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起捕成魚:進入冬季,大部分魚達到了起捕規格。這時養魚戶要注意做好網具修補、運輸工具檢修、市場銷售情況調查等方面的準備工作,魚類要适時起捕,抓緊時間上市銷售。
2、清淤修塘:對淤泥過厚的池塘先排幹池水,進行人工或機械清淤,保留10㎝左右厚的淤泥,再凍曬池塘,這樣既可以殺滅淤泥中的病原體和野雜魚類,又能夠促進池塘底質的改良。同時要鏟除雜草,捶打結實池壁,堵死所有的漏洞、加強塘埂。

3、池塘消毒:修整、改造好的池塘要用藥物進行消毒處理。常用的消毒藥物有生石灰,消毒要選擇在晴天進行,方法有幹塘法和帶水法兩種。
幹塘法:每畝用生石灰60~75㎏,池中保留8~10㎝積水;
帶水法:每畝水深50㎝左右,用生石灰100~12kg,把生石灰化漿後全塘均勻潑灑。消毒後一般7~10天可放魚種。
4、并塘越冬:為了便于冬季的日常管理,對正常魚類苗種要進行并塘。魚種并塘一般選擇水溫在8~10℃時進行。在并塘前要對魚種拉網鍛練1~2次,拉網動作要輕,避免魚類受傷,防止魚種下塘後感染各種體表病菌。
一般情況下,每畝水面可放養規格在10~12㎝的魚種2萬~3萬尾。由于冬季魚類存塘的密度較大,要特别注意避免因魚池缺氧而造成死魚現象。
5、放養魚種:常言有“臘水放養,魚種猛長”的說法,冬至到春節前後上,或水溫在8~10℃左右是放養魚種的最佳時機。冬季放養魚種,一般選擇鱗片排列較緊的魚類,鱗片排列較松的魚類(如鳊魚)和無鱗魚類(如黃鳝)應該選擇秋放、春放或“一次放足、原池培育”的放養方式。
放養的魚種規格要整齊、宜大不宜小,體長在20㎝左右,要求鱗片、鳍條完整,遊動活潑,無病無傷,這樣的魚種适應能力強、成活率高、生長快。
魚種搭配要合理,放養密度就适當,魚種搭配品種、比例和放養密度應根據池塘水體環境和養殖模式而定。魚種下塘時要用10﹪的食鹽水溶液浸洗5~10分鐘或8﹪的硫酸銅浸洗魚種20~30分鐘,以殺滅魚體表面病原菌。
6、病害防治:冬季魚類易患水黴病,豎鱗病,病害的發生多因魚體機械創傷或水質差等原因造成。若發現魚感染了這兩種病,可分别用水黴淨、二氧化氯等全池遍灑,連用2~3天,同時及時加注新水。
7、機械維修:冬季要對養殖機械進行保養,除鏽、上漆、上油,更換老化線路。
8、日常管理: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注意觀察池塘水色及魚類活動情況的變化,并做好記錄。重點是做好池塘水質的管理,一是注意保持池塘合适的水位,要及時補注新水,提高水位,使魚池水位保持在2米左右,保持相對穩定的水溫。
二是定期調節水質。定期加注新水,并适當排放老水。要經常監測水質名額的變化。每隔10天左右測定一次水體的溶氧量。當溶氧量降低時應及時采取增氧措施增氧。