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你三十多歲,那該讀一讀《資治通鑒》了

作者:天涯榕樹
如果你三十多歲,那該讀一讀《資治通鑒》了

2019年,我下定決心,要啃下《資治通鑒》這套大書。

先買了中華書局的文白版,全套18冊。讀完第一冊,基本一頭霧水,這都是在講啥?于是又買了華杉的解讀版,共7本,草草讀完,不是很喜歡。華杉總喜歡夾叙夾議,講點似是而非的道理,就像一鍋好湯,卻非要再撒一把雞粉。

再買回柏楊的解讀版,又太深邃。很快,得到APP有了熊逸講透資治通鑒,我又買了課程學習。我覺得,熊逸版應該是原版資治通鑒最好的“下飯菜”。

如果你三十多歲,那該讀一讀《資治通鑒》了

回到正題,前前後後讀了三年,這本書到底該怎麼讀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是三十幾歲再讀。

首先,是需要古文知識的積累。資治通鑒的原文非常美,給我們現代生活貢獻了大量成語。在古文知識儲備不夠的時候,隻看白話版,是體會不到那些美的。是以,30歲之前,可以先讀《論語》《孫子兵法》《孟子》,讀四大名著的原文,都是對古文知識的提高。等古文知識過關了,再讀資治通鑒,才能體會到那種酣暢淋漓。其次是人生閱曆的積累。這本書是砸缸的小朋友長大後寫給皇帝的,是以,有一定的社會曆練非常重要,這樣,在讀書過程中,才能讀懂别人想做什麼,說了沒什麼,沒說什麼。否則,就是再看一個一個曆史小故事,非常無趣。

二是邊查邊讀。

首先,資治通鑒裡有很多人名、官職、地名,如果不詳加考據,一掃而過,那對于曆史事件裡的天下大勢基本沒有判斷。比如,秦亡後三家分關中,章邯在雍地廢丘,司馬欣是栎陽,董翳在高奴,看得懵逼嗎?這就需要對着地圖,百度之。廢丘在今天的興平境内,栎陽在今天的臨潼境内,高奴在今天的延安境内。拿起地圖,就知道當時的割據情況了。

同時,還要會查資治通鑒的諸多疑點。這套書的疑點頗多,有的是當時人了解的常識,作者就一筆帶過了,但對今人來說,一頭霧水;有的是出于政治原因,不能講透,有點像我們今天的404。比如,齊國君王後,齊王建的母親,很有能力,治下國家40年太平。君王後要去世的時候,兒子就問母親,您走後誰可以用。君王後說,我告訴你吧。齊王建說,您等等,我去拿紙筆,記下來。等他拿來了紙和筆,老太太卻說,哎呀,我已經忘了,然後就死了。讀完是不是一頭霧水。這個人,這件事,資治通鑒一共就講了這麼多,隻能通過網絡,在更大的材料裡去考據。原來,當時的形勢是,秦國在嬴政帶領下,已經開始大規模的滅國戰争了。而齊國的這個王不太成器,基本不理國事。是以,他肯定是對齊國的朝局相當無知,才會說,我要拿筆記下來。老太後聽到這句話就知道,于事無補了,齊肯定會滅亡,是以,也不再舉薦人了。

如果你三十多歲,那該讀一讀《資治通鑒》了

君王後

三是代入場景讀。

我們讀的曆史,大多是成功史,隻有一個鏡頭角度。是以,需要我們從曆史的方方面面去體悟。比如,讀鴻門宴,就很疑惑,為什麼項伯對第一次見面的劉邦死心塌地,而背叛了自己的侄子項羽。如果代入到場景裡,假設你是項伯,一邊是剛愎自負的侄子,根本不把你太當回事;一邊是第一次見面就喊你大哥的劉邦,還把女兒嫁給了你兒子,從項伯的利益出發,當然是跟着劉邦有更大的利益。那如果你是劉邦呢,對方陣營來個了老頭,你能馬上拉着他的手叫大哥嗎,能立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嗎?我想,我們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如果你是項羽呢,雖然你的頭号智囊再三勸你,要殺了劉邦,當你看到他一副忠厚長者相,還謙卑有禮,對你笑臉相迎彬彬有禮,你會選擇殺還是不殺。如果你是樊哙,你的上司以身赴險,你敢不敢沖進去給對方據理力争?如果你事張良,會讓上司偷偷先走,你留下來善後嗎?善後是可能會被殺頭啊,你有沒有這份膽略。如果你事範曾,項羽拒絕了你的計謀,你會摔了玉璧,罵他豎子不足與謀,然後跟項羽鬧僵嗎?還是以大局為重,繼續尋找破局良策。等等,這樣,把自己置入曆史的場景,嘗試各個角色,你就更能讀懂人性,同時知道自己的邊界在哪裡。這樣,就是徹徹底底的“六經注我”。

如果你三十多歲,那該讀一讀《資治通鑒》了

鴻門宴

讨論完了資治通鑒怎麼讀,我們再回到一個本質問題,為啥要讀資治通鑒。曆史上,讨論這個話題的人不在少數,我說說我的觀點:

以史明鑒,可知興替。生活在現代社會,被各種高科技的東西所包裹,我們會想當然地認為,自己這個時代,一定是曆史上最偉大的時代;這個時代的人,一定是曆史上最牛的人。其實不然,如果讀曆史,我們會發現,我們這一代人遇到的問題,前面早有人遇到過;我們這一代人處理問題的方法,跟前面的人也大差不差,甚至還不如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人類經過幾百萬年的演化,文明史也才僅僅3000年,我們的生物學結構、我們的認識方式、我們寫進基因裡的東西,這短短3000年來,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我們和古人的的底層邏輯,基本是一樣的。差別是,古人可能用下棋打發時間,我們用電腦下棋打發時間。

如果你三十多歲,那該讀一讀《資治通鑒》了

進化圖

是以,一個智者活了70歲,會從生活裡積累大約50年的經驗,用以做趨勢判斷。而如果你把自己帶回跨度1500年的資治通鑒,還原到每一個曆史場景,把其中的ABCD各個角色都體悟一遍,你等于多積累了1500年的經驗。一個身體三四十歲,心理1500歲的人,大機率,會比70歲的人類智者更要睿智。

一家之言,贻笑大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