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立夫|周敦頤:《愛蓮說》與禅宗的“煩惱即菩提”

周敦頤:《愛蓮說》與禅宗的“煩惱即菩提”

《愛蓮說》很短,一共才119個字。這是周敦頤47歲的時候寫的。他隻活了57歲,47歲就算中老年,這部作品代表了他思想的成熟。

劉立夫|周敦頤:《愛蓮說》與禅宗的“煩惱即菩提”

文章說,世上有三種花代表三種人品:第一種是菊花,晉代陶淵明的最愛;第二種是牡丹,唐朝以來普通人的最愛;第三種是蓮花,我情有獨鐘。因為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内心通透,外觀正直,散發出淡淡清香。你隻可以遠遠的欣賞她,但不可以亵渎她。愛菊花的是隐士,愛牡丹的是俗人,愛蓮花是君子。我就是愛蓮花的君子。可是,這個世界上畢竟俗人多而君子少,有誰願意跟我同道,做一個不染流俗、中通外直的君子呢?

劉立夫|周敦頤:《愛蓮說》與禅宗的“煩惱即菩提”

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蓮花不是佛教裡面的一個吉祥之花嗎?周敦頤獨愛蓮花,難道與佛教有關系嗎?沒錯。

佛教關于蓮花的記載很多,還有一部專門用蓮花起名的經,叫《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大家最熟悉的莫過于觀音菩薩坐蓮台。自古以來,印度都将蓮花特别是紅蓮視為水生植物中最高貴的花,佛教視之為“七寶”之一。《維摩诘經》上說: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

蓮花總是生長在卑濕的淤泥濁水之中,按照佛教的了解,淤泥濁水即是煩惱,如果沒有人世間的種種煩惱,人也成不了佛。這叫“煩惱即菩提”,在煩惱中成就菩提。周敦頤從來沒有提到自己要成佛,他隻做君子,但道理是相通的。周敦頤自己也說,他的思想境界就是受幾個和尚啟發而來。

劉立夫|周敦頤:《愛蓮說》與禅宗的“煩惱即菩提”

有一本禅宗的書,叫《居士分燈錄》,上面說周敦頤是佛印了元禅師的法嗣,即俗家弟子。與周敦頤交往過的還有晦堂祖心、東林常總、佛印了元、黃龍慧南等人,都是當時有名的僧人。按佛教方面的記載,周敦頤的學術思想基本上都是受禅師的啟發而來。比如,周敦頤特别推崇體悟“孔顔之樂”,源于晦堂祖心禅師的“自家屋裡打點”。周敦頤發揮儒學的“至誠之道”,即源于東林常總的“實際理地,不著一塵”。周敦頤獨創的《太極圖說》則出自《華嚴經》的“法界”理論。周敦頤本人還承認,黃龍慧南、佛印了元啟發了他的“妙心”,東林常總則讓他了他對《易》理有通透的把握。

劉立夫|周敦頤:《愛蓮說》與禅宗的“煩惱即菩提”

你也許不相信佛教方面的記載。但是,《二程遺書》裡面記載了二程說過的一句話:

周茂叔,窮禅客。

周茂叔是周敦頤的字。學生說自己的老師是“窮禅客”,讓人莫名其妙。有人将這句話解釋為:“周敦頤曾經跟禅師論辯,說得禅師理屈詞窮。”那怎麼可能。周敦頤受過高僧的影響很正常。他“不除窗前草”,人問其故,答曰“與自家意思一般”。這個典故朱熹曾提到過,說明周敦頤學到了禅宗的精髓,過得活潑而灑脫。

劉立夫|周敦頤:《愛蓮說》與禅宗的“煩惱即菩提”

有人說,湖南、江西到處都有蓮花,周敦頤寫《愛蓮說》未必與佛教有關吧。問題在于,你就是天天坐在水裡看蓮花,能看出個啥來?周敦頤發現蓮花之美,是他精神近乎完美的結果。中國人視牡丹為國花,印度人視蓮花為國花,一個追求富貴,一個追求聖潔。這是兩種文化的差異。在中國,欣賞蓮花、把蓮花說得那麼高尚的,大概周敦頤是第一個人吧。周敦頤的《愛蓮說》道出了他的精神氣質非同尋常,普通儒者極難達到他的境界。

胸懷灑落,如光風霁月。

灑脫的胸懷,如同雨過天晴後的明朗潔淨,足見周敦頤的卓越人品。注意,真正的道學家靠的是身體力行而達到聖賢境界,後來王陽明強調的“知行合一”也是這個意思。你要是做不到,又想沽名釣譽,那就是假道學,僞君子。

劉立夫|周敦頤:《愛蓮說》與禅宗的“煩惱即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