文末更是痛陳:孔末竊取官爵、假冒嫡裔,若不能嚴懲,則孔氏、後唐危矣。
想到後唐是怎麼幹掉後梁自己上位的,明宗的後頸子就隐隐有些涼。确實,雖然本朝得位不算正,但如果放任孔氏血脈混淆,那就更正不了了。
于是,明宗派出大内宦官和朝臣一起調查,最終證明奏疏中所言無虛,孔末及其後人被誅殺殆盡,孔仁玉承“衍聖公”爵位,另封“文宣公”。
從此,曲阜孔氏重新興盛,孔仁玉也被人稱為“中興祖”。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禦賜龍頭拐贈與乳母,又将“張外婆”上诰奉為官稱,從此代代相傳</h1>
孔仁玉能夠翻案,全賴乳母張媽媽當年用幼子換下他,保全了他的姓名,又供養他讀書趕考。
是以離京之前,孔仁玉特意向明宗請旨,要給自己的乳母求一個封诰。明宗感念張氏大義,便賜下一個特殊的官稱“張外婆”,從今往後,由張家長房長媳将此封诰代代相傳。
回鄉之後,孔仁玉尤自擔心家中若有惡仆陽奉陰違,不将乳母及以後的“張外婆”放在眼中,是以特地将本該供在中堂案桌上的禦賜之物楷木龍頭拐請出,在孔廟祭禮上當着全族人的面贈與張外婆。
還大聲告訴張外婆:從今往後,張家是孔家的世代恩親,“外婆”們可以自由出入孔府;每逢年節大典則必居上座;凡孔府中人犯錯,包括衍聖公和夫人,張外婆都可管教。
另外,孔仁玉還提到,在自己百年之後,後代們祭祀自己時,必須要有張家嫡孫二人前往陪祭。
這一點,其實是對張家後人的保證:無論在怎樣的時局中,都能得到孔家幫助、留存血脈香火。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結語</h1>
“孔末亂孔”的案子在曲阜孔氏中代代相傳,由此也産生了内外孔氏“有世仇”的傳言。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孔氏後人多在這個故事中重溫了當年張外婆的大義。
如果沒有張外婆的義舉,聖裔在孔仁玉那一輩就會被全數屠盡,更不會有人在數十年後重翻此案:首先衍聖公的爵位不在旁支手中,其次曲阜孔氏滅門沒人再知内情。
正是張外婆用自己的親兒子,換來了聖裔血脈得以儲存;而數十年相依為命,孔仁玉也愈發了解張外婆當時那個決定會在之後帶給她多少心痛。
而“張外婆”的存在,也能時刻提醒孔家記住當年那樁慘案,告誡自己若是内外疏于管教、失了禮制法度,将會釀成何等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