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超:健全流動黨員融入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的機制

作者:蔡斯 說

健全流動黨員融入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的機制

□ 王超

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印發的《中國共産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正式頒布實施,要求“流動黨員黨支部,組織流動黨員開展政治學習,過好組織生活,進行民主評議,引導黨員履行黨員義務,行使黨員權利,充分發揮作用。”充分發揮流動黨員的作用是新時代加強流動黨員黨支部建設的重要指向,賦予了流動黨員重要職責,特别是在化解社會沖突中利用流動黨員鄉緣地緣等優勢發揮重要作用是基層黨建工作引領基層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一項重要任務。

王超:健全流動黨員融入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的機制

一直以來,對于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研究和探索存在一種思維定式,多是從“管”的視角切入,從傳統黨建路徑入手依托行政權力“以管代建”,将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格局設定在“不出事”的組織管理思維之下,忽視了流動黨員自身所特有的優勢和在基層社會治理尤其是沖突化解中可以發揮的作用。流動黨員雖然由于各種原因不具備轉移組織關系的條件而彰顯出“流動性”,但并不能因“流動”而忽視其作為黨員的“先進性”。事實上,流動黨員參與基層治理、化解社會沖突過程中能夠發揮其他社會主體不好起、起不好的作用。是以,新時代,在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和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流動黨員不能缺席,需要轉變“管”的思維為“用”的思維,為發揮流動黨員的先進性提供必要的平台和機制,使流動黨員更好地融入到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新格局中。

王超:健全流動黨員融入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的機制

建立健全科學規範的流動黨員管理機制,加強對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和服務

堅持把加強對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納入基層黨建工作的總體格局,按照“有利于黨員合理流動、有利于加強對黨員的教育服務、有利于發揮黨員作用”的要求,努力探索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服務的新途徑、新方式。

第一,堅持組織先行,建立健全流動黨員黨組織。積極推進“樓組型”黨組織和“産業型”黨組織組建工作,以樓組為機關或依托産業分布,建立“街區支部”“園區支部”“商務樓宇支部”“商貿市場支部”“快遞業黨支部”等特色黨組織、行業黨組織、産業黨組織,把黨建工作滲透到居民院落、寫字樓、新興行業領域,把黨組織建立在“産業”“項目”上,形成“社群黨總支—樓群黨支部—樓組黨小組”的三級組織體系和“三層級兩平台”工作網絡,把流動黨員管理服務工作納入基層黨建總體部署,發揮黨組織和流動黨員引領服務、化解沖突、服務社會的作用,引導流動黨員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王超:健全流動黨員融入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的機制

第二,堅持完善制度,推動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服務制度化、規範化。近年來,廣州市天河區實施“一二三四”工作法,樹立“擴大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有效覆寫”一個主要目标;堅持點面結合,“以新興領域黨建為重點,整體推進區域‘兩新’組織黨的組織覆寫”兩條路徑;建立“資料彙總分析、上門摸查、黨建聯絡員”三支隊伍;完善“分類指導、摸查彙總、交叉檢查、抽查随訪”四項工作機制,将園區、商圈市場、商務樓宇和網際網路業等新興領域的黨建工作列為重點,引導商會黨組織“亮身份、建陣地、做服務、聚人心”,在推動企業發展和參與社會治理中取得實效。

第三,堅持管理創新,探索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服務的有效方法。建構以流入地黨組織管理為主,流出地與流入地黨組織密切配合、有機銜接、雙向互動、共同負責的流動黨員管理的長效機制,使黨員無論流動到哪裡都能夠随時與黨組織取得聯系,得到組織關懷,融入黨組織。建立完善流動黨員資訊庫,及時為流動黨員提供技能教育訓練、就業推薦、權益保障等服務。探索跨區域、跨行業開展黨組織活動的有效途徑,建立城鄉共育的黨員動态培養模式。

王超:健全流動黨員融入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的機制

創新組織生活,着力引導流動黨員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積極探索基層組織生活内容和形式,不斷增強黨内活動的吸引力和實效性,積極發揮流動黨員在創新社會管理、化解社會沖突、加強社會建設、維護社會穩定中的先鋒模範作用。

第一,以項目化目标管理方式形成流動黨員作用發揮機制。推行“雙向帶動”制,根據流動黨員的職業特點、分布狀況、生活條件等有針對性地确定年度工作目标,以項目化目标管理方式明确任務,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激發流動黨員的積極性,引導其以實際行動積極參與到社會管理服務中,在帶動當地發展上發揮積極作用。

第二,積極實踐富有成效的組織生活方式。利用黨員活動中心、黨員服務站點等平台,創新組織生活方式,拓展組織生活内容,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提高組織生活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努力擴大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服務工作成效,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王超:健全流動黨員融入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的機制

推進基層黨建與社群協商共治議事深度融合

堅持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持續推進基層制度建設,建立黨建聯席會議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共商建設、共享資源、共建活動,完善和拓展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填補外來人員參與屬地社群自治共治的“制度空白”,并将支部建在議事會上,引領共治議事高品質發展。議事會為流動黨員在參與共建共治社群區域性、群衆性、公益性事務中發揮日趨重要作用。同時,完善黨代表、人大代表定期接訪機制,一線聽民聲、直接解民意、高效暖民心,為解決流動人口的切實利益問題提供更多支撐。

第一,将支部建在社群共治議事會上,推行社群黨總支(支部)書記與議事會黨支部書記、議事會黨支部書記與議事長“雙一肩挑”,實作黨的上司與群衆自治高度統一;協商議題由黨支部把關,協商過程由黨支部牽頭,協商結果由黨支部督辦,實作在黨組織上司下社群共治議事向縱深發展,確定共治議事正确政治方向。

王超:健全流動黨員融入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的機制

第二,以流動黨支部為核心,抓好同地緣流動人員管理。在同地緣外來人員中注重發揮好流動黨員黨支部的核心帶頭作用,以流動黨員黨支部作為前哨,及時調解化解涉及勞資、經營、家庭等方面的糾紛,維護社群的和諧穩定。通過流動黨員黨支部積極開展禁毒、防盜、計生、打假、反邪教、防火等宣傳,切實承擔起資訊報送、群防群治、政策宣傳的職責。探索流動黨員協管員制度,在出租屋管理、計生、打假、消防等工作上加強協管,建立排查登記制度和資訊通報交流機制。

第三,吸收流動黨員加入社工隊伍和志願者隊伍。搭建流動黨員黨支部志願者服務平台,通過吸收流動黨員參與“創文”活動服務社會,又能夠在參與中提升流動黨員的城市共建共治意識。

(作者系廣州市委黨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智庫研究員)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張冬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