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百題(47)“畫”幅圖圖給你看——古人怎樣“畫”地圖(2)

作者:網居

網居

3小時前

閱讀 58

曆史百題(47)“畫”幅圖圖給你看——古人怎樣“畫”地圖(2)

古人地圖的“畫”法

地圖無論是用什麼方法來“畫”,其實最重要的步驟都是要進行測量的。你想想看,沒有實在的資料,怎麼“畫”圖圖?但是在古代,測量又沒有特别先進的工具,在條件極其艱苦的環境中,人們開始時都是純粹地靠人力進行這項工作的,他們真的是發揚了“艱苦奮鬥”的精神,往往是邊走邊量的,中國古人開始時的方法就是這麼原始。查一下史料可以發現,在遠古時期,傳說中的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就曾經為了丈量土地,徒步走了幾十萬裡;大禹很會治水,但治水的時候地圖也是必不可少的,他曾派兩個徒弟帶着準繩、規矩,到水災泛濫的地方去丈量,進而獲得基本的資料,推動他的治水成功,是以古代也将地圖稱為“禹迹圖”。這樣徒步的丈量,實在太過于辛苦,于是在漢代出現了一種新的方法,它是借助于一輛特制的馬車來完成的。馬車分為上下兩層,每層都有一個假人,車行一裡時,下面的假人就會擊打一次鼓器,車行十裡地時候,上面的假人就會敲鈴一次。這樣,負責丈量的人隻需要記錄下響鈴或者擊鼓的次數,便能将行進的距離準确算出來,這種方法叫做“記裡鼓車”,計量的輛車,被稱為“大章車”,而大章正是大禹派出丈量土地的徒弟之一。古代這樣的方法一直運用着,采用“記裡鼓車”方法也繪制出了很多的古地圖。古人将地圖稱作“輿圖”,“輿”指的是上述車輛,古人駕着“記裡鼓車”丈量世界,繪制地圖的馬車行到哪裡,地圖便“畫”到哪裡,也是以留下了許多有趣的傳說。在古代艱苦的條件下測量做到了這一步,我覺得已經很不容易了,後代在此基礎上雖然也進行了改良和調整,但總的來說,并沒有發生質的飛躍。随着生産生活的發展,繪制地圖的方法就成為後來技術發展的主攻方向。一直到了西晉之,有一位出生于戰亂紛飛的三國時代天才般的人物橫空出世,他叫做裴秀,才開始使地圖的“畫畫”有了新的提升。

曆史百題(47)“畫”幅圖圖給你看——古人怎樣“畫”地圖(2)

回觀曆史,在我國古人的“畫”圖作業中裴秀應當是最有成效的。他在總結前人繪制地圖的經驗時,發現了不少好的方法,于是他于這些方法進行了歸納提煉,創造性地提出了“制圖六體”法(分别是分率、準望、道裡、高下、方邪、迂直),并且按照這個方法,親自繪制完成了《禹貢地域圖》,這也是我國早的地圖集。他提出繪制地圖的六條原則就是,分率就是指的比例尺,反映出圖中線條和面積的比例;準望就是方向,反映圖中各機關的互相關系;道裡就是距離;高下指的是相對高度;方邪是坡度問題;迂直是指高低與距離的換算。這種提法一經提出而付諸實踐,幾乎成為後世的模闆,裴秀也以此青史留名。裴秀曾任職司空,負責地籍管理。他以一分為十裡,一寸為百裡,把前人繪制的《天下大圖》縮為《方丈圖》,“備載名山都邑”。他的門客還進一步将《方丈圖》縮小到1/5,由此制作出了西晉的全國地圖。裴秀的制圖原則被認為是“計裡畫方”的淵薮。之後,北宋的《禹迹圖》是現存最早的按計裡畫方制作的地圖。此時,已經離裴秀時代過去了700多年,當然直到這時成圖的品質依然不可直視。明代的全國地圖是羅先本1541年前後繪就的《廣輿圖》,也采用了計裡畫方制圖。中國古代的地圖,大多都是以這個方法來繪制的。是以,科學技術史專家稱贊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當然,由于時代與技術的限制,自然這種方法也有很大的缺陷,這種方法最大的問題就是把地球當成一個平面,用于地籍管理、城市規劃等小範圍的制圖誤差尚可接受,但在制作大範圍地圖時,地球的球面導緻的變形就會嚴重影響了準确度,地圖品質也會是以大打折扣。但按當時的技術與工具很難解決這個問題,直到西方的地圖繪制技術傳入中國,這個缺陷開始有了逐漸的改觀和真實的突破。

曆史百題(47)“畫”幅圖圖給你看——古人怎樣“畫”地圖(2)

那麼,古人是怎麼“畫”地圖的?在裴秀的制圖原則基礎上,怎樣把地球的球面表現在二維平面上?這就催生了地圖的投影。最早準确測出地球周長的埃拉托色尼也最先創立了經緯網,繪制了地中海周邊地圖。1569年墨卡托設計了正軸圓柱投影,相當于在地球中心點一盞燈,把地面上的點投射到垂直于赤道的圓筒上繪成地圖。在這種投影制成的地圖經線和緯線垂直相交,地圖上的角度與實際一緻,于是更為真實與實用,成為大航海時代使用最廣泛的制作地圖的辦法。一般認為,墨卡托地圖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地圖(其有兩個突出要素即球面投影與經緯網制圖),在墨卡托投影地圖上,高緯地區面積變形大,甚至無法表示極點。把墨卡托投影的圓筒兩端适當收縮,就可以畫出我們日常最常見的世界地圖——緯線彼此平行,緯度越高長度越短,僅中央經線與緯線垂直。1570年這種地圖以“奧特裡烏斯地圖”之名首次出現,現代世界地圖由此而奠基。10年後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窦到達澳門并在中國輾轉多地,語精熟的利瑪窦向當時的明朝萬曆皇帝獻上了生日賀禮,其中之一就是一幅僞圓柱投影的木刻世界地圖。萬曆甚為喜歡,協助工部員外郎李之藻又将中國轉繪到世界地圖的中心位置,并利用《大明混一圖》等中國地圖資料對利瑪窦的底圖進行了完善。一年左右的時間裡,李之藻增補了大量關于中國的地理資訊,所有中國省份、重要城市都有詳細标注,還對黃河、長江詳細标出了其發源地和流經的省份。1602年李之藻将此圖刻為6屏,名《坤輿萬國全圖》,1608年明王朝摹繪了《坤輿萬國全圖》,現珍藏于南京博物院。

曆史百題(47)“畫”幅圖圖給你看——古人怎樣“畫”地圖(2)

算起來,利瑪窦1578年離開歐洲時,奧特裡烏斯世界地圖隻有最初的1570版本,利瑪窦帶到中國的應當就是這一版。1584年利瑪窦在肇慶将奧特裡烏斯地圖漢化為《輿地山海全圖》,1600年在南京把地圖更新為《山海輿地全圖》。目前所見的《坤輿萬國全圖》則是李之藻在利瑪窦支援下整合歐洲、美洲、中東和中國等大量地圖資料完成的。《坤輿萬國全圖》不僅糾正了1570版奧特裡烏斯地圖中關于中國和東亞的大量錯誤,甚至連南美洲的輪廓也更接近真實。《坤輿萬國全圖》中還有400多個不見于奧特裡烏斯地圖的中文地名,如高中地理關于洋流一節的圖中,在非洲南端有一支厄加勒斯暖流,字來自非洲最南端厄加勒斯岬角。厄加勒斯是西班牙語“針”的意思,附近沒有針狀地标。同樣位置《坤輿萬國全圖》标為“羅經正峰”,意思是用來校正羅經(指南針)的山峰。現在我們知道,磁偏角在不同地點各異,而且同一地點的磁偏角也會随時間變化。查詢美國地質調查局磁偏角的資料發現,1590年非洲最南端磁偏角為零。據此知名學者李兆良指出,“中國人航海經驗豐富,很早就知道磁北并非真北。是以,《坤輿萬國全圖》把這裡的山峰命名為‘羅經正峰’,表示在這裡,這個時期,正北與磁北重合,完全合理。這清楚表示明代人已經到達非洲最南端。西班牙命名‘CapeAgulhas針狀岬角’即使有指南針的含義,也是不明是以,缺乏解釋的,唯一可能是得自中國的部分資訊。”古地圖代表着一個人群、一個國家認識世界的廣度、深度和角度。《坤輿萬國全圖》是17世紀初一流中西地圖學者密切合作的結晶,不僅奠定了我們中國人觀察世界的最初視角,也代表了大明王朝對世界的認識廣度和深度,甚至有可能重新書寫世界地理大發現的曆史,這樣的國寶确為珍稀。

曆史百題(47)“畫”幅圖圖給你看——古人怎樣“畫”地圖(2)

總的說來,我們可以發現并歸納中國古人大概采用了三種辦法“畫”圖圖:第一種方法是以山川為基準以地理狀況為區分“畫”圖,這是古代繪制地圖最常用也是最友善的一種形式。制圖方法就是首先把所要繪制的縣城畫在中心,然後再把縣城附近的山川河流的标志物相對于縣城在什麼位置、大小如何用特定符号标示出來,最後再把縣城與山川之間的道路繪制出來即可。雖然說這種方法有點像小孩畫畫一樣不夠準确但卻很實用,十分适合科技落後的古代。但是地圖不是你信手畫畫就完事的,山川河流具體的方位以及山勢高低走向和河流大小長度都需要人們去确定的。而确定的方法隻能靠人自己去走去看去親自丈量,力求準确。不過古代沒有定位技術,測量工具也比較落後,是以出現誤差是很正常的,而且随着距離越遠、範圍更大,誤差就必然更大。第二種方法是,以航線為基準(航線是指水運的航線,後期也發展到海運)。這種繪圖方法比第一種還要簡單,拿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京杭大運河來分析,首先在張白紙的中心把京杭大運河畫出來,首起北京,然後沿着大運河一路向南出發把河流兩岸的山川地貌都“畫”下來,排列 在運河兩側,最後繪制圖紙的人到達了杭州,也就完成了圖圖。我們能明顯的看出這種方法的優缺點,優點就是方向定位的很準,繪制過程也比較快。缺點是畫畫的區域太窄,僅限于河流兩側附近的地區。上面說的兩種方法是古人常用的繪制地圖的方法,但是由于“畫”圖圖時主觀因素太多,誤差較大。第三種方法是,以比例為基準,古代常常發生戰争,戰争就要調兵遣将,且兵貴神速,知己知彼,這就很需要地圖,依此排兵布陣。是以由于戰争的需要,古人需要把地圖繪制的更精準更細緻。所謂的比例為基準就是我們所說的比例尺,就是在地圖裡繪制上滿滿方格,一個小格代表一個固定的長度,比如1:1000,就表示圖上1小格表示1公裡。然後根據實際測量實物大小,方位用比例尺的方法縮小在地圖上。這樣就顯得很精确了。顯而易見,前兩種“畫”圖方法雖然精度不高,但是實用性還可以的,就是花費的精力也不小,需要人們實地考察,憑感覺去判斷方位、大小,而第三種方法更是耗費精力,繪制一個地圖甚至要花好幾年的時間,但精确實用,在實際中卻大派用場,科學性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讓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