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7)——螳螂捕蟬

作者:寡交因是非

我們對于“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句話很熟悉,是說隻看到了眼前利益,而忽視了身後的危險。

《螳螂捕蟬》這段文字出自《說苑》,我們對于這本書不是很熟悉,這本書的編者是劉向,劉向還編輯了另外一本很著名的書《戰國策》。

我們先來看這段文字的原文:“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則懷丸操彈于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7)——螳螂捕蟬

以前講過,春秋戰國時期的大臣謀士想要勸谏君主,通常都不是直截了當開門見山地講道理,而是先講一個寓言故事,讓君主能夠自己領悟出來,鹬蚌相争、刻舟求劍,還有觸龍說太後,一鳴驚人等等,都是這樣。當然這得有前提,第一,君主得有足夠高的智商能夠聽出大臣的弦外之音,能夠領悟寓言故事所蘊含的道理。第二,君主得有足夠寬廣的胸懷,能夠接納大臣的不同意見,不然直接把大臣殺了,誰還敢講真話。

我們來看這段文字,一句句分析,“吳王欲伐荊”,吳王阖闾想要征讨楚國。提到吳王,我們最先想到的是吳王夫差,因為越王勾踐忍辱負重卧薪嘗膽的故事太著名,是以勾踐要複仇的對象夫差也跟着有名了。其實吳王阖闾也很著名,他派遣專諸刺殺了王僚,在将來要學習的《唐雎不辱使命》裡會提到。

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7)——螳螂捕蟬

伍子胥從楚國就是跑到了吳國,被吳王阖闾重用,是以吳國才成了一方霸主。

“荊”指的就是楚國,秦始皇名義上的父親叫做“異人”,在趙國當人質,呂不韋認為奇貨可居,一番操作之後回到了秦國,認了華陽夫人當媽,因為華陽夫人是楚國人,是以“異人”改名“子楚”,成了太子,這就是後來的秦莊襄王,秦始皇後來統一中國,為了給自己的父親避諱,是以秦國的資料典籍中楚改成荊。

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7)——螳螂捕蟬

避諱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吧,舉幾個例子,勸說韓信自立為王的人本來叫“蒯徹”,但因為漢武帝叫劉徹,是以把蒯徹改名叫蒯通了,“通徹”,這兩字意思差不多,其實蒯徹比漢武帝早了上百年。六部裡面有戶部,但在唐朝之前叫民部,因為唐太宗李世民,是以改名了,秀才有一段叫茂才,因為避光武帝劉秀的名字。《千字文》第一句“天地玄黃”,有的版本叫“天地元黃”,因為宋朝皇帝的遠祖叫趙玄朗,清朝康熙皇帝叫玄烨,這倆時期都得叫“天地元黃”。北京城有廣安門,以前叫做“廣甯門”,因為道光皇帝叫做旻甯,是以改名了,安甯嘛,意思差不多。

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7)——螳螂捕蟬

還有嫦娥以前叫姮娥,恒山改叫常山等等,都是避皇帝的名字。

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7)——螳螂捕蟬

“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誰來反對處死誰。君主一般都是比較威嚴的。《三國演義》裡面,孫權吓唬敢來勸他投降的人,“拔佩劍砍面前奏案一角曰:諸君将再有言降操者,與此案同。”

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7)——螳螂捕蟬

中國好像自古就是不允許有不同意見的存在,從來沒有“我雖然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種概念,從來都是不僅要消滅不同意見,而且要消滅持不同意見的人,于是就是萬馬齊喑。

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7)——螳螂捕蟬

“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吳王的侍從官,一個年輕人,想要勸谏吳王可是不敢。于是想了個辦法,“則懷丸操彈于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連着三天拿着彈弓子在後花園玩,

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7)——螳螂捕蟬

看來那時候就有彈弓子了,曆史很悠久啊,某國占領克裡米亞的時候,對當地軍隊說,不許使用任何武器抵抗,包括彈弓子。

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7)——螳螂捕蟬

露水打濕了衣服,用這種方法引起吳王的注意,引得吳王發問,“子來,何苦沾衣如此”,你來就來吧,幹嘛把衣服都弄濕了?

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7)——螳螂捕蟬

少孺子趁機講了一大段話,“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7)——螳螂捕蟬

這段話講得很精彩,文學性也很強,對于蟬、螳螂和黃雀的神态描寫很細緻入微,蟬是“高居悲鳴”,螳螂是“委身曲附”,黃雀是“延頸欲啄螳螂”,畫面感十足。

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是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李商隐的詩,“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7)——螳螂捕蟬

對于螳螂,古人好像就沒什麼好感了,比如“螳臂當車”,形容自不量力。賈似道的詩,身狹牙尖大肚皮,腳前喬立仰頭窺,這麼形容螳螂想想就覺得難看。

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7)——螳螂捕蟬

蟬、螳螂、黃雀這三個動物都隻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忘了或者說根本不知道背後存在的危險,這個食物鍊的最頂級應該是拿着彈弓子的少孺子。

少孺子這段話講得固然精彩,可是仔細想想卻是答非所問,吳王問的是你來幹嘛把衣服弄濕?又沒問你後花園中有什麼景象。

但是吳王聽了這段話既沒有惱怒,也沒有殺了少孺子,立刻明白了少孺子要說的弦外之音,也就是少孺子實際上是在勸吳王不要征讨楚國,因為出兵之後也可能有别的國家從背後進攻吳國。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這說明什麼?主戰派不一定是愛國,主和派不一定是賣國。

也說明吳王阖闾是一個有胸懷的君主,沒有一聽到不同意見就惱羞成怒,一拍桌子,“膽敢戲弄寡人,推出午門外斬首”。也正是少孺子了解吳王阖闾,才敢提出不同意見,試想,如果少孺子知道吳王聽不進不同意見,還會冒着生命危險勸谏嗎?

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7)——螳螂捕蟬

明朝首輔徐階曆經嘉慶隆慶萬曆三朝,晚年病重,兒子問他如何和皇帝相處,老徐說,那要看皇帝是怎樣的人,皇帝要是李世民,你就做魏征,皇上要是昏君,你就裝傻哄他高興,皇帝要是二愣子,你就每天三呼萬歲就行了。

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57)——螳螂捕蟬

吳王阖闾看來應該是類似李世民那樣能聽進不同意見的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