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梁晉争雄40年,武力更強的李克用為何處處落于下風?

作者:讀史
梁晉争雄40年,武力更強的李克用為何處處落于下風?

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222,《五代史話》連載02(點選藍字可檢視上篇),歡迎收看。

鎮壓黃巢起義的沙陀部落首領李克用,在唐僖宗中和三年 (883)做了河東節度使。這和朱溫做宣武節度使,恰好是同一年的事情。

從此之後,直到後梁滅亡,兩家隔河對峙,前後40年,給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李克用後來受唐朝封為晉王,是以我們把這一段時間叫做“梁晉争雄的40年”。

那麼,兵力更強的李克用,卻為何至死都緊緊被朱溫給壓制着,甚至數次差點被滅呢?

因為,長期對峙打仗,兵力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在經濟及統馭方面,李克用比朱溫差了一大截。

01、兵強将多卻被迫局處一隅

李克用的沙陀軍,戰鬥力極為強勁。

沙陀是西突厥别部,原住地相當于現在新疆東北部靠近巴裡坤湖的地方,後來向東遷到鹽州(今陝西定邊)一帶,是長于騎射的遊牧部落。

李克用本人,雖然一目失明,卻骁勇過人,射得一手好箭,相傳能于百步之 外,射中挂在樹上的馬鞭子,人們都叫他“獨眼将軍”。

他以沙陀部落為主,糾合代北各族的壯士,組成部隊。軍士的體力技藝,一般比中原破産農民組成的部隊為好。

李克用特别注意搜羅猛士做心腹。當時的軍人都喜歡收幹兒子,李克用部下有“義兒軍”的名目。義兒中最有名氣的有8人,連同後唐明宗李嗣源,以及恢複原姓符氏的李存審,便有10個人,也就是十員猛将。

李克用麾下還有不少不在義兒之列的猛将。李克用仗着這些精兵猛将,鎮壓了黃巢的起義軍,得到很高的威名。

可是在梁晉長期對峙中間,他并沒有占到多少便宜,而且他的威望和力量逐漸下降。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的公元901年、902年晉陽兩次被朱溫軍包圍,差點被滅。

他的兒子李存勖(後唐莊宗)在後梁代唐的前夜,曾經說過:天下形勢,十之七八歸于朱溫,黃河以北,隻有河東和幽、滄(劉仁恭父子)不曾服從。

這話與實際情況完全符合。後梁開平二年(908)正月,李克用去世,李存勖嗣位。這時晉的勢力仍局限于河東一隅。

梁晉争雄40年,武力更強的李克用為何處處落于下風?

02、經濟落後,不可支撐

為什麼李克用會由強變弱?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發展社會經濟。

沙陀軍人橫行不法,欺淩良民,休說河東百姓覺得可恨,連李存勖也認為太不像話,曾勸父親整頓軍紀。

李克用卻另有一種想法,他說:“這些人跟我打了多年的仗,近來倉庫空虛,軍士貧苦,隻得變賣了馬匹過日子。如今四方藩鎮都出重賞招募壯士。我限制得嚴了,隻怕他們逃奔他方,另謀出路,我同誰來保守眼前這個局面呢?”

李克用除縱兵殃民,加強搜括來養兵以外,便沒有其他出路了。

李存勖所說,着眼點隻在軍紀。掌書記李襲吉所說,則更有見地。汴軍兩圍晉陽之後,李克用提了三個問題,要僚屬讨論利弊得失。

三個問題是:“不貯軍食,何以聚衆?不置兵甲,何以克敵?不修城池,何以扞禦?”

歸納起來,其實是一件事:要加強武力就必須加強搜括。

李襲吉認為:“國富不在倉儲,兵強不由衆寡”。他引證古今史事,說明凡是隻靠搜括聚斂财富,隻靠兵多将廣的,無不歸于敗亡,然後提出以“崇德夫妻”為本的方針,主張節約支出,減輕徭役,訓練軍隊,發展農業,這樣去做,自然而然可以收到富強的效果。

最後,他還提出:收房捐,加酒稅,檢查有沒有漏稅的田地(這通常是借此加稅)等等,恐怕不好算是“開國建邦”的要政!

李襲吉最後的幾句話,指的顯然是李克用當時實行的加強搜括民财的辦法。河東地方不大,汴軍連年進攻,晉陽城外便是戰場,破壞之烈,可想而知。

李襲吉希望李克用休養生息,李克用實行的卻是竭澤而漁,河東的經濟情況哪能好轉?

河東由強轉弱,經濟這一條是主要原因。

其次,李克用統馭部下和運用戰略,也有弱點,我們想各舉一兩個事例,略加說明。

梁晉争雄40年,武力更強的李克用為何處處落于下風?

03、馭下及擴張本領太差

朱李兩家部下,都有明争暗鬥的情形。但是比較起來,朱溫控制較嚴,李克用則不善處理,有時會出現很大的亂子。

李存孝叛變最能說明這個問題。

李存孝戰功卓著,李克用對他的安排卻常有不周到的地方,他打下來的城池,李克用卻派别人去當留後,這員猛将不免要發發牢騷。

另一個幹兒子存信見存孝本領高、功勞大,心懷妒忌,常在義父面前挑撥,說存孝要反。存孝知道了,怕遭到不測,當真在邢州(今河北邢台)起兵叛變。

李克用圍城數月,城中糧盡,存孝被迫出降。李克用把他帶回晉陽,車裂緻死。

其實李克用愛惜他的本領,不想殺他,隻是裝裝樣子,估計衆将一定會出來讨情,不料衆将妒忌存孝,竟沒有一個人開口。

李克用弄假成真,殺了一員猛将,惱恨衆将,十來天沒有升堂辦事。

可是,存孝明明對他說過,造反是被存信逼出來的,他卻不加考慮,對存信照常寵信。

李克用後來與諸将說起存孝,越講越覺得可惜,當着大家的面,流淚不止。有一個素與李存信勾結的康君立,不以為然。李克用大怒,拔劍把他砍倒,監禁起來。次日放出,康君立已傷重緻死。

這類舉動表明,李克用絕不是一個優秀的領袖人物。

李克用運用戰略,也顯然不及朱溫。朱溫對黃河中下遊一帶的藩鎮,采取逐個兼并消化的辦法,使局面越打越大。他對唐朝朝廷内部的鬥争,先采取支援宰相、反對宦官的态度,等到皇帝落到掌握之中,再取而代之,步驟很有章法。

李克用在初期的十多年中,忽而發兵進逼帝都,忽而擁護朝廷,對付别的藩鎮。他同河北藩鎮混戰多年,沒有兼并消化哪一個。

盧龍節度使原來是李匡籌。公元894年,李克用攻下幽州。用降将劉仁恭做盧龍留後。李克用所留河東戍兵橫暴,失盡人心。劉仁恭利用這個情況,脫離河東的管轄。

897年,李克用打算進兵關中,向劉仁恭征兵。劉仁恭拒絕出兵,扣留使者,要殺留戍幽州的河東将校,戍将逃回河東,雙方就此公開決裂。李克用白費兵力,結果是替自己培養了一個對手。

由于以上這些因素,李克用一直不是朱溫的對手。

公元908年,李克用病死,享年53歲,兒子李存勖繼位。李存勖繼位以後,立即禁止軍士無故侵暴百姓,晉陽城中的秩序,不消十來天工夫,馬上為之改觀。

李存勖申明紀律,規定行軍不得違反指令,擅自改變次序;不守紀律、贻誤軍機的,立即斬首。他在政治上也稍有改善,減輕一點租賦,懲戒一些貪官污吏。

這些變更雖很微小,但畢竟有了改進。

從李存勖嗣位到923年滅梁,兩家又對峙了15年。梁晉争雄最後以梁亡唐興為結局,原因是否在于李存勖的整頓呢?我們認為這不失為一個原因,但絕不是唯一的,而且也不是主要的。

主要的原因是:後梁沒落了,它必然要滅亡。

#pgc-card .pgc-card-href { text-decoration: none; outline: none;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height: 100%; } #pgc-card .pgc-card-href:hover { text-decoration: none; } /*pc 樣式*/ .pgc-card { box-sizing: border-box; height: 164px; border: 1px solid #e8e8e8;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 20px 94px 12px 180px; overflow: hidden; } .pgc-card::after { content: " "; display: block; border-left: 1px solid #e8e8e8; height: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76px; top: 20px; } .pgc-cover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62px; height: 162px; top: 0; left: 0; background-size: cover; } .pgc-content { overflow: hidden; position: relative; top: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pgc-content-title { font-size: 18px; color: #222; line-height: 1; font-weight: bold;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white-space: nowrap; } .pgc-content-desc { font-size: 14px; color: #444;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padding-top: 9px; 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1.2em; display: -webkit-inline-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pgc-content-price { font-size: 22px; color: #f85959; padding-top: 18px; line-height: 1em; } .pgc-card-buy { width: 75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top: 50px; color: #406599;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 } .pgc-buy-text { padding-top: 10px; } .pgc-icon-buy { height: 23px; width: 20px; display: inline-block; background: url(https://lf1-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pgc/v2/pgc_tpl/static/image/commodity_buy_f2b4d1a.png); }

《經典中國通史》(16冊) ¥168 購買

本文内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與“讀史”聯袂打造的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五代史話》。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曆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曆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