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害症狀
多發生于成熟的果實,尤其是貯藏較久的果實。受侵染後,病部初呈水漬狀軟化,初期淺褐色,後轉橘黃色,迅速擴大至全果腐爛。極度軟腐,手觸即破,流出酸臭汁液,病果表面或長出緻密的白色黴狀菌絲膜。為柑橘貯藏期的常見病害之一,是較難防治的病害。

二、防治方案
(1)園區要做好對吸果夜蛾類、椿象等刺吸式口器害蟲的防治工作;
(2)适時采果,在晴天和晨露幹後采果;果實采收、裝運和貯藏過程避免機械損傷,果實貯藏保鮮前先剔除傷果;實行低溫貯運,根據各品種的貯藏要求,調整貯藏保鮮的溫度、濕度和貯存期,避免酸腐病的不正常發生。
(3)對儲藏果進行藥劑浸果處理,可以采用25%咪鮮胺20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2000倍液浸果,對酸腐病有一定的預防效果,配藥用水應潔淨無污染。
三、發生規律
病菌為腐生菌,廣泛分布于土壤中。分生孢子借風、雨或昆蟲傳播,采收時的工具接觸也能傳播。病菌需要相對較高的溫度,15℃以上才引起腐爛,10℃以下腐爛發展很慢。在高溫密閉條件下,腐爛果的汁液流出并污染健果,可引起健果發病。通常,青果期較抗病,果實成熟度越高越容易感病。窖藏和薄膜袋貯藏發生較多,貯藏時間越長,發病越多。采後防腐保鮮用水不潔淨,亦可導緻貯藏期果實嚴重發病。高溫、高濕、缺氧及傷口都有利于本病發生,刺吸式口器昆蟲為害越烈,發病率越高。
四、危害
果實腐爛,喪失商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