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後期,關興張苞依然奮戰前線,為何隻有趙雲後代不敢上戰場?

作者:無根樹花正孤

俗話說的好,虎父無犬子。古代許多有名的人的基因似乎都會遺傳,他們的子孫後代都會在祖輩的影響之下有着不凡的成就。這些人之中以武将和文臣最為著名,文臣的後代一般都是詩書傳家,武将的後代打仗也是十分的英勇,形成了一種将門世家的習慣。

三國之中是中國武将名臣最多的時代,這個時代的武将名臣就猶如過江之鲫一樣讓人眼花缭亂。最後剩下來的都是武将之中的精英,他們的後代也會在這個過程之中大力培養來作為他們的繼承人,繼承父輩的理想守衛自己熱愛的國家。

三國後期,關興張苞依然奮戰前線,為何隻有趙雲後代不敢上戰場?

關羽和張飛以及趙雲這三個人是三國之中蜀國武力超群的三個人,這幾個人的武力不分上下,可是他們的子孫後代在比拼之中卻是有很大的差異,很多文化将關羽塑造成為了武聖,但三國之中關羽又是自己親口承認了在萬軍之中取地方人頭不如自己的二弟關羽。

在七進七出之中救出少主劉禅這樣的戰績,關羽不如趙雲,是以關羽的武力值相對于趙雲和張飛而言應該是略微差了那麼一點的,他武聖的名頭更多的是來自于自己忠義無雙的義氣,這種義氣即使過去千萬年也不會消失,是以他們三人的後代在三國後期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呢?為何總有人說趙雲的兒子不夠努力呢?

關羽兒子的事迹

三國後期,關興張苞依然奮戰前線,為何隻有趙雲後代不敢上戰場?

根據《三國演義》之中的記載說關羽其實有着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擔任了不同的職務,關羽其實也是很懂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這個道理的。是以一個兒子長年跟随在自己的身邊學習如何帶兵打仗,還有一個兒子則是放在成都跟随劉備學習如何處理政務。

這其實是關羽的一個智慧,學習打仗的那個兒子叫做關平,關興則是呆在成都,成都那個時候的蜀漢的都城,這裡面雖然也需要武将,但大部分的其實還是一個 文臣的職能,關興在劉備手下也是得到了重用,隻不過曆史之中的光彩被諸葛亮在這些名人掩蓋了。

三國後期,關興張苞依然奮戰前線,為何隻有趙雲後代不敢上戰場?

關羽身邊的那個兒子叫做關平,他一直跟随在自己父親身邊,一開始的時候是從普通的士兵做起,關羽對待自己的兒子很嚴格,沒有足夠的軍功是沒有資格更新的,到後面關羽攻打樊城的時候他也在身邊,一直守着父親的安危,和關羽的感情也很好。

隻是讓人可惜的是這個兒子還沒有完全發育起來就因為關羽戰敗,被迫逃跑到臨沮,關羽治理軍隊極其嚴格,不可能讓自己的兒子一個人去逃命的,是以關平跟着關羽身邊戰鬥到了最後一刻,在關羽被東吳殺害的時候,關平也追随關羽而去,也算的上是為國捐軀的英雄好漢了。

張飛兒子的人生經曆

三國後期,關興張苞依然奮戰前線,為何隻有趙雲後代不敢上戰場?

曆史之中似乎十分的碰巧,張飛和關羽一樣也是有着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一個叫做張苞,還有一個小一點的叫做張遵。張飛在《三國演義》之中被塑造成為了一個莽漢的形象,俗語都經常嘲笑張飛穿針是大眼瞪小眼,其實張飛在蜀國的地位比關羽要高很多,政治智慧也是不一般。

他的兩個兒子也是一文一武,還将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劉禅,成為了蜀國曆史上著名的賢能皇後,這說明張飛這個人其實十分懂政治,知道通過聯姻的方式來穩固自己家族的權力,這一點做得很好,一下子就讓自己有了雙重身份,一方面是蜀國鎮守邊關的大将,一方面是劉禅的叔父加嶽父。

三國後期,關興張苞依然奮戰前線,為何隻有趙雲後代不敢上戰場?

可能在羅貫中的描寫讓很多人對于張苞的影響很深,張苞在《三國演義》之中表現的十分的英勇,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立下了許多功勞,劉備攻打東吳為他父親張飛報仇的時候也是将張苞當成張飛使用,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誰讓他有一個猛張飛作為父親呢?這一點讓張苞苦不堪言,最後勞累到英年早逝。

張遵被張飛教育成為了一個合格的文官,因為張飛這個人十分喜歡社會各界之中的名士,是以這個兒子就發展成為了這個樣子,在蜀國的文官系統之中最高做到了尚書的官職,這雖然不是後世權傾一方的六部尚書,但也可以看出是一位實權文官,最後他追随諸葛亮兒子諸葛瞻死在了四川的棉竹。

趙雲兒子反差最大

三國後期,關興張苞依然奮戰前線,為何隻有趙雲後代不敢上戰場?

趙雲的兒子在真正曆史之中和演義小說之中完全就是兩個人物,羅貫中書籍之中将趙雲兒子貶低的一文不值,甚至有點辱沒了趙子龍的威名,讓很多人怒罵犬子難聽,其實趙雲的兩個兒子在正史之中才是最為活躍的,他們一直為了蜀國的複興大業奔走在各地的戰場之上殺敵報國。

趙雲的大兒子叫做趙統,這個名字其實有可能是趙雲希望能夠在自己兒子這一輩人身上重新看到大漢一統的那一天,是以取了這個名字來留下一個念想,長子繼承了趙雲在蜀國的爵位,最高官職一直做到了中郎将,可以在一方獨自帶兵打仗。

三國後期,關興張苞依然奮戰前線,為何隻有趙雲後代不敢上戰場?

二兒子則是更為勇猛,他的名字叫做趙廣,名字的含義是希望在他的手中能夠讓蜀國開疆辟土,來報答當年先帝劉備的知遇之恩,這個趙廣官職一直做到了牙門将,屬于在兩軍對壘的時候沖鋒敢死的那種。他在趙雲和諸葛亮死後一直追溯姜維守衛漢中防線。

可惜的是在掩護姜維大軍撤退的時候不幸力氣用完戰死,但這樣的戰績和死亡方式比起劉禅直接投降樂不思蜀也算得上是對得起他父輩的威名了,趙雲的兒子在《三國演義》之中好像就是隐姓埋名的過完了一生,在正史之中雖然著名,但因為趙雲的威名太盛,70歲的時候還斬殺五将,是以趙廣和趙統被趙雲的光輝掩蓋了。

總結

在中國人的曆史之中,正史和演義有着本質上的差別,很多人在看《三國演義》很爽的時候很容易将奇迹代入到其中去,這樣就造成了對于三國曆史的一個誤解,其實對于三國的正統曆史雖然不是很出名,但裡面的故事也是十分的精彩,像趙雲的兩個兒子也很出色,隻不過因為趙雲活得太長,太過于英雄,兩個人一輩子活在了父親的光輝下面凸顯不出來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