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鲶魚:是長江物種恢複的開始,還是又一個"一見鐘情"的主角?

鲶魚:是長江物種恢複的開始,還是又一個"一見鐘情"的主角?

圖:長江蜻蜓釋放源/東方IC(下同)

今年早些時候,"長江白鹳滅絕"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根據模型計算,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産研究所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中國長江白鹳的稀有物種有望在2005年至2010年間滅絕。大家歎了口氣:"我們沒見過面,聽到的是再見。"

心痛,但遠不止于此。多年來,白鼠海豚和長江鲱魚已被研究人員宣布功能性滅絕。在長江守護者的帶領下,"長江禁漁十年"政策終于落地——從今年1月1日0:00開始,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将分階段實施禁漁令。随着禁漁令的繼續,好消息來了:8月,被稱為"水中大熊貓"的江豚種群再次出現在武漢。近日,相關研究人員在長江漁業資源環境調查中,對中國蜻蜓的自然繁殖進行監測,在長江宜昌河段發現了一條尾蜉——這是研究人員在2017年6月發現洪湖段後尾部的尾部, 再次找到了蜻蜓。

鲶魚:是長江物種恢複的開始,還是又一個"一見鐘情"的主角?

圖檔上寫着:"鲶魚資料地圖。

鲱魚的命運急劇減少

上海海洋大學魚類研究室主任唐文喬教授回憶起30多年前在鄱陽湖取樣時,他在白紙上畫鲱魚。那時,科學家偶爾可以拿一張帶鲱魚的臉,"和草魚,肚鼓"。

唐文町介紹,鲱魚是一種中型經濟魚類,喜歡生活在江湖開闊水域。"繁殖季節是五月和六月,當河流下來繁殖并産生漂流的卵時。魚在第一年長得更快,然後慢慢來,它看起來很小,但它也是一個"真正的""肉食愛好者"——主要是無脊椎動物,如水生昆蟲幼蟲等,但也吃小魚。"在食物鍊中,鲭魚處于中間位置。捕食小魚和蝦本身的魚必須聰明和靈活。"

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中,出現了一條"石仙桃蒸鲱魚",雖然網友們的原料《吐槽》可能是草魚,但從側面也反映出來,曾經是長江流域重要的經濟魚之一,鲱魚的肉很好吃。一旦它與食物有關,"吃"的人怎麼能從嘴裡咬一口呢?鲱魚的生長周期比較長,性成熟的最低年齡為3年,一般為4年。不過,為了迎合市場,魚苗"中毒之手"的情況并不少見——這句話聽耳熟能詳,刀魚的經曆不是這樣嗎?

從經濟魚類的"下滑"到湖南省野生動物保護的重點,鲭魚現在已經消失在幾個曆史分布點。除了過度捕撈,數量急劇下降的原因也可以從其習性中看出。"鲱魚養殖必須有自來水,随着水泥堤壩的建設,河流和湖泊之間有一條'斷路'。再加上高強度捕撈,鲱魚的"口糧"越來越少,更不用說小魚蝦了,連蝸牛也越來越少。

在唐文町看來,如果有一天鲱魚消失了,很難說它會對食物鍊産生什麼影響,但鲱魚對長江流域生态的作用還是顯而易見的。

鲱魚還有一個"親戚",名字叫鲶魚。鲱魚的接吻部分比較尖銳,是一種大型的肉食性兇猛的經濟魚,可以長到50公斤以上,像在河流、湖泊、水庫等開闊水域活動。"鲱魚也有在江湖中遊泳的習慣,過去在産區有一定數量的資源,近年來很難找到。

鲶魚:是長江物種恢複的開始,還是又一個"一見鐘情"的主角?

圖檔:鲶魚資料地圖

長江恢複"魚在路上"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何衛平感歎,長江流域可能正在排隊等候滅絕。長江生态系統的崩潰并不駭人聽聞,而是正在發生的事實,後果非常嚴重。

其實,我們并非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從建立水産種子資源儲備,到實施春季禁漁,再到全面禁漁,但二十多年。然而,保護不僅沒有"跑出"長江的捕撈和開發,甚至還很遙遠。

目前,長江生物綜合指數已達到最差的"無魚"水準。生物分解指數是水生态系統健康評價名額中應用最廣泛的名額之一,其中,魚類生物複合指數等級由高到低分為優、好、一般、差、極差、無魚。"魚類不會無緣無故地消失,它們的消失不僅意味着生物多樣性受到挑戰,而且意味着生态系統遭到破壞。"唐文町告訴記者。

在今年的世界河日,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包括中國科學院水生物研究所在内的其他八個科研機關聯合釋出的《2020年長江活力報告》将長江的主流活力指數定義為"B-",表明長江确實"病态",中遊地區和洞庭"四淡水湖"的水生态指數, 鄱陽、太湖和巢湖低于主流的整體水準。

"長江生态保護不是人的問題,而是'魚來決定'的問題。過去,長江魚類種群資料的監測是由研究人員在漁民捕魚後同時進行的。随着漁民"靠岸"和漁船被拆解,監測模式必然會改變,采樣和資料管理需要協調。"唐文喬說。長江地區十年的捕魚禁令允許魚類種群休息和恢複。長江的許多經濟魚類的成熟周期為三到四年,十年使它們能夠繁殖兩到三代。"

在唐文町看來,發現鲭魚尾巴雖然不是太大的問題,但無疑釋放了一個好信号,也讓人們對長江上的魚類保護和種群恢複有了更多的期待。

"疾病"的治療方法不能僅僅在"一邊"上。

長達十年的禁漁令讓長江許多"原住民"有機會恢複其人口,但僅靠停止捕魚并不足以使他們擺脫生存危機。"試圖通過禁止'廣場'來治愈長江是不現實的。唐文町告訴記者,洄遊魚類也面臨着栖息地破碎化的現實。

這一說法與今年長江珍稀瀕危水生生物保護研讨會上專家的判斷不謀而合。"今天長江的病是多種原因的結果,隻要以為漁民退出,長江病就不客觀了。

"許多洄遊魚類是河流和湖門大壩項目的'受害者'。加強水泥的到來使魚類無法傳回産卵場,而大壩到河造成的流速、水溫和水量的變化也改變了洄遊魚卵和幼魚的生存環境,進一步降低了魚類種群的成活率。"唐文喬說。

有人認為,十多年前,為了保護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動物的正常生活、自由流動和繁殖,青藏鐵路沿線設定了33條野生動物通道,讓動物自由行動。對于長江魚的保護,這個"工作"能不能"抄襲"?據介紹,我國确實有水利工程建設魚類洄遊通道:中國建成了第一條大型魚類通道,廣西常州水利樞紐項目魚道,上下遊水位下降15米,為中國蛞蝓等魚類自行到達上遊,但尚未觀察到珍魚的通過。洄遊通道的阻塞不僅存在于我國,而且利用魚道解決洄遊魚類因水利工程而面臨的障礙,還需要大量的基礎研究才能跟上。

"生态排程"是科學家抛出的新詞,是一種通過排程來控制水庫水位下降,為庫區魚類自然繁殖創造适宜的水位和水利條件的措施。2011年以來,三峽水庫連續九年開展生态排程試驗,促進葛洲壩下遊漂流卵魚養殖,長江"四人魚"(鲱魚、草魚、鲭魚、鲭魚)産卵量不斷上升。生态排程不僅用于幫助魚類繁殖,還用于滿足人類需求:2014年,三峽水庫啟動了生态排程,以抑制長江口的鹽潮,保護上海草沙的水源。

積極踐行長江保衛戰

上海海洋大學原校長潘英傑告訴記者,有效保護長江口是保護長江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江生态系統的健康特點是水生生物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的關鍵物種是魚類,特别是洄遊魚類和河口定居魚類,它們依賴于長江口的生态環境。

上海,一直處于保護長江的最前沿。從2018年8月起,長江上海段長期禁漁,長江内所有經認證的漁船均已退出捕撈,提前完成中央政府2020年長江撤軍目标。

今年6月6日,《上海市蜻蜓保護管理條例》正式生效。在地方立法史上,第一次頒布了"一條魚"的法律。《條例》的出台,意味着對中國蜻蜓的保護和管理不再是"一人戰争",而是從社會各界收集資源進行系統保護。在世界上重要的生态敏感地區長江口,上海四年前完成并投入使用中國長江口鹌鹑保護基地一期工程。如今,作為崇明世界級生态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基地二期工程已正式開工建設,預計2021年完工。未來,它不僅将成為長江人工馴化和繁殖稀有瀕危物種的繁殖基地,而且還承擔起科普教育的重點任務。

增殖和釋放也是促進恢複漁業資源的有效途徑之一。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上海共放生贻貝蛤蜊2噸、脊尾白蝦1.6噸以上、尾部16.64億尾深色東方蛞蝓(即河豚)幼魚、中國蛞蝓尾30尾、蛞蝓尾5.2萬尾等。"10年的禁漁令有助于緩解長江水生生物資源減少和生物多樣性下降的危機。"全面禁止捕撈、擴散和放行漁業資源"或恢複水域生态環境和生物種群的"聯合拳頭"發揮了綜合作用。"潘英傑說。據悉,交通部長江口航道管理局和東海漁業研究所明年将繼續開展珍稀野生動物、經濟物種、餌料物種的增殖和釋放。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軒率先實施了長江10年禁漁令,他說,他希望十年後在長江看到400多種魚類,江豚、鼠海豚等珍稀水生生物将得到很好的保護。這是每個人的夢想。為了不讓長江白鲱魚變成明天的鲶魚、鲭魚,無數人一直在努力......

新民晚報 記者 于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