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個距中國7000多公裡的海外包裹被上海郵政局海關截獲,發現含有239隻森林洋蔥蝸牛和覆寫蝸牛。
其中,覆寫大蝸牛被列入中國"入境植物檢疫有害生物名錄"。這也是上海郵局海關在2020年截獲散散的蝸牛後,再次在入境包裹中攔截檢疫蝸牛。

7月,北京海關還查獲了29隻被覆寫的蝸牛。這些蝸牛的舌頭上有超過26,000顆牙齒,雄性和雌性,由碳酸鈣制成的重型盔甲,周圍分泌粘液,看起來很弱,但具有破壞性。
<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28">在中國造成嚴重破壞</h1>
例如,在中國被淹沒的非洲蝸牛原産于東非海岸的桑給巴爾島和奔巴島。非洲蝸牛在中國的傳播,除中國台灣外,在1935年左右逐漸從福建蔓延到珠江三角洲和雷州半島,海南島,廣西和中國西南部。從地理分布上看,最南端分布在中國海南島三亞,最北端分布在廣西濱陽和廣東迎德地區,最西端分布在雲南的西雙版納、河口地區,最東端分布在福建福州和台灣基隆等地。
非洲蝸牛之是以能傳播得如此之快,科學家已經證明,非洲蝸牛種群增長非常快:在福州的氣候下,蝸牛一年可以産卵四次,平均每年約900枚卵,一生可以産卵6000多枚;産卵于4月和5月,孵化10~12天,生長約6個月,可發育成蝸牛,開始交配産卵。這種生态特征是很容易在新地區建立種群并造成嚴重危害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我國南部是非洲蝸牛的居住區,是以非洲蝸牛可以迅速襲擊城市,淹沒成災難。
非洲蝸牛是農業和林業生産的危險害蟲,已有500多種作物被記錄為危險,不僅如此,非洲蝸牛大量覓食,每天吃掉其體重的十分之一,這兩個特征使它們對中國農業生産造成嚴重破壞。
非洲蝸牛在福建廈門、泉州、漳州等地主要危害園藝作物,損失一般可達15%~30%,嚴重甚至失收。例如,在雲南邊境沿線的馬關、馬立坡、河口等縣部分地區,當地長盛種植的十字韌帶蔬菜由于危害猖獗,非洲蝸牛無法種植,隻能改種蕃薯、芋頭等根塊莖蔬菜,改變了農業的生物學和種植制度,破壞了生物多樣性。
此外,非洲蝸牛是嗜酸性血管圓線蟲的中間宿主,可引起哺乳動物和人類的腦膜炎,并且非常嚴重,導緻死亡。非洲蝸牛分布地區和國家報告了此類死亡病例。它主要是由于人類或動物食用被非洲蝸牛污染的食物引起的。
<森林洋蔥蝸牛和覆寫蝸牛會有什麼危害>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跟蹤""30"</h1>
而這種對森林洋蔥蝸牛的攔截和覆寫大蝸牛的危害也不小,森林洋蔥蝸牛主要分布在中歐、北歐和美國等地,危害各種蔬菜、水果、花卉等作物,危害嚴重,短期内可将新移植的蔬菜全部吃掉。森林洋蔥蝸牛主要通過蔬菜、水果等農産品和無性繁殖材料與卵和幼蝸牛傳播,可通過車輛、容器等方式遠距離傳播。
而覆寫大蝸牛殼較大,殼厚實,不透明,蛋圓或球形,有5~6個螺絲層,身體螺絲層很大,向下傾斜,螺旋較小,略微突出,啞光,殼向下傾斜,邊緣鋒利,U形,殼高38~45mm,寬度45~50mm。主要分布在西歐和東歐的部分地區,由于它經常生活在葡萄園中,它通常被稱為葡萄蝸牛。當他們年輕時,他們主要吃腐殖質和新鮮的植物葉子。當他們長大後,他們開始吃葡萄,生菜和油菜等植物的莖,葉和果實,是以一旦他們入侵其他國家,他們就對當地的農業生産造成嚴重損害,這些農業生産是從意大利引進的可食用螺絲,然後危及當地的蔬菜生産。
一旦這些蝸牛非法進入該國,由于缺乏有效的天敵束縛,它們很可能在該國猖獗。是以,這些蝸牛會在适當的環境中建立種群,而一旦在自然環境中形成規模,以後就很難管理,最終會對我國的生态、農業等産生負面影響。
<h1類"pgc-h-right-arrow"data-track"的>摘要。</h1>
外來生物入侵已成為21世紀一個重大的生态問題,其範圍遍布世界各地,外來生物入侵是指生物通過自然或人為手段從原産地遷移到新地區的現象,并定居在當地的自然或人工生态環境中,自我繁殖和擴散,最終破壞該地區的生态平衡, 造成生态災難。據統計,目前,我國已确認外來入侵生物500餘種,其中發生面積較大,危害嚴重100餘種。在過去的10年中,中國發現了西部花彪馬和三葉蟲斑點蠅等危險和爆炸性生物的入侵,平均每年增加1至2種。
研究表明,外來入侵顯著加劇了物種競争和種群地位的演變,甚至加速了特定地區物種多樣性的喪失。随着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外來入侵物種問題日益突出,形勢日益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