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白山麓下,松花江畔旁,崛起于祖國之北疆的吉林大學,肩負着服務國家戰略、推動東北振興、促進對外開放、引領文化發展等重大使命,為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先後開創了我國高等教育史上多個"中國唯一"與"全球第一"。本期推送,讓我們回溯那些屬于吉林大學的光輝傳奇——

<h1 class="pgc-h-center-line">一</h1>
1、最早呼籲教育立法
1984年3月,原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地學學科)黨委書記、院長張贻俠,曾孝箴教授、李載柔教授共同起草了一份要求制定《教育法》的建議,并向吉林省高等院校和有關部門上司發出150多封教育立法征詢意見信。5月8日,他們又向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寫了題為" 教育要立法"的建議書。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誕生了,這是共和國教育的一個新的裡程碑。
2、我國第一部正式釋出并實施的現代大學章程
吉林大學第十二次黨代會通過的《吉林大學章程》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這部章程以我國憲法和教育法律、法規作為立法依據,總結和吸納了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制度成果,借鑒了境外大學章程的有益成分,立足學校校情進行制度改革和創新理論實踐,探索現代大學精神。《吉林大學章程》的制定是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科學探索,是吉林大學建立現代化大學制度的一個裡程碑事件。
3、首次提出"現代無機合成化學"學科的科學體系
徐如人,1932年出生, 浙江上虞人。國際著名分子篩與多孔材料學家。1952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曾任吉林大學化學系主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無機合成化學"學科的建立者與創始者,水熱合成化學的開拓者。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現代無機合成化學"學科的科學體系。
<h1 class="pgc-h-center-line">二</h1>
1、最先提出"畸變模型理論"
陳秉聰(1921-2008),山東黃縣人,農業機械設計制造專家、拖拉機專家、教育家。原吉林工業大學(現吉林大學)教授,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秉聰是我國地面車輛學術領域和汽車、拖拉機專業教育的開拓者。他開創了我國"仿生軟地面行走機械"新領域,并奠定了該領域的理論基礎,為我國水田機械化和農業機械化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在國際上最先提出的"畸變模型理論",解決了畸變條件下地面機械模型試驗的理論和方法問題;首創"半步行概念和理論",為步行車輛設計奠定了理論基礎。
2、研制我國首台開發型汽車性能模拟器
1989年,吉林大學汽車仿真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立項建設。1996年,實驗室成功研制了我國首台開發型汽車性能模拟器,當年12月以"世界先進、亞洲第一"的評價通過國家驗收,正式對外開放。
3、教育部所屬高校中唯一助力"玉兔研發"
吉林大學是教育部所屬高校中唯一進入月面巡視探測器移動系統研發工作的參研機關。工程仿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李建橋教授,帶領團隊成員參與了移動系統以及總體部分相關的方案論證、技術分析、内場試驗等工作,承擔了探月Ⅱ期的"模拟月壤研制"項目,協助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建構了亞洲最大的月面試驗内場,參加了"玉兔号"月球車移動性能内場考核實驗,為"玉兔号"的圓滿成功作出了貢獻。
<h1 class="pgc-h-center-line">三</h1>
1、解析世界首個金黃色葡萄球菌噬菌體裂解酶的三維結構
2014年,吉林大學動物醫學學院韓文瑜教授課題組在與中國科學院生物實體研究所合作下,曆經三年的努力,最終解析了世界首個金黃色葡萄球菌噬菌體裂解酶(LysGH15)的三維結構,并揭示了其裂解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分子機制。該成果填補了國内外金黃色葡萄球菌噬菌體裂解酶研究領域的空白,為LysGH15的進一步應用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承擔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爆炸的放射防護科研任務
1960年2月,吉林醫科大學(原白求恩醫科大學前身,現吉林大學)建立了放射醫學科,目的是培養放射醫學進階專門人才,為我國和平利用核能和國防建設服務。學校承擔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 氫彈爆炸的放射防護科研任務。
<h1 class="pgc-h-center-line">四</h1>
1、自主研發的"地殼一号"創多個首次
2018年6月,由吉林大學自主研發的"地殼一号"萬米鑽機圓滿完成在"松遼盆地科學鑽探2号井"工程中的多項任務,創造了亞洲大陸科學鑽井新紀錄,也使"松科二井"成為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啟動22年來實施的最深鑽井和全球首個鑽穿白垩紀陸相地層的科學鑽探井,填補了我國深部大陸科學鑽探裝備領域空白,加快了我國進入國際深部探測大國行列步伐。
2、首次擷取連續的冰芯樣品和冰下岩心樣品
2019年3月,由吉林大學曆時5年自主研發的鑽探裝備成功鑽取南極冰下基岩,極地鑽探裝備成功鑽穿近200米厚的南極冰蓋,首次擷取了連續的冰芯樣品和冰下岩心樣品。本次鑽探成功是一次重大的技術突破,驗證了鑽探裝置的可靠性,為我國深入開展極地鑽探工程、擷取更多南極深冰下的岩心樣品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為研究南極冰蓋運動和演化以及東南極冰下地質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為後續更好地進行南極冰蓋考察與研究奠定基礎。
吉林大學自主研發可移動式鑽探艙及工作艙
中山站附近首個冰下基岩樣
3、研發我國第一套吊艙式直升機時間域航空電磁探測系統
2012年1月6日,吉林大學儀器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與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航遙中心)合作的國家863重大項目"時間域吊艙式直升機電磁勘探系統開發內建"課題在河南省桐柏縣首次試飛成功,該系統是我國第一套吊艙式直升機時間域航空電磁探測系統。
我國首套吊艙式直升機時間域航空電磁探測系統的成功試飛,标志着我國在航空電磁探測技術在追趕國外先進技術上又前進了一步。
<h1 class="pgc-h-center-line">五</h1>
1、建立近代中國第一所獸醫學校
吉林大學獸醫教育的曆史可追溯到1904年,清政府在河北保定成立的馬醫學堂。它是近代中國第一所獸醫學校,也是中國現代獸醫教育的起源。新中國成立後,曆經解放軍獸醫大學、農牧大學和軍需大學,2004 年轉隸并入吉林大學,原軍事獸醫系改建為畜牧獸醫學院,2012 年更名為吉林大學動物醫學學院。
吉林大學動物醫學專業具有悠久的辦學曆史,雄厚的師資力量和卓越的人才培養品質,是國家一類特色專業,也是吉林省品牌專業。
2、中國首位戎裝獸醫院士
殷震(1926-2000),江蘇吳縣人。中國首位戎裝獸醫院士,中國獸醫病毒學開拓者和創始者。曆任華東軍區獸醫學校教員,吉林大學農學部(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獸醫大學)教授。
他先後培養了大批傑出人才,大多都成為了我國獸醫界的翹楚。如我國第一個獸醫學博士熊光明、我國第一個女獸醫學博士趙奕等等。
在殷震帶領下的預防獸醫學學科始終保持國内領先,在轉基因動物研究領域形成獨有的特色和優勢,創造了世界先例,被國家列入"863"計劃;他在國際上首次在實驗室内實作不同屬病毒基因的細胞内重組,在國際上首創轉基因家兔的自體植人技術……
3、世界上首次成功破譯古代小麥全基因組
2019年6月28日,新聞頻道CCTV13《新聞直播間》欄目報道了《吉林 我國科學家破譯古小麥全基因組》。聚焦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崔銀秋教授研究團隊與東北師範大學宮磊教授研究團隊合作,成功測定并分析了首例距今約3800年的小麥全基因組序列,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破譯古代小麥全基因組,提出了古小麥在中國的傳播路線,對于将來小麥的育種改良具有科學價值。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領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The Plant Journal》發表。
<h1 class="pgc-h-center-line">六</h1>
建立多個全國首個院系、專業
吉林大學在長期辦學過程中,更是建立了多個全國首個院系、首個專業。1957年創辦全國最早的計算數學專業,全國第一個汽車運用工程專業;1959年創辦全國第一個半導體系;1960年創辦全國高校第一個放射醫學專業;1988年創辦我國第一個以汽車車身造型設計為主的工業造型設計專業。
以及我國高校第一個放射生物學教研室;我國第一個原子與分子實體研究所;我國第一個專門從事古人類DNA研究的專業實驗室,國内唯一從事仿生學研究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我國唯一的艾滋病疫苗研究領域的國家工程實驗室;世界上首家人獸共患病專職研究所……都誕生于這裡。
多年來,吉林大學以不變的執着和堅韌,披荊斬棘、乘風破浪,為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書寫出了宏偉壯麗的篇章。面向未來,學校将繼續秉承"求實創新、勵志圖強"的校訓,遵循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以追求真理、培育人才、研究學術、傳承文明、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為己任,加快推進高水準研究型大學建設,将學校建成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高水準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高品質社會服務、先進文化引領的重要基地,努力向世界一流大學目标邁進!
關注"吉林大學招生辦公室"頭條号,擷取關于國家985、211工程,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吉林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吉林大學官微、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